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5|回覆: 2

[英文歌]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以一條香蕉挑釁時代的叛逆先驅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5-3-12 21:5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以一條香蕉挑釁時代的叛逆先驅



前衛的作品,未必就能得到主流市場的共鳴,這在音樂世界裡尤其常見。1967 年 3 月 12 日,The Velvet Underground 的首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面世,反響平平,只賣出了三萬張。殊不知日後卻被評為史上最偉大的專輯之一。那張由Andy Warhol親手繪製,充滿性意味的香蕉封面,亦自此變成了流行音樂的一個經典符號。



一隻蕉
一個名字
一個藝術家
一隊四人組合
一個著名模特兒
一個看似簡單封面
一片與別不同的設計
一個永恆的標誌和圖騰
一篇不可言喻抗拒的作品
一張劃時代的不朽傳奇經典




在一個不一樣的年代, 一隊四人樂團, 加上一個來自德國的名模, 拼湊成一個奇特的組合; 一隻本來普通的香蕉, 落入一個不平凡的藝術家手中, 用了一個特別設計的封面, 錄製並出版了一張大碟, 結果造就出一張劃時代的專輯, 不單變成了一個標誌, 更成為了一個永恆的圖騰, 一個經典的傳奇便就此誕生了。

隨著時間的歷練, 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承傳, 不論在藝術, 繪畫, 影像, 電影, 音樂, 攝影, 玩具, 時裝, 報章, 雜誌, 及一切傳播媒介和時尚物品, 到處都可找到此普普藝術作品的踪跡, 猶如水銀瀉地, 無孔不入。

除封面外, 內容亦有別於一般唱片, 並非附庸風雅, 談情說愛, 歌舞昇平, 娛樂大眾的歌曲, 而是探討人生宿命, 人性弱點, 社會陰暗面, 縈繞著藥物毒品, 施虐自殘自毁等爭議性的話題, 是一張撼天動地的傑作, 雖然最初出版, 劣評如潮, 銷量不濟, 但正如著名監製和音樂人 Brian Eno 在受訪時曾説 : 最初購買此碟的首批樂迷, 大部分受到啟發, 後來都組成了自己的樂隊或組合。並且在往後的六十、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年代成為西方樂壇台前幕後的重要支柱, 它的影響力可說是無遠弗屆, 直至今時今日。



Sunday Morning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All Tomorrow's Parties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I'll Be Your Mirror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當性虐文化遇上普普藝術

The Velvet Underground 在1964年於紐約創團。初創成員為主唱兼結他手Lou Reed、多項樂器演奏者John Cale、吉他手Sterling Morrison以及鼓手Angus MacLise。後來MacLise因為理念不合退團,他的位置由Moe Tucker頂上。

樂隊最初用過其他名字,後來Cale有個名叫Michael Leigh的朋友,寫了一本有關性虐文化的書,就叫《The Velvet Underground》。眾人覺得這個名字頗具「地下電影」的味道,湊巧Reed也寫好一首以性倒錯為題的新歌《Venus in Furs》。樂團就此定名為「The Velvet Underground」。

1965年,普普藝術(Pop Art)大師Andy Warhol在導演Barbara Rubin的介紹下,認識了The Velvet Underground,當即和他們簽約,成為樂團的經紀人。他新招聘了德國模特兒Nico擔任歌手,並安排樂團在他旗下的Factory工作室作演出。



剝開香蕉 打開禁忌


1967年,樂團的首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正式發行。專輯內的大部份作品,其實早在一年前就已經錄好。但後面又增加了幾首歌,包括著名的《Sunday Morning》。而Nico則是在Warhol的安排下,參與了其中三首歌的製作。



專輯的封面由Warhol親自設計,據說前後共耗費了近半年的時間。那是一隻略帶黑斑的香蕉,旁邊除了有Andy Warhol的簽名外,右上角還寫了一行小字:「PEEL SLOWLY AND SEE」(慢慢地剝開看看)。按指示撕開香蕉上的貼紙後,內裡是粉紅色的香蕉肉,恰似男性的生殖器。



這個甚具性挑逗意味的設計,正是要配合專輯的破格調子。當中的大部份歌曲,都是毫不掩飾地大唱社會禁忌,包括以毒品濫藥為題材的《Heroin》、引起男同性戀爭議的《I’m Waiting for the Man》,以及描寫性誘惑的《Femme Fatal》等。至於前面提到過的《Sunday Morning》,其實也是在講偏執狂。



黯然離場的叛逆代言人

可惜,這張這張近乎挑釁大眾的專輯,只能賣出大概3萬張,在當時的唱片銷售榜上排行171位。商業上的失敗,令他們與Andy Warhol分道揚鑣。Nico也離開獨立發展,後來她形容自己在《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的製作過程中,不過是一個花瓶。她用回本名Christa Päffgen繼續演出,在1988年因腦出血逝世。

至於The Velvet Underground本身的成員,亦面臨嚴重分歧。Reed與Cale的意見不合,令Cale在1968年退團,改由Doug Yule頂上他的位置。期間樂團依然有發行數張唱片,並在1970年成功以專輯《Loaded》打入主流市場,但Reed也在這時退出了樂團。The Velvet Underground於1973年解散。



1989年,Reed和Cale兩人重聚,錄製了向Andy Warhol致敬的唱片《Songs For Drella》。 1993年,解散了20多年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再度同台展開巡迴演出,但裂痕終究無法修復,樂團再次解散。

Yule後來曾去到了American Flyer樂隊,2000年後退出音樂界。至於Sterling Morrison則在1995年死於淋巴瘤。翌年,Reed、Tucker和Cale在搖滾名人堂,為Morrison送上特別歌曲《Last Night I Said Goodbye to My Friend》。這亦是The Velvet Underground最後的一次演出。



改寫了時代的一隊性情中人

從結果論上講,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整個歷程,都似乎讓人不勝唏噓。但他們的魅力,其實一直隨著時間的沉澱被不斷擴大。當年那張不叫座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最後卻成了一整代樂人的聖典。受到它啟發的樂人不計其數,包括有Sonic Youth、David Bowie、Patti Smith等等。

1996年,已經解散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正式進駐到搖滾名人堂。2003年,《滾石》雜誌評選史上最大500張專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排名13。由Warhol親手設計的那張香蕉封面,也成為了普普藝術、搖滾樂與性文化互相交錯的一個經典符號。



這些經由時間證明的成績,不僅肯定了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實力,同時也再次說明,音樂的價值不能用一時三刻的商業收益去定義。當日他們以反社會式的腔調,衝破大眾對禁忌與慾望的自我界限,結果市場未能消化,但卻為整個流行文化提供了一個最前沿的實驗場。

而這種不顧他人眼光的先驅氣質,或許亦多少解釋了為何他們之間只能老死不相往還:畢竟,以「超越」為志向的人,自然不甘於走入同一個範式。碰撞與碎裂既是必然的結局,但也是火花得以誕生的動因。

全新手法 回顧暗黑美學傳奇

「I think everyone who bought one of those 30,000 copies started a band」(我認為那三萬張專輯的每一個購買者,後來都各自成立了一支樂隊)。這是音樂人Brian Eno在1982年對《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所作的評價,似乎也是每個搖滾樂迷最真實的心聲。






評分

參與人數 2魄力 +20 +700 魅力 +24 黃金 +2 收起 理由
opiumjeon 0 + 200 + 4 + 2 🥇 同意兄弟高見!小弟給力支持!
BB29 + 20 + 500 + 20 0 多謝分享,小小獎賞,以示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Music makes freedom !
 樓主| 發表於 2025-3-12 22: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史上最重要的一根香蕉〈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Velvet Underground這張專輯圈內人戲稱為「香蕉專輯」,因為封面是Velvet Underground當時的經紀人──普普藝術家Andy Warhol畫的絹網印花香蕉。

香蕉,可能是Velvet Underground樂團(1964-1973)短短9年歷史裡最重要的一張作品,雖然它的音響實驗性比不上1968年出版的《White Light/ White Heat》,卻是《滾石雜誌》史上500大專輯的第13名。為什麼?

當時Andy Warhol事業龐雜,一邊經營Factory這個表演與展覽的沙龍,製造他所謂的Factory Superstars外,還搞電影,所以,隨便Velvet Underground愛怎麼搞就怎麼搞。它的曲目可以從甜美的流行音樂跳到搖滾跳到華麗搖滾跳到新浪潮跳到龐克跳到噪音跳到實驗音樂。它完全沒有曲曲相扣的概念性專輯(concept album)架構,但是它的每一首作品都是個完美的小宇宙,預告了龐克的無政府主義精神、噪音音樂的地景概念、迷幻搖滾的聲音織錦,你甚至可以說Nico與Lou Reed的疏離式唱腔預告了80年代以後的另類音樂,而部分曲子類Bob Diddley與Buddy Holly的節奏推衍則彰顯了流行文化不變的一個定理──復古操作得宜,就是時尚。



用family tree的概念就能夠理解〈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勾勒的複雜藝文圈景觀

想要真正了解這張唱片,其實把它畫成一棵family tree,最容易彰顯它與那個時代前衛藝術的掛勾。樹頂的最上端是Andy Warhol,當代普普藝術健將,Velvet Underground是他的Factory沙龍駐店樂團,基於他的堅持,德國名模、影星、歌手Nico才在Velvet Underground這張專輯擔任三首歌曲的主唱,她與Velvet Underground分道揚鑣後,持續過著波西米亞生活,出版過不少專輯,與海洛因苦戰15年,在西班牙度假時從單車上摔下來,心肌梗塞不治。



從Nico的毒癮,我們可以反射回專輯裡的〈Heroin〉與〈Waiting for My Man〉這兩首描述毒品的歌。那是60年代,承續嬉皮遺風,藥物被文化圈當作「拓展感官」的輔助品,迷幻搖滾就在這個基礎上拓展,不管是團員John Cale把自己視為beat poetry的延伸,或者Lou Reed對於drone音的迷戀,都是毒品在流行文化留下的「聽覺痕跡」。

Heroin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Heroin〉描寫的是Lou Reed的海洛因經驗,也是迷幻搖滾文化所強調的感官經驗拓展。

〈Femme Fatale〉一曲則是應Andy Warhol要求,針對社交名媛、演員、模特兒Edie Sedgwick而寫,她跟Nico一樣,是所謂的Factory Girls、Factory Superstars,就是出入Andy Warhol的沙龍,由他透過音樂、戲劇、平面藝術、電影幾股力量交互炒作的明星,畢竟,Andy Warhol的名言是「在這個時代,誰都可以成名15分鐘」。Edie Sedgwick在28歲那年死於吸毒過量,她的故事則發展成電影《Factory Girls》。出入Andy Warhol沙龍的還有劇作家Valerie Jean Solanas,交惡後對Andy Warhol開了三槍,她的故事變成另一部電影《I Shot Andy Warhol》。


〈Femme Fatale〉這首歌與《Factory Girl》這部電影都以當年出入Factory沙龍的Edie Sedgwick為主角


《I Shot Andy Warhol》描寫Andy Warhol與女劇作家Valerie Jean Solanas的故事,冷門,好看。

Velvet Underground跟文學關係深厚,不僅團名來自描述60年代嬉皮場景的性愛小說,經典曲目〈Venus in Furs〉的典故則來自作家Leopold von Sacher-Masoch在1870年寫的小說,描寫愉虐戀(SM),主角是手持皮鞭、腳踏皮靴的支配御后(dominatrix)。


穿毛皮的維納斯

專輯壓尾長達七分半鐘的〈European Son〉則是獻給Lou Reed的文學導師、詩人Delmore Schwartz,他生前罹患躁鬱症,離群索居,死後,屍體在太平間躺了兩個星期才有人認領。由於Delmore Schwartz極端厭惡搖滾歌詞,〈European Son〉後面的六分半鐘全是樂器與噪音的即興,沒有唱詞,為Velvet Underground第二張專輯《White Light/White Noise》的高度噪音實驗鋪路。

Venus in Furs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Venus in Furs〉改編自文學作品

European Son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European Son〉作為壓軸,預告了Velvet Underground接下來的噪音實驗



更重要的,Lou Reed大學時代曾陷入極度沮喪,被家人送進精神病院電療,他說:「電療讓我喪失記憶,一本書看到第17頁就忘記前面講什麼,得從頭來起。」噪音音樂裡的大量distortion 跟feedback效果勾勒的就是人類正常經驗範圍外的心理景觀。



回顧起來,Velvet Underground從來就只是個小眾膜拜團體,這張專輯賣了十年才突破十萬張,但是當我們討論音樂影響力,銷售量只是一個小指標,因為Roxy Music的鍵盤手、實驗音樂大師Brian Eno曾說過:「那時它只賣了三萬五千張,但是三萬五千個買了這張唱片的人後來都去搞音樂了。」

說這是史上最重要的一根香蕉,因為它的family tree從Factory開始延伸,歷經58年,不斷有樂手受到啟發,不斷有年輕人第一次聽到它,就出去搞團了,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音樂的風景。






評分

參與人數 1魄力 0 +200 魅力 +4 黃金 +2 收起 理由
opiumjeon 0 + 200 + 4 + 2 🥇 同意兄弟高見!小弟給力支持!

查看全部評分

Music makes freedom !
回覆 讚好 1 不讚 0 使用道具

舉報

5102

主題

8139

回帖

2萬

積分

超級元老

積分
28416
發表於 2025-3-15 17:24:25 | 顯示全部樓層
classic album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3-29 23: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