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治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統治香港的時期:由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香港人俗稱這段時期為「三年零八個月」。
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當日,酒井隆指揮從深圳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英國、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義勇軍。日本在香港標準時間12月8日早上開始進攻香港的英國殖民軍,8時空襲啟德機場,癱瘓英軍防空力量,並襲擊深水埗軍營雖然港府多番宣傳英軍作戰能力,但英國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駐港軍隊始終處於非常不利的防守位置。經過多番激戰,英軍最終失去了唯一的水塘,只能選擇投降。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九龍半島酒店3樓的日軍投降。
日軍推行「歸鄉政策」,鼓勵香港居民返回中國,以減少香港人口,香港人口由1941年的一百六十一萬減少至1945年的六十萬人
日軍在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管治香港的日本籍總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間,日軍在香港濫殺無辜;又在香港實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外,香港的街道地區名稱亦被改成日文。香港市民在經濟、民生等方面皆受摧殘,市民普遍對日軍反感,更不時有平民在香港島山頭伏擊日軍將領。到了日軍佔領的中期,有香港居民參與東江縱隊抗日武裝組織,在新界等地方對抗日軍
1945年8月16日,一批日本人與華人民眾於松原酒店(原告羅士打大酒店)正門外聆聽日皇的《終戰詔書》。
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這為香港帶來了一個重要的新問題,就是香港主權應該歸屬哪個國家。當時輿論普遍認為,香港是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的象徵,加上中華民國在戰爭過程中已擠身大國之列,亦希望消除所有不平等條約和治外法權,所以應把主權交回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早於日本投降前數年,美國羅斯福總統亦曾認為英國政府應該放棄香港,並歸還給中國發展為國際自由港。國民政府亦希望能收回香港主權,但因國共內戰日漸激烈而無暇南顧。另一方面,英國則強烈希望戰後保持所有遠東殖民地,包括香港這個英國的遠東海軍基地及商業中心。而在英國的強硬態度及戰勝國之間的利益關係之下,香港的歸屬問題並沒有在戰後的國際會議上提出過。
這個決定對香港的將來影響深遠。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假如當時國民政府成功取回香港主權,到了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失利時,香港就會被解放軍佔領,變成受到中共政府的統治。香港原有的特色會遭受破壞,變得與其他中國大陸的城市無異。
日軍侵佔香港後,成立佔領地的兩任總督( 左方)田中久一 (右方)磯谷廉介
受降經過
英國戰艦史維蘇里號於1945年8月29日經香港鯉魚門進入維多利亞港北角海面。
1945年8月29日香港光復後,中華民國國旗和英國國旗在香港中環飄揚。
1945年8月15日,英國宣佈將接收香港及恢復香港的管治,並命令其太平洋艦隊派遣一支特遣隊趕到香港受降。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表示強烈反對。事實上,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屬於「遠東軍區」[4],理論上應由當時的戰區總指揮中華民國接受在香港的投降並接收香港。蔣介石亦已指派張發奎為廣州、海南、香港地區受降官,其指揮的國民革命軍新一軍及十三軍亦已正向寶安一帶集結。但是由於英國認為香港是日本從英國奪去,所以應由英國取回,加上英國強烈希望繼續管治香港,因此英國對自己應該是香港的受降代表態度強硬。經過多次交涉及美國的協調後,中方最後同意英方代表可在中英兩國政府授權下,在香港接受日軍的投降。
在東京宣佈投降前夕,香港市面已出現相關謠傳。8月16日,港日政府播出日皇裕仁的《終戰詔書》。日本宣佈投降後,港日政府依然保持適度的管治,但原本的諸多規條,如燈光管制等,則即日取消。
當前香港輔政司詹遜從香港的殖民地秘書得悉日本投降的消息後,在英國駐重慶大使的指示下,於8月19日便離開戰俘營並宣稱自己為署理港督。詹遜與赤柱戰俘營內的原港英政府官於1945年8月28日正式組成了臨時政府,接收政府資產,並在第二日歡迎英國的海軍艦隊進駐香港港口。
1945年8月29日,英國海軍少將夏愨正式接受日本投降,並於中環皇后像廣場的抗戰勝利紀念碑前舉行隆重的接管香港儀式。而於9月1日,駐港英軍組成軍人政府。香港市區出現大規模慶祝活動,紀念戰爭結束及盟軍取得勝利。以後香港重光紀念日成為了香港的公眾假期,至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取消,但回歸後每年的重光紀念日於中環依然會有紀念活動進行。另一方面,1945年9月15日,中國、英國及日本代表於香港港督府聯合簽署香港的受降文件,正式代表了日本在香港的投降
在日軍佔領香港時受害的加拿大軍人的遺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