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1180|回覆: 0

轉貼 - 蘇聯 (II)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5-20 15:0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經濟

蘇聯在冷戰期間,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但其經濟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的,國家壟斷生產資料。國家通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1928年至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蘇聯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非常發達,其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和農業則相對落後。

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帶集中在莫斯科、列寧格勒、頓巴斯、烏拉爾山脈等地區。次要的工業地區包括波羅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亞和伏爾加河(窩瓦河)中下游。蘇聯的工業部門實行集中管理和國家調控,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規格和價格都由隸屬於中央和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的國民經濟委員會規定。

在沙俄時代,俄羅斯是歐洲的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但是由於20世紀30年代推行農業集體化和消滅「富農」的政策對農業生產的毀滅性破壞,蘇聯的糧食一直不能自給自足。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完成了農業集體化,農業生產以集體農莊為基本單位,通過隸屬於集體農莊機械站的拖拉機、汽車和聯合收割機實行機械化播種與耕作。

蘇聯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其他重要作物還有甜菜、棉花、馬鈴薯、玉米、煙草。高加索地區有咖啡和甘蔗等經濟作物。

通過經濟互助委員會,蘇聯對其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殖民地的掠奪性貿易,低價進口原材料,高價出售製成品。這也是導致東歐國家的人民對蘇聯產生不滿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

蘇聯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國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並基本消除了文盲。蘇聯著名的大學有莫斯科大學、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列寧格勒大學、哈爾科夫大學、基輔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等。蘇聯的文學、藝術、電影、出版工作由蘇聯共產黨控制,在避免批評政治、作品經過審查的情況下允許自由創作。但是所謂「消極」、「頹廢」的作品(相當於西方的先鋒派藝術)受到限制和被禁止。

儘管如此蘇聯時代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仍然取得了偉大成就,例如,詩人葉塞寧,阿赫瑪托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家和詩人帕斯捷爾納克,小說家肖洛霍夫,導演塔可夫斯基,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舞蹈家烏蘭諾娃等等,他們中許多人不僅在蘇聯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蘇聯科學研究中心是蘇聯科學院。作家機構為蘇聯作家協會。官方通訊社為塔斯社。蘇聯共產黨機關報為真理報,其他主要報刊還有消息報、共青團真理報、文學報、勞動報、紅星報等。

蘇聯科學技術取得了許多重要成就:

* 1922年,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前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處在膨脹之中。
* 1934年,蘇聯科學家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倫科夫發現,運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當它穿過液體或半透明物體時發光。這種現象被後來物理學界稱為"切倫科夫輻射"。隨後這個原理被廣泛應用於高能物理中,用於測帶電粒子並測量它的速度。
* 1954年,蘇聯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電站,標誌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開端。
*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標誌著人類活動進入太空。
* 1959年,蘇聯空間探測器月球2号回第一張月球背面的圖片。人類第一次瞭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 1961年,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飞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
* 1962年,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因凝聚態特別是液氦的先驅性理論,被授予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1964年,蘇聯物理學家尼古拉·根納季耶維奇·巴索夫、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和美國科學家查爾斯·哈德·湯斯共同獲諾貝爾物理獎。表彰他們分別獨立製成微波激射器,並導致了激光器的發展。
* 1978年,蘇聯物理學家彼得·卡皮查因從事低溫學方面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 1986年,蘇聯發射了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墜毀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飛行器。

軍事

蘇聯在其存在期間,軍事實力強大,是二戰後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國一爭高下國家,1988年,蘇聯紅軍的總兵力達到513萬(不含安全和內衛部隊)。蘇聯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是蘇共中央、最高蘇維埃和部長會議。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海軍服役3年,其他軍兵種2年。

蘇軍分為6個軍種:

* 陸軍
* 海軍
* 空軍
* 防空軍
* 戰略火箭軍
* 空降軍

蘇聯另有邊防軍和內務部隊的建制。

蘇聯是華沙公約的創始國,在前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匈牙利、蒙古等國擁有駐軍。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也駐有軍隊顧問或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

工業

蘇聯是世界上主要能源生產國之一。1983年能源產量和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的23%和19%。能源工業是蘇聯重點發展的基礎工業部門,1971~1984年占全國工業總投資的31.3%。能源生產由50年代以煤炭為主逐步過渡到60年代煤炭與石油並重、70年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1983年一次能源生產結構為:石油占43.4%,天然氣占30.8%,煤炭占24.2%,其他占1.6%。

煤炭工業是傳統的能源部門。1984年全國煤炭產量7.12億噸,其中硬煤占78%。煤炭開采主要集中在七大基地:頓巴斯、庫茲巴斯、埃基巴斯圖茲、卡拉干達、坎斯克-阿欽斯克、伯朝拉和莫斯科附近煤田(1983年合計占全國煤炭產量的77.5%),其中頓巴斯和庫茲巴斯均為世界大型煤田,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7.7%和20.5%。

石油、天然氣占蘇聯一次能源產量的74.2%和消費量的64.5%(1983)。含油氣盆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亞、俄羅斯、前高加索、圖蘭和東西伯利亞5個地區。1984年全國原油產量6.13億噸,天然氣產量5874億立方米,分別居世界第一、二位。其中西西伯利亞是蘇聯最大的油氣儲集區和產區,含油、氣面積達170萬平方公裡,原油探明儲量48億噸(1980),天然氣17.1萬億立方米(1976),分別占全國原油及天然氣探明儲量的46%和68%;自60年代中期大規模開發以來,油、氣產量增長迅速,1984年原油產量占全國的61.7%,天然氣占55.2%。其他主要油氣產區尚有裡海東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島和西岸的巴庫及其周圍海域、科米自治共和國、北高加索和土庫曼。

50年代以來,通過興建大電廠、安裝大機組,大力開發東部地區的水力資源和加速電力網建設等措施,電力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1984年,全國電廠總裝機容量達30369萬千瓦,發電量14921億度,均居世界第二位。在總發電量中,火電占79.5%,水電占14.1%,核電占6.4%(1981)。其中西部地區發電量約占71.5%(1983),較集中於烏克蘭、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部區、烏拉爾、伏爾加河流域、列寧格勒周圍及波羅的海沿岸區,以火電為主,百萬千瓦以上的大型電廠所占比重較大。東部地區煤炭、石油、天然氣及水力等能源資源豐富,且分布集中,開發的經濟效益也較高。50年代以來,東部地區電力工業發展速度較西部地區為快,在全國總發電量中所占比重由1940年的9%上升到1983年的 28.5%,水電發展尤快,占全國水電總裝機容量的2/3(1980),擁有7座100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水電廠,其中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布拉茨克水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609.6和450萬千瓦。東西部地區間通過70年代末建成的全蘇統一電網連接起來。

蘇聯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1984年產鋼總量15423.8萬噸,約占世界鋼產量的1/5。鋼鐵工業所需的鐵、錳、鉻礦石及煉焦煤等資源儲量大,分布較集中,開采條件亦較好。1984年,68%的鐵礦石來自南烏克蘭的克裡沃羅格、中部區的庫爾斯克以及哈薩克西北部的庫斯塔奈,3/4以上的煉焦煤產自頓巴斯和庫茲巴斯。鐵礦石品位不高(平均38%),富礦僅占探明儲量的 1/6。同時,除南烏克蘭外,大部地區煤、鐵資源在地域上結合不好,西部鐵礦多,但缺乏焦煤,東部焦煤多而鐵礦不足,介於其間的烏拉爾則煤、鐵皆缺,導致鋼鐵工業原料、燃料的長途運輸。鋼鐵工業分布較集中,擁有烏克蘭、烏拉爾、西西伯利亞、中央區及哈薩克五大鋼鐵工業基地,其中烏克蘭和烏拉爾是歷史較久,規模較大的老基地,鋼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6.3%和28.4%(1980)。其他 3個新基地尚處於形成階段。主要鋼鐵工業中心有:烏拉爾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下塔吉爾、車裡雅賓斯克,烏克蘭的日丹諾夫、克裡沃羅格、扎波羅熱、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西西伯利亞的新庫茲涅茨克,西北區的切列波韋茨、中央區的利佩茨克和哈薩克的卡拉干達等。

鋁礦資源不足,自給率不到一半。煉鋁工業是隨著東部地區水力資源的大規模開發而迅速發展起來的。1982年產原鋁192萬噸,僅次於美國。 大型煉鋁中心有東西伯利亞的布拉茨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舍列霍夫和西西伯利亞的新庫茲涅茨克,以及烏拉爾地區卡緬斯克和克拉斯諾圖林斯克。

銅礦主要分布在東西伯利亞、哈薩克、烏拉爾、烏茲別克、亞美尼亞及科拉半島等地,其中東西伯利亞的烏多坎山銅礦占全國探明儲量的1/5。1982年全國精銅產量152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銅礦的開采與冶煉緊密結合,主要中心有中哈薩克的傑茲卡茲甘,巴爾喀什湖北岸的巴爾喀什,烏拉爾山東坡的上佩什馬、列夫達、克什特姆,烏茲別克東北部的阿爾馬雷克,東西伯利亞北部的諾裡爾斯克等。

鉛、鋅資源以多金屬共生礦為主。主要分布在東哈薩克的阿爾泰山區和南哈薩克,其次為烏茲別克東部、烏拉爾、大高加索山北坡和遠東區南部。1983年產精鉛65萬噸,粗鋅87.5萬噸,主要冶煉中心有哈薩克的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鉛、鋅)、奇姆肯特(鉛)、列寧諾戈爾斯克(鉛、鋅),烏拉爾的車裡雅賓斯克(鋅),中亞的阿爾馬雷克(鋅),北高加索的奧爾忠尼啟則(鉛、鋅)等。此外,鎳、鎂、鈦、釩、鎢、鉬、稀土以及金、銀、鉑族金屬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機械工業在各工業部門中發展速度最快,從業人數最多,產值最大。每年生產3萬多種產品,其中以重型機械、動力機械、拖拉機與農機、運輸機械制造等部門較重要。機械工業集中在西部地區,其產值占全國機械工業產值的4/5以上。

重型機械制造由於產品的金屬單耗較大,又不便運輸,主要分布在金屬產地附近,如烏克蘭、烏拉爾、西西伯利亞、中央區的大型鋼鐵工業基地及周圍地區。

動力機械制造由於對勞動力、技術及協作條作要求較高,分布較集中。列寧格勒為全蘇最大的動力機械制造中心,70年代末期,渦輪機產量占全國的60%,渦輪發電機產量占一半以上。其他主要中心尚有哈爾科夫、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新西伯利亞及高爾基等。

拖拉機與農機制造業大多接近各主要農業區。主要中心有明斯克、哈爾科夫、伏爾加格勒、車裡雅賓斯克、巴甫洛達爾等(拖拉機制造)和羅斯托夫、塔甘羅格、圖拉等大型農機制造。

運輸機械制造業包括汽車、機車車輛及艦船制造等部門。由於歷史、技術等原因,分布也較集中。莫斯科與高爾基是30年代發展起來的老汽車工業中心,而伏爾加河流域的陶裡亞蒂和卡馬河畔的切爾內則是70年代初、中期依靠外資興起的新中心。艦船制造業主要分布在波羅的海、黑海及北冰洋沿岸的列寧格勒、尼古拉耶夫和北德文斯克。機車車輛制造業主要分布在烏克蘭、烏拉爾等鋼鐵工業基地及其外圍,如烏克蘭的伏羅希洛夫格勒、哈爾科夫(內燃機車),北高加索的新切爾卡斯克(電力機車)。70年代末,烏克蘭和烏拉爾共占全國鐵路貨運車輛產量的85%。

蘇聯自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加速發展化學工業和實行國民經濟全面化學化的方針以來,年平均增長速度僅次於機械工業。1984年化肥產量為3080.8萬噸(按有效成分計算),居世界首位;硫酸、純堿、合成橡膠產量僅次於美國。但有機合成工業起步較晚,主要產品產量及生產水平均落後於美國、日本及西歐工業發達國家。在布局上,老化工基地大多接近化工礦物原料產地或與煤炭、冶金基地相結合。前者如同鉀鹽開采相結合的鉀肥工業(烏拉爾、白俄羅斯)和與礦鹽開采相結合的純堿、氯堿工業(伏爾加河流域、頓巴斯、烏拉爾);後者則同焦化工業以及回收有色冶金工業的副產品密切結合,形成了綜合性的煤炭-冶金-化工基地。6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化工原料已由過去的煤炭、化工礦物、糧食、木材等為主逐步過渡到以石油、天然氣為主,形成了新興的有機合成工業和大批新化工基地,而且大多與大型石油加工企業相結合,組成石油化工中心(如烏法、古比雪夫、高爾基、鄂木斯克、安加爾斯克等),或布局在接近大型石油加工中心和干線輸油、輸氣管附近(如下卡姆斯克、陶裡亞蒂、喀山、薩拉瓦特、斯捷爾利塔馬克等)。

紡織工業為蘇聯最主要的輕工業部門,產值占輕工業的60%以上,1984年蘇聯棉、毛、麻織物產量居世界首位,絲織品產量次於美國和日本。紡織工業主要分布在遠離中亞產棉區的西部消費區。中央區為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生產的棉、毛、絲、麻織品分別占全蘇產量的70%、50%、45%和65%。其次為伏爾加河流域、西南區、西北區和中亞。主要紡織工業中心有:莫斯科(棉、毛、絲、麻紡織)、伊萬諾沃(棉、絲、麻紡織)、加裡寧(棉、絲紡織)、弗拉基米爾(棉、麻紡織)、科斯特羅馬(麻紡織)等。

交通運輸

由於幅員遼闊,人口、資源及工農業的分布很不平衡,因此運輸對蘇聯經濟的發展尤顯重要。1984年全國貨物總周轉量為 76821億噸公裡,其中鐵路占47.4%,管道(僅包括原油、油品和天然氣管道)占30.8%,海運占12.1%,公路占6.2%,河運占3.5%,航空運輸所占比重很小。1984年全國鐵路營運裡程為 14.41萬公裡,僅次於美國,其中電氣化鐵路營運裡程為4.79萬公裡。鐵路分布很不平衡,西部地區約占全國鐵路總長度的70%,其中以歐洲部分的中部、南部和西部鐵路網較稠密。以莫斯科為中心,干線鐵路東通烏拉爾、哈薩克、中亞、西伯利亞和遠東,北至北冰洋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南達克裡木半島和外高加索,西經布列斯特和利沃夫通往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及羅馬尼亞等國。東部地區鐵路僅占全國鐵路長度的30%,路網密度只及全國平均密度的 40%。主要干線除橫貫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南部的西伯利亞大鐵道外,還有在其南側大體與之平行的中西伯利亞鐵路和南西伯利亞鐵路,以及溝通西伯利亞與中亞聯系的土西鐵路等。70年代中期,蘇聯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修建的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即貝加爾—阿穆爾鐵路,全長4275公裡),已於1985年建成。這對於促進東部地區的開發,加強其經濟實力和遠東區的戰略地位有重要作用。

1984年全國公路總長151.7萬公裡,其中硬面公路79.3萬公裡,公路運輸主要承擔客運和短途運輸。其客運周轉量占全蘇的 42.8%。公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其中波羅的海沿岸區、烏克蘭、中央區及外高加索,硬面公路平均密度每1000平方公裡達100公裡。中亞及哈薩克的大部、西北區和西西伯利亞區北部,以及東西伯利亞與遠東區,公路較少,硬面公路平均密度每1000平方公裡僅10公裡。西伯利亞及遠東區的中北部,冬季廣泛利用江河、湖泊、沼澤封凍後形成的季節性的“冰上公路”運輸。

海運主要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迅速發展起來的。1982年蘇聯100總噸以上商船總噸位為2379萬噸,占世界商船總噸位的5.6%,居世界第五位。蘇聯海運中,遠洋運輸約占其貨物周轉量的2/3以上。在黑海、波羅的海、北方、遠東和裡海5支商船隊中,前4支主要承擔遠洋運輸。80年代初,全國年吞吐量1000萬噸以上的大港僅12個,且絕大部分屬綜合性港口。黑海-亞速海是全國貨、客運量最大的海域(70年代末占全國海運貨物周轉量的69%,客運量的65%)。主要海港有黑海沿岸的新羅西斯克、敖德薩、圖阿普謝、伊利喬夫斯克、巴統;波羅的海沿岸的文茨皮爾斯、列寧格勒、克萊佩達;太平洋沿岸的納霍德卡、東方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等。

自20世紀30年代起,蘇聯對歐洲部分的一些大河進行整治,建成了一系列通航運河及大型水利樞紐,溝通了伏爾加河、卡馬河、頓河、第聶伯河、莫斯科河、涅瓦河等6條大河,實現了白海、波羅的海、裡海、黑海和亞速海五海通航。60年代以來,又建成了總長6600公裡、水深3.65米的深水航道,將西部地區各大河連成一個完整的水運網。 1984年全國內河通航裡程達13.7萬公裡。內河運輸最繁忙的是伏爾加河水系,70年代後期約占全國內河貨運量的55%,客運量的48%。

管道運輸是蘇聯70年代以來發展最快的一種運輸方式。1984年全國有干線輸油管7.83萬公裡,干線輸氣管16.5萬公裡。管道的基本流向為由東向西,即從西西伯利亞通往西部地區,部分管道進而往西通往東歐和西歐一些國家。此外,還有少量由南往北或由北往南向的管道,如由中亞通往中央區和烏拉爾的輸氣管等。

航空運輸主要承擔客運。1984年全國民航線長102萬公裡,其中國內航線長83.8萬公裡,客運周轉量占全國的18.6%,莫斯科是全國最大的航空港,70年代末年客運量達2000萬人,占全國民航客運量的1/5。 其他主要航空港尚有列寧格勒、基輔、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新西伯利亞、塔什干及伊爾庫茨克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19 16: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