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 航太總署 韋伯望遠鏡 新發現! 海王星外天體藏有機分子
據《每日科技網》(scitechdaily)報導,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 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
首度針對海王星外天體進行高解析度光譜分析,發現這些遙遠的冰冷天體不僅有水冰,還存在
二氧化碳 與複雜的有機分子,為太陽系起源研究帶來突破性進展。
海王星 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 TNOs)是一群繞行太陽的冰冷天體,其軌道距離相當於
或遠超過海王星。
這類天體大小不一,從直徑約2400公里的矮行星 冥王星(Pluto)和鬩神星(Eris),到僅數十公里
的小天體如阿羅科斯(Arrokoth)都有。
這些天體主要聚集在柯伊伯帶(Kuiper Belt)。此概念最早由艾吉沃斯(Kenneth Edgeworth)於 1950 年代
提出,後由古柏(Gerard Kuiper)進一步發展,因此海王星外天體也常被稱為柯伊伯帶天體
(Kuiper Belt objects, KBOs)。
美國 航太總署(NASA)的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先進觀測能力,讓科學家得以前所未有的細節解析這些遙遠
天體的表面組成。
位於巴爾的摩的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TScI)研究員霍勒(Bryan Holler)和史坦斯貝瑞(John Stansberry)
指出,這項發現有助於科學家將海王星外天體分為三個不同的光譜群。更重要的是,韋伯望遠鏡的觀測數據
揭示了這些天體上存在多種複雜的有機分子。
這些有機分子並非生命的直接證據,但它們是構成生命的重要基石。
在太陽系早期,這些有機分子可能經由彗星或小行星撞擊等方式,被帶到地球,進而促成了地球生命的起源。
因此,韋伯望遠鏡的這項發現,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海王星外天體的認識,也為探索太陽系外其他行星系統是否
存在生命提供了新的線索。
冥王星(Pluto)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海王星外天體,由湯博(Clyde Tombaugh)於1930年在美國 亞利桑那州
(英语:Arizona)羅威爾天文台(Lowell Observatory)發現。直到1992年,天文學家朱維特(Dave Jewitt)
和劉麗杏(Jane Luu)才發現第二個海王星外天體「1992 QB1」(現名阿爾比恩 Albion)。
迄今,已確認的海王星外天體超過5000個。
這些天體的軌道分布,反映了天王星和海王星在太陽系早期的遷移。
電腦模擬顯示,當這兩顆行星向外遷移時,擾動了原始的海王星外天體盤,將部分天體拋出,並引導其餘天體
進入現今的軌道。這為研究太陽系早期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