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盧·里德(Lou Reed)來說,《 Rock ‘n’ Roll Animal 》 的問世恰逢其時,由於前張專輯《 Berlin 》在評論界的反響令人失望,隨即被唱片公司要求錄製一張商業吸引力更強的作品;同時他也急於擺脫與鮑伊短暫合作所帶來的《 Transformer 》華麗搖滾標籤,想展現自己的另一面,於是1973年12月21日,他決定帶領樂團在紐約東14街的霍華·斯坦音樂學院錄製現場演出。
儘管這張現場專輯是出於商業考量,因而在相對不愉快的背景下誕生,但其音樂內容卻充滿了純正的搖滾能量,由一群真正的搖滾動物演繹何謂 《 Rock ‘n’ Roll Animal 》。
————
【錄製背景】
1974年2月(確切日期不詳),Lou Reed 於廠牌 RCA Records 推出現場專輯 《 Rock ‘n’ Roll Animal 》。
時間回到前幾年,一支名為 Detroit 的樂團,於1971年推出唯一一張專輯並重新演繹了地下絲絨的歌曲 〈 Rock & Roll 〉,該曲的前奏由吉他手史蒂夫·杭特重新創作,盧非常欣賞這首歌曲,便邀請杭特加入團隊,為專輯 《 Berlin 》演奏。
而吉他手迪克·瓦格納(Dick Wagner)和史蒂夫·杭特(Steve Hunter)的出色表現在這方面功不可沒。因此,只要盧表現穩定,這場演唱會一定能取得成功,這一點也在隨後發行的 《 Rock ‘n’ Roll Animal 》 中得以印證。樂團刻意選擇一條獨特的路徑,避免模仿地下絲絨的風格,採用了硬朗、清晰、近乎像是 Mott the Hoople 和艾瑞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流行風格。
*
最初發佈的《 Rock 'n' Roll Animal 》 未收錄 《 Berlin 》 專輯中的三首歌曲,由於後者直面底層人民的生活,揭露了吸毒、家庭暴力、拐賣兒童、自殺等醜惡現象,這些都是人們寧願回避的話題,加上音樂性不如前張作品來的平易近人,導致唱片公司不願與這張廣受美國評論界批評的專輯扯上關係(英國人卻相當喜愛)。到了 2000 年,《 Berlin 》 的評價被平反後,這些缺失的歌曲才終於收錄在重新發行的版本之中。另外1975年發行的 《 Lou Reed Live 》 跟此張專輯為同場演唱會。
————
【歌曲介紹】
從開場曲 〈 Sweet Jane 〉 的史詩吉他前奏和盧悄然登台時響起的掌聲,一切令人嘆為觀止,彷彿身歷其境般,無論是現場熱力十足的氛圍還是那些在空氣中飛舞的失真吉他音符,搭配上盧充滿自信和能量的嘶啞嗓音,簡直完美體現他的態度和本質上的反叛精神。
每當聆聽這張專輯時,我都會不禁思考,當盧在舞台下等待 〈 Sweet Jane 〉 的前奏進場時,他的內心都在想些什麼?當他聆聽杭特以70年代風格的高亢吉他二重奏為特色的演奏時,是否心裡在想著:「該死,我要怎麼跟得上這個節奏?」
〈 White Light/ White Heat 〉 將一切推向了更快的速度,從音樂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首很棒的搖滾歌曲,聽起來就像樂手們被一卡車的安非他命驅動著。普拉卡什·約翰(Prakash John)的貝斯節奏讓這首歌曲多了一分層次,而此時的盧比先前更加充滿活力和張狂,最後在歌曲結束前的驚人獨奏中,一切達到了巔峰。
作為原版唯一一收錄的 《 Berlin 》 歌曲,〈 Lady Day 〉 在此兩首狂躁搖滾歌曲之間作為一個喘息,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盧音樂中黑暗陰沉的一面,他刻意壓低嗓音使命唱著,聽起來像是拼命想把歌詞中的無助女孩從頹廢絕望的死胡同拯救出來。
*
最後 〈 Rock 'n'Roll 〉為專輯劃下句點,從歌名就可以看出,這將是一首酣暢淋灕、毫無顧忌的狂歡。歌詞提醒人們莫忘搖滾樂的起源,而似乎盧認為當時搖滾樂正在一步步遠離其根源,因此用這首歌曲作為完美範本,重新建立了聯繫,在強勁結尾的烘托下,成為一張精彩現場專輯的收尾之作。
————-
【結語】
不要只因為聽了一小部分的作品就斷言評論盧·里德,他的作品值得你進行更全面的深入研究,而《 Rock ‘n’ Roll Animal 》 是一個很好的入門起點,除了將早期地下絲絨的歌曲改編獨到外,來自 《 Berlin 》 的一小片段也讓聽眾有動力對他的其餘作品給予應有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