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3|回覆: 1

[英文歌] 「獸性大發」:Lou Reed / 《 Rock ‘n’ Roll Animal 》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5-2-5 20: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獸性大發」:Lou Reed / 《 Rock ‘n’ Roll Animal 》



【前言】

有時歌曲創作、錄音和現場表演之間的交匯並非完美,然而這正是一張現場專輯的奇妙之處。

對於盧·里德(Lou Reed)來說,《 Rock ‘n’ Roll Animal 》 的問世恰逢其時,由於前張專輯《 Berlin 》在評論界的反響令人失望,隨即被唱片公司要求錄製一張商業吸引力更強的作品;同時他也急於擺脫與鮑伊短暫合作所帶來的《 Transformer 》華麗搖滾標籤,想展現自己的另一面,於是1973年12月21日,他決定帶領樂團在紐約東14街的霍華·斯坦音樂學院錄製現場演出。

儘管這張現場專輯是出於商業考量,因而在相對不愉快的背景下誕生,但其音樂內容卻充滿了純正的搖滾能量,由一群真正的搖滾動物演繹何謂 《 Rock ‘n’ Roll Animal 》。

————

【錄製背景】

1974年2月(確切日期不詳),Lou Reed 於廠牌 RCA Records 推出現場專輯 《 Rock ‘n’ Roll Animal 》。

時間回到前幾年,一支名為 Detroit 的樂團,於1971年推出唯一一張專輯並重新演繹了地下絲絨的歌曲 〈 Rock & Roll 〉,該曲的前奏由吉他手史蒂夫·杭特重新創作,盧非常欣賞這首歌曲,便邀請杭特加入團隊,為專輯 《 Berlin 》演奏。

在1973年的全球巡演中,盧組建了一支新樂團,其中就包括杭特和第二位主奏吉他手迪克·瓦格納(Dick Wagner)的雙吉他組合。





《滾石》雜誌的保羅·尼爾森(Paul Nelson)回顧《 Rock ‘n’ Roll Animal 》時,他提到了幾個月前在林肯中心觀看盧和一支平庸車庫樂團演出的經歷,那是他在離開地下絲絨後的首場紐約演出,簡直慘不忍睹。

因此,聽聞他即將到學院音樂廳演出時,尼爾森並未抱太大期望。然而,當盧的新樂團登場並奏響華麗、激情的搖滾樂時,觀眾們開始明白當晚的制勝策略:透過最優秀的編曲、聲音效果和樂手,將原本朦朧的龐克風格提升成強而有力、揮斥八極的壯麗境界。

而吉他手迪克·瓦格納(Dick Wagner)和史蒂夫·杭特(Steve Hunter)的出色表現在這方面功不可沒。因此,只要盧表現穩定,這場演唱會一定能取得成功,這一點也在隨後發行的 《 Rock ‘n’ Roll Animal 》 中得以印證。樂團刻意選擇一條獨特的路徑,避免模仿地下絲絨的風格,採用了硬朗、清晰、近乎像是 Mott the Hoople 和艾瑞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的流行風格。





最初發佈的《 Rock 'n' Roll Animal 》 未收錄 《 Berlin 》 專輯中的三首歌曲,由於後者直面底層人民的生活,揭露了吸毒、家庭暴力、拐賣兒童、自殺等醜惡現象,這些都是人們寧願回避的話題,加上音樂性不如前張作品來的平易近人,導致唱片公司不願與這張廣受美國評論界批評的專輯扯上關係(英國人卻相當喜愛)。到了 2000 年,《 Berlin 》 的評價被平反後,這些缺失的歌曲才終於收錄在重新發行的版本之中。另外1975年發行的 《 Lou Reed Live 》 跟此張專輯為同場演唱會。

————

【歌曲介紹】

從開場曲 〈 Sweet Jane 〉 的史詩吉他前奏和盧悄然登台時響起的掌聲,一切令人嘆為觀止,彷彿身歷其境般,無論是現場熱力十足的氛圍還是那些在空氣中飛舞的失真吉他音符,搭配上盧充滿自信和能量的嘶啞嗓音,簡直完美體現他的態度和本質上的反叛精神。

每當聆聽這張專輯時,我都會不禁思考,當盧在舞台下等待 〈 Sweet Jane 〉 的前奏進場時,他的內心都在想些什麼?當他聆聽杭特以70年代風格的高亢吉他二重奏為特色的演奏時,是否心裡在想著:「該死,我要怎麼跟得上這個節奏?」



杭特的編曲簡直是奇蹟,兩把主吉他和貝斯之間的互動令人十分驚艷,試著用一副好耳機聆聽他們的演奏絕對是一種享受,你能真實地聽到他們是如何相互回應、相互映襯…如果我是主唱,可能早就目瞪口呆打包回家了。

但等等!強力和弦告訴我們,這一切都在為一個奇妙的高潮做準備,而那一刻終於來臨,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搖滾歌曲前奏以切分音出現時,盧這時也一定從恍惚中醒來:「嘿!這可是我寫的歌曲!」

一登上舞台,觀眾便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而他也趁機抓住了觀眾的熱情,走到麥克風前,自信地唱起歌,讓人感受到他的狂妄喧囂。與此同時,樂團也絲毫不放鬆,每一秒的進行中都蘊含著強大的力量。



————

雖然〈 Sweet Jane 〉 已經夠令人興奮,但他在下一首歌曲 〈 Heroin 〉 中的表現更勝一籌,在此處的現場演出中,盧刻意強調了特定的單字和短句,以突顯歌詞所象徵的意涵。

有了這個強調,你就會立刻聯想到到針頭刺穿皮膚的強烈畫面感;而強調 "男人" 一詞則揭示了在性別認同的瘋狂束縛下,雖然男性在過往社會中可能經常處於主導地位,但男性氣質所帶來的期望之重,換句話說,無論男女,在不平等存在的地方,我們都在受苦,而癮君子尋求的是一個沒有這些期望帶來的痛苦的世界。

————

〈 White Light/ White Heat 〉 將一切推向了更快的速度,從音樂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首很棒的搖滾歌曲,聽起來就像樂手們被一卡車的安非他命驅動著。普拉卡什·約翰(Prakash John)的貝斯節奏讓這首歌曲多了一分層次,而此時的盧比先前更加充滿活力和張狂,最後在歌曲結束前的驚人獨奏中,一切達到了巔峰。

作為原版唯一一收錄的 《 Berlin 》 歌曲,〈 Lady Day 〉 在此兩首狂躁搖滾歌曲之間作為一個喘息,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盧音樂中黑暗陰沉的一面,他刻意壓低嗓音使命唱著,聽起來像是拼命想把歌詞中的無助女孩從頹廢絕望的死胡同拯救出來。



最後 〈 Rock 'n'Roll 〉為專輯劃下句點,從歌名就可以看出,這將是一首酣暢淋灕、毫無顧忌的狂歡。歌詞提醒人們莫忘搖滾樂的起源,而似乎盧認為當時搖滾樂正在一步步遠離其根源,因此用這首歌曲作為完美範本,重新建立了聯繫,在強勁結尾的烘托下,成為一張精彩現場專輯的收尾之作。



————-

【結語】

不要只因為聽了一小部分的作品就斷言評論盧·里德,他的作品值得你進行更全面的深入研究,而《 Rock ‘n’ Roll Animal 》 是一個很好的入門起點,除了將早期地下絲絨的歌曲改編獨到外,來自 《 Berlin 》 的一小片段也讓聽眾有動力對他的其餘作品給予應有的關注。

雖然他這一輩子採用了多種角色,探索了各式創作音樂的方法,但作品始終立足於我們所熟知—搖滾樂對自由的崇高吶喊,一名真正貫徹搖滾精神至終的一代大師。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Intro/Sweet Jane" (Hunter, Reed) – 7:48
"Heroin" – 13:05
"How Do You Think It Feels" – 3:41
"Caroline Says I" – 4:06
"White Light/White Heat" – 5:15
"Lady Day" – 4:00
"Rock 'n' Roll" – 10:17

評分

參與人數 3魄力 +11 +850 魅力 +19 黃金 +2 收起 理由
opiumjeon 0 + 200 + 4 + 2 🥇 同意兄弟高見!小弟給力支持!
馬甸尼 + 1 + 150 + 5 0 🥇 同意兄弟高見!小弟給力支持!
BB29 + 10 + 500 + 10 0 多謝分享,小小獎賞,以示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Music makes freedom !

4906

主題

7874

回帖

2萬

積分

超級元老

積分
26837
發表於 2025-2-6 20:34:34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s for sharing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2-22 19: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