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1438|回覆: 2

轉貼 - 始皇陵地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4-30 12:54: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978年4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在主要位置以近十頁的篇幅,介紹秦始皇陵,文章提到:如果能破解始皇陵地宮的秘密,那將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考古發現。它還繪制了大量插圖,把始皇陵地宮比喻成東方的神秘宮殿,始皇陵園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

從古城西安驅車東行,約二十公裡到達臨潼縣,在臨潼縣城東側,就是秦始皇陵巨大的陵園區。長期的水旱兵燹,天災人禍,明挖暗盜,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始皇陵成了荒丘一堆,很多年裡無人問津。

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工作始於1962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考古人員經過調查與勘測,繪制出了秦始皇陵園的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裡,相當於近78個故宮的範圍,如此大面積的陵墓在世界上也屬罕見。

在陵墓56.25平方公裡的中心區,考古人員勘測地下有保存完好的建築遺址,布局為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有內、外兩城,內城的南半部大都為陵墓的封土占據。布局為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有內、外兩城,封土的位置位於在內城的南半部,封土地基近似方形,內城的南半部大都為陵墓的封土占據,封土南北長515米,東西長485米,占地面積249775平方米。

專家在研究秦代墓葬制度時,發現秦代後期埋葬在驪山附近的秦代君王陵墓已有修建墳丘的習慣,只要有條件,死後的陵墓建築將盡量地豪華奢侈,秦始皇陵也繼承了這一習俗,在陵園內修建了巨大的封土。考古專家普遍認為,古代陵墓中修建封土,除顯示帝王的威嚴氣派外,另一個重要作用是為了保護封土之下的地宮。經過考古隊員多年的努力,在封土附近探測出一個長方形的宮牆遺跡,南北長460米,東西寬392米,宮牆四面均有斜坡墓道,經考證,宮牆之內就是地宮上口起掘的範圍,即地宮在地面的開口面積。

地宮深深深幾許
   
地宮是秦始皇陵墓建築最核心的部分,是放置秦始皇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兩千多年來,由於深藏地下,它構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據說,當年秦始皇陵修成後,為防止泄露機密,所有了解地宮修建情況的工匠都被埋入了地下,歷經兩千多年,許多不解的謎團回蕩在人們腦際:地宮是什麼樣?地宮到底有多深?經過了數千年,秦始皇陵地宮完好如初嗎?

關於地宮的情況,司馬遷這樣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司馬遷向我們展示了地宮富麗堂皇的情景: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宮,窮奢豪華的陪葬品,有以水銀來表現的百川江河大海,有防止盜墓人的機關弩矢,玄宮頂部裝飾天文星宿之像,地上模擬有統一後的中國疆域圖,還有用鯨魚油做成的長明燈,照亮了整個地宮,經久不熄……
   
如此壯觀的場面,實在讓人難以想像,兩千多年前,秦始皇修建的地宮結構會是怎樣的?秦始皇陵地宮中究竟是什麼場面?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曾推測秦始皇陵地宮形狀為拱形,直徑約50米,其中有三條封閉的地下河,地宮中有四條直徑為25米的青銅環狀物,總重量超過萬噸。
   
袁仲一先生是早期參加兵馬俑發掘的專家之一,多年來一直參與秦始皇陵的考察研究工作,他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結構形式,不可能超越時代,應當和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的大型墓室結構近似,即多層台階或近似方形的土壙,但其土壙的規模應較目前已知的大型墓室大許多倍。

王學理先生也是早期參加兵馬俑發掘的專家之一,多年來一直從事秦漢時期的考古研究工作,他在推斷地宮形狀時,得出了更具體的數據:他認為秦始皇陵墓室是由巨型的豎井式壙穴構成的三維空間,猶如一個倒置內空的“四棱台體”,即考古學者常說的口大底小的“仰鬥”狀。

地宮的核心部分叫玄宮,是盛放秦始皇屍體的棺槨所在處,地宮的深度就是從地表至玄宮的距離,關於地宮的深度是研究者們爭議最大的地方。

司馬遷在《史記》中談到了地宮的深度:“穿三泉,下銅而致槨。”“穿三泉”究竟有多深?從字面上理解,可以解釋為穿過了三層地下水,秦始皇陵附近的水文資料表明第一層地下水距地面16米,那麼第二層和第三層距地面有多深呢?兩千多年前的地下水位和今天的水位一樣嗎?

此外,在史料《漢舊儀》一書中也有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210年,即秦始皇50歲生日時,丞相李斯向他報告:我帶了72萬人修築酈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連火也點不著了,鑿時只聽見空空的聲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止”。
      
我們無法想像陵墓的最深處到達了什麼地方?如果“旁行三百丈”可信的話?那麼秦陵地宮下部的面積就會大得令人震驚!

最大膽的推斷還是出自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們推斷地宮的深度在500-1500米之間。

大多數中國學者認為這個數字難以置信,有一種說法推斷地宮的深度至少在50米以上,其重要的依據是湖北大冶銅綠山發現的戰國時期的古銅礦豎井深度已達50米,而且解決了通風、排水等問題,說明早在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就已掌握了掘入地下50米的技術。

袁仲一先生根據考察發現的秦陵附近秦代水井深度並結合漢代王陵的情況,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1982年,袁仲一先生及考察人員在秦陵封土堆西北角的內外城垣之間,清理出秦代水井一口,經測量,發現當時地下水位距地表深度為16米,而水井處地平面較地宮中心部位低約7米,因此地宮部位的地下水位距離地表應在23米左右。

在始皇陵附近的村民家中,散落著許多五邊形的石質材料,大小規格非常精確,經專家檢測,這是當年始皇陵地面建築的排水管道,兩千多年前的排水設施依然那樣堅固、結實,可見當年工程的嚴格。

王學理先生對地宮中的排水系統也進行了系列推測,他認為在墓壙深度的台階上,於迎水面上的墓壁和兩側墓壁用文石砌築成環繞周壁的擋水壁和引流槽,再在同層的北壁上往裡鑿幾個蓄水滲池,這樣就可使被引流的水經過粗物質空隙自然層流出。

司馬遷對地宮結構的文獻記錄中,惟一可驗證、且已經驗證的就是關於水銀的記載。在1981年和1982年對秦始皇陵園進行的汞含量測試,結果是封土以外地區汞含量的平均值僅30ppb,而在封土中心1.2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有一個強汞異常區,汞含量的平均值為205ppb,最高地方達280ppb,為陵墓外其他地方汞含量的8倍。

始皇陵封土中的汞異常是地宮大量存在的水銀揮發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規律的幾何形,這證明了司馬遷所記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內容屬實。

那麼,地宮中又有多少水銀?陵中為什麼要用水銀呢?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弘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彌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我們知道,汞的熔點很低,即使在常溫下也極易揮發,而汞本身是劇毒物質,一旦吸入一定濃度的汞氣,即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膽敢闖入的盜墓者。

秦始皇地宮中儲有一百噸的水銀,那麼這些汞礦是從那裡來的呢?

據《史記》記載:“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據考證,四川東南一帶是春秋戰國時期汞礦的主要產地。當時川東南一帶的汞礦跨長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過漢水,經過千裡棧道,源源不斷地運到關中,其艱辛可想而知。


始皇陵有沒有被盜?

秦始皇陵以其宏偉的規模、價值連城的陪葬品而聞名遐邇,歷史上許多人為之蠢蠢欲動,那麼,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盜?地宮有沒有被破壞呢?

秦始皇陵直接影響了後來封建帝王陵園規劃和建築的模式,這種厚葬的習俗,歷代封建帝王無不尊崇。建造如此大規模的工程花費了多少時間?需要多少人力呢?

據《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學術界比較統一的看法認為,秦始皇在酈山下開始修建陵墓的時間為公元前247年,後來他在50歲後去世掩埋,直到起義軍於公元前209年進攻到驪山附近,陵墓修建才倉促停工,於是可推斷始皇陵修建時間為38年。

那麼,在38年的時間中,有多少人參與建造了這座巨大的陵墓呢?

據《史記》記載:“隱宮徒刑者七十二萬人,分作阿房宮與酈山。” 1979年,在秦陵封土西部1600米的趙背戶村,探測出當年服役人墓葬104座。從趙背戶村出土的瓦文可以知道,這些來自山東、河南、江蘇、河北的修陵人就是當年72萬人中的一部分。

在離趙背戶村不遠的瑤池台村,秦陵考古隊還發現了當年修陵時留下的大量屍骨。疊壓在一起的厚厚的屍骨層,推算是當年服刑人修陵時病死或累死後埋葬於此的,這樣的屍骨層有一百多米長。

秦始皇陵以其宏偉的規模、價值連城的陪葬品而聞名遐邇,據說,秦始皇身著金縷玉衣,躺在金碧輝煌的棺槨中,地宮中裝滿了金銀首飾、珠寶玉器,歷史上許多人為之蠢蠢欲動,那麼,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盜?地宮有沒有被破壞呢?

清代文學家袁牧曾對秦始皇及其陵墓寫過這樣的文章:生則張良錐之荊軻刀,死則黃巢掘之項羽燒,居然一尚在臨潼郊,隆然黃土浮而高…

從史書的記述看,秦始皇陵的確遭受過幾次大的破壞,通過對陵園部分陪葬坑的發掘也找到了被盜的痕跡,考古人員在陵園地區的鑽探也常發現有火燒土和被焚燒的木炭,證明陵園的附屬設施的確被毀壞。但通過對地宮周圍水銀含量的勘測,考古人員斷定地宮依然完好,地宮表面檢測出的大片強汞區,成為地宮尚未被盜的有力證據,如果秦始皇陵有通往地宮的盜洞,水銀早已順盜洞揮發掉。

《史記》中明確記載地宮中有防盜的“機弩矢”,並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輒射之”,如秦陵被盜,必然有盜墓者被機弩所傷,但歷史文獻和民間傳說對此都無任何記載。

近十年來,陝西省秦俑考古隊在秦陵封土周圍進行了細致的鑽探工作,考古人員在陵四周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擾動跡像。

考古專家的分析給我們帶來了一線希望,或許秦始皇仍安然無恙地躺在巨大的棺槨中,至於文獻的諸多記載及詩人們對秦陵被盜後的感嘆看來是子虛烏有,我們只能當作文學作品來解讀了。

既然地宮依然保持完好,我們為什麼沒有發掘呢?

作為古代陵墓遺跡,國家一直主張保護為主,長期以來,出土文物的保護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是限制發掘工作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沒有完全了解地宮情況的基礎上,貿然發掘將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

另一個方面,地宮面積有180320平方米,現代工程技術還無法解決如此大跨度的建築結構,因此目前不能用傳統的方式發掘地宮。

如果有朝一日秦陵被發掘,那麼,人們就會發現一座燦爛文化藝術的文物寶庫,那將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最為壯觀的考古發現,到那時,所有關於秦始皇陵的一切謎底都將大白於天下。


163

主題

6568

回帖

1萬

積分

超級元老

積分
14640

「友誼大使」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09-5-24 17:18:45 | 顯示全部樓層
very interseting, thanks
中立的人
只平心而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3

主題

390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09-5-24 17:42:53 | 顯示全部樓層
such an interesting topic...
hope 1 day we can go there...
thanks alot for shari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19 16: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