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9-4-30 01:06:36
|
顯示全部樓層
政治改革建帝國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于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變了歷來的帝王稱號。他讓大臣們討論他的稱號,有的主張用“帝”,有的主張用“皇”,這主要來自遠古的傳說三皇和五帝。結果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將皇和帝并稱為“皇帝”。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制,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對名稱也做了規定: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皇帝的印信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璽。同時,皇帝的妻子稱“皇后”,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后”。
秦始皇為了將大權集于一身,每天都日理万机,白天審理案子,晚上還要批閱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當時是120斤,相當于現在的60斤。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听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傳達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衛;衛尉,就是宮廷的警衛首領,負責皇帝住所的日常守衛;太仆,主要工作是負責侍從皇帝,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事務,負責審理重案要案;典客,負責國家的外交事務,同時負責內部少數民族的事務;宗正則是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官員;治粟內史,管理中央財政,并負責全國的稅收工作;少府是皇帝個人的財政官員,管理歸皇帝私有的山澤湖泊和宮廷手工業。
在地方,加強君主集權的重要措施是實行了郡縣制。這是地方政治體制的歷史性變化,代替了原來的分封制。在討論時,李斯反對分封制,周朝因為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為王,几代之后,關系就疏遠了,不可能像原來那樣團結,致使周朝分崩离析。天子無法控制,徒有其名。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里。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里。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 的長官有兩個名稱,一是縣令(万戶以上),一是縣長(万戶以下)。縣以下依次是鄉、亭、里、什、伍,是一种准軍事化的管理體制,基層百姓五家為一個單位,由伍長負責。什則由十家組成,由什長負責。
秦朝對于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對于官吏要求很嚴,必須通曉法律,但也給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學習也向官吏請教,即“以吏為師”。
除了政治體制改革外,秦始皇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集權統治。
第一,修造長城。秦始皇下令將原來六國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長城拆毀,然后統一修造抵御北面匈奴的長城。秦的長城西起隴西的林洮(現在的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現在大同江一帶),東西長達万里。第二,沒收天下的兵器,然后熔化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銅人,每個有24万斤,防止天下人作亂。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陽為中心,共修成三條,一條向北通到了內蒙,叫做直道。一條通向東面的河北和山東,直到海邊。一條向南,通兩湖和江蘇。弛道寬達五十步,兩旁每三丈遠就种一棵青松樹。弛道的建立,大大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政令的及時傳達。第四,為了根絕先前六國后裔的反叛行動,秦始皇將后裔貴族們連同富豪一塊遷到了咸陽,這樣便于監視,同時也繁榮了都城的經濟。
同時,秦始皇還改革并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漢字也得到了統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時的疆域异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岭南地區,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