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66|回覆: 1

[貨幣外匯] 曹仁超投資者日記 香港神話逐一破滅 09/04/2009

[複製鏈接]
簽到
49
發表於 2009-4-9 16:5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香港神話逐一破滅

4月8日,周三。港股連跌兩日,早市跟隨外圍低開,午後跌幅擴大,收市前收復部分失地。恒指收報14474點,跌454點或3.0%,成交增至608億元。國指收8546點,下跌225點或2.6%。

期指仍低水,4月報14407點,跌355點,低水67點;5月期指收報14231點,跌349點,低水243點。

市場氣氛轉淡,加上獲利回吐,內地股市下跌,上證綜合指數收報2347點,跌91點或3.76%;滬深300指數收報2479點,跌97點或3.79%。

香港股市風雨飄零,老畢不是談升升跌跌,而是講擺在這個市值10萬億元、位列世界十大股市的棋盤之上,有實力的棋子買少見少。早一陣子的滙控(005)由大象變小象,已令股民聲聲嗟歎,連日來藍籌陣內又生巨變,真的教投資者無所適從。

棋盤.棋局
繼思捷環球(330)之後,另一隻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267)管理層亦出現人事大變動,榮智健辭任董事及主席、范鴻齡辭任董事總經理,即日生效。滙控、思捷和中信泰富都曾經被投資者視為可以長期持有的「保本增值」股,如今三子皆落索,這盤棋應怎樣走下去?

先不以股價論英雄,看思捷失在哪裏。這家公司最大的資產是Esprit品牌,由一間香港人經營的小公司逐漸發展成全球知名服裝集團,且在歐洲闖出名堂,思捷神話源於出色的品牌管理。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邢李源離任時,交棒過程十分悅目,兩位得力助手潘祖明與高漢思的配搭廣被看好,可是潘祖明去年7月請辭不過半年,高漢思在消息混亂下,與被視為接班人的執行董事Thomas Johannes Grote怱怱先後辭退。

品牌管理的成敗,取決於公司的穩定性,何況今時今日Esprit之外有Zaza、H&M,這些服裝新貴由歐洲一直殺來香港,跟思捷面對面競爭。有些事情不可以走回頭路,難道邢李源會像蘋果喬布斯、戴爾電腦的米高戴爾那樣,回朝執政?

再看中信泰富,榮智健是「紅色資本家」的代言人,由他一手「湊大」的中信泰富,紅籌染藍後變為香港獨有的「紫籌」股,概念非常完整吸引。中信泰富的「資產」也很獨特,就是榮智健本人。沒有他的特殊背景、沒有榮太子與北京上層的人脈、沒有他跟香港超級富豪的關係,何來二十年由紅變藍變紫這個神話?

既然中信泰富成敗繫於一人,那麼投資者不能不「以人論事」,該公司作出一個嚴重到虧損百多億元的決定,作為主席怎能表示不知情?如果屬實,中信泰富過往的成就莫非「符碌」加「運氣」使然,公司的核心價值何在?

榮智健在事發後親自往北京求救,結果得到母公司全力協助,你可以說這是榮太子發揮的特殊「價值」,可是他沒有在最佳時機作出最能服眾的決定,直至警方介入才退位讓賢,誰把中信泰富的寶貴資產都賠上了?

百年才能出到一間滙豐,二十年風雲際會才煉出一隻紫籌,明天不知有幾多人會打電話問:「想長線投資,最好買邊隻?」

黃金對沖什麼?
隨便在街上找一個人來問:「喂,老友,你知不知道為什麼要買金?」我想,他會這樣應你:「保值(對沖通脹)啩。」

金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高通脹期跑贏大部分資產類別;八十年代至2000年,廉價製成品充斥世界、糧食供過於,抵銷了大量增加的信貸和貨幣供應,CPI受到控制,但不等求於沒有通脹,因為股票物業等資產在這二十年間拾級而上,黃金不能生息因而無法產生現金流,在這段資產通脹期被拋在後頭,盎斯金價從850美元一直跌至250美元,揸卡殊勝過揸金。

不過,金價在2000年見底後步入漫長牛市,期間CPI沒有顯著上升,而之前二十年令黃金不受歡迎的特性,在金價重踏升軌後並未改變,可見在通脹(縮)和黃金相對其他資產吸引力以外,還有其他因素主宰金價浮沉。

證諸歷史,黃金其實也是對西方大國管治風險的一種對沖。在金價升勢最急最勁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美國在卡達政府領導下外交一波三折、全球領導地位陷入危機,蘇聯更趁機在1980年入侵阿富汗;戴卓爾夫人上台前,工黨政府把英國搞得一塌糊塗、英國國際地位陷入谷底……。

美英在世界的威信,隨着列根和戴卓爾夫人上台漸入佳境,到了二人政治生涯的全盛時期,世界雖仍時有動盪爭拗,但蘇聯氣勢已盡,西方控制大局、國際形勢基本穩定的局面大致形成。列根、鐵娘子相繼退下,換上克林頓、貝里雅,情況只有進一步鞏固,金價在這漫長的二十年完全無運行,直至喬治布殊上場。末代港督彭定康曾以美國史上最差勁的總統來形容喬治布殊,他上台咁耐,金價便升足咁耐。如果金價與西方領導人的強弱真的存在逆向關係,你賭奧巴馬治下的美國,對黃金利好還是利淡?

資產劇毒未消
繼里昂星級分析員美奧(Mike Mayo)和索羅斯唱談銀行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踩多一腳,把全球銀行和保險公司持有的毒資產總值上調至4萬億美元。美國業績公布期已揭開序幕,摩根大通和花旗下周將派發第一季成績表,IMF的預測會否令市場近期對銀行業的樂觀氣氛一衝而散,值得大家注意。

自從次按風暴捲起,市場焦點一直落在證券化貸款風險上,所謂毒資產,指的都是這類金融產品。可是,銀行和保險公司持有的未經證券化貸款,比「毒資產」可能更毒;隨着這方面的虧損逐漸曝光,投資者將無覺好瞓。

根據證券公司FBR提供的資本市場數據,美國四大商業銀行摩通、美銀、花旗和富國合共持有3.6萬億美元消費和商業貸款,當中包括信用卡、汽車、學生、房屋按揭和商業房地產貸款。FBR估計,未來三年這些未經證券化的信貸,虧損可能高達9%。屈指一算,四大的總損失便是3000億美元。銀行業,險地也。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09-4-10 18:07:14 | 顯示全部樓層
今天的投資者日記作者是畢老林,不是曹仁超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3 10: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