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3036|回覆: 5

詠春拳的特點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3-13 19: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

詠春拳就其理論、心法、手法等創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練習以訓練及敵橋手雙接後的感覺和反應。詠春拳用一種叫做“寸勁”之發力方法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zheng、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以最短距離和時間去進攻和防守。

以下是詠春拳特點之逐項陳述:

(一)理論和心法:
(1)中線理論:中線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線。若將敵我之中線連接便成一個中線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再者我們若問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
詠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不論敵方環繞著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著敵方。其好處如下:
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於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
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線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膊頭,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
(3)埋zheng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zheng緊貼著中線平面的。好處如下:
①巧方面: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zheng本身已保護身體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4) 收zheng理論:詠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zheng屈曲是為收zheng。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強力向我們擊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當再加力順其勢向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方失勢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衝”心法:“甩手”者是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向任何方面)。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衝出直攻敵方為之“直衝”。“來留去送”和“甩手直衝”心法,是從黏手練習鍛練出來的。
(7)守攻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範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
(8)其他輔助心法:
①不消“過籠”: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範圍為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範圍來追著去接觸對方橋手也。詠春拳長於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範圍內,我們不要追著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
③不“衝身”:詠春出手(攻或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盡量減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者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態也。
④不需借助位置而發力:詠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練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為原則。換句話說,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將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

(二)“寸勁”乃詠春拳用作攻防之勁力,亦稱“彈勁”或“短勁”:這是一種短暫而有爆發性和能於短距離(約兩寸)內發出殺傷力擊敵之勁力。“寸勁”是從小念頭,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鍛練。

(三)黏手練習:其目的是:
(1)鍛練與敵方橋手接觸後之感覺和反應。
(2)鍛練制造和尋找敵方之空隙。
(3)鍛練雙手之左右兼顧和一心二用。
(4)鍛練詠春拳心法如“來留去送”、“甩手直衝”、“不消過籠”、“不追手”等等。
(5)練習攻,防手法與組合。
(6)練習手法與馬步之配合。

感覺者乃是當雙方橋手相接後,對方有沒有破綻和空隙,對方力度之方向和轉變如何,以及對方之攻擊和防守中有沒有破綻等所有“資料”的體會。詠春拳特別注重感覺和反應。我們認為用眼吸收後而發出之反應是較橋手相接後感覺之反應慢。因為從眼看到要經神經線傳上大腦,然後大腦才下命令去作適當反應。然而橋手相接之感覺反應乃是走捷徑的經由脊骨神經而發出的,所以反應較快。經過適當鍛練後橋手相接之感覺和反應當會達到。

詠春以拳、橋、膀、腕、指、掌六大類型手形及獨特的身法,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欄攤膀,黏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和身形以及“二字鉗陽馬”步法,並且憑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術。它的主要特點如下:

身 法__橋、腰、馬——要求含胸拔背,歸中留位,沉肘肩,開膝,沉腰,提肛,鉗陽。橋腰馬,上中下三者緊相連隨,心到身到,步到拳到,拳到念到;不動則已(如拳訣曰:靜如山岳,守如處女,動如猛虎,快如旋風。),一動則不可收拾。以上是詠春拳內家功的主要特點。

中線衝拳__根據中線原理(中線即子午線,要求出手要占胸位垂直線,這是詠春拳攻防的核心,應用極廣。在手法和樁法上占有極重要的位置),要求習者一定要守住這個核心,使對手的攻防動作只能在外圍(拳訣曰:裡簾必爭)。李小龍獨創的截拳道常用的直拳,即詠春拳中的日字拳。例如,用直線攻擊自己鼻前目標時(鼻子為身體中線),出拳並非由肩而發,而是三停應手地由身體中線衝出,出拳前手腕向內微轉,並在衝擊瞬間向內轉正,以增加出拳的勁力。我們可以看得出李小龍在詠春拳的學習上已經進入很高深的境界。

耕攔攤膀__手部的運動要求上不過眼,下不過襠,左右不過肩,使得出手快,收手更快,起到變化莫測的搏擊攻防作用。同時可使到出手時形成以手的肘部為中軸,手臂可以作任何角度的轉動,而產生無窮的威力。肘部位置要與身體保持一個拳頭的距離(即肘向內留中),這樣做的目的是增大肘的底勁,增強貼身的攻擊力。

黏摸蕩捋__這是本拳特有的利用手部“聽”勁的特點,“明動靜,知歸去;知有無,知進退”就是一種手和臂部的皮膚感覺和心理訓練,通過訓練以達到能“聽” 出對手發出的勁。因為黏摸蕩捋在黏手中並不是一種搏擊法,而是一種培養手臂靈敏感覺及均衡方向感的方法。練熟此法,不但可以洞察和“聽”出對方的意向和動機,更重要的是通過黏摸蕩捋的橋手來培養力度,不斷增強力度的感覺(因為黏手時的力通過感覺和肌膚“滲透”至心裡和大腦,大腦即時可對手部發出指令),“ 聽”出對手的每一個僵硬之處,並可利用不同的手法,去對付對手。詠春拳特有的手法之一,就是通過將對手黏住然後再去進攻。黏手的技術建立在“耕攔攤膀” 上,由於通過“耕攔攤膀”的橋手,可以培養手臂肌膚的靈敏感覺,可發揮黏住對手手腳的作用,黏手可以說是一種高深的搏擊技法。
推托拉按__是在以橋手為基礎的手部感覺,“聽”出對方僵硬之處,或托或按來拿失對手(使對手失去平衡)。這要求習者含胸挺腹,氣沉丹田,平足開膝,穩如泰山。下盤穩固,出腳時要快捷、穩健,推托時要准,不畏勢,拉按要快,便可以盡得其中之妙。

纏撞掛漏__在拿失對手重心的基礎上(用擒拿手法使對手失去平衡),采用纏住對手,不准其回勢,再用肘撞擊對手。或聲東擊西,或指上打下,真正地做到和對手手黏手,使其無法走。
連削帶打__外家拳法常用的是擋格之法,出拳的招式多數是當對方拳打來或腳踢來時,以一手格擋,然後再用另一手擊敵,從速度上來說,一格一擋。或出手腰際發拳必須在攻擊以前,擋格與出擊通常不能同時一手使用。而詠春拳則不同,當對方拳打或腳踢來而被詠春拳的“八法”黏住時“耕攔攤膀,黏摸蕩捋),對方已經同時處在我削其攻擊的一手中。在拳法上任何一種先擋後打的技擊法,不管速度多快,總比不上連削帶打的速度。詠春拳之法則是遇虛無之仙境,一勢即可破,加上以簡單為主,有驚人的速度,這正是詠春拳的威力和奧秘所在。

短橋寸手__根據非長橋不能達氣,對搏時非短橋不能自顧(長橋能運氣,短橋能自保)原理,歸中手,發寸勁,也是本拳特點之一。詠春拳擅發寸勁,即可在短短的距離內手不貼腰身,也能發出很大的勁力將對手擊倒。詠春拳以短橋為主,使用耕攤和膀手這幾種招式,變化無窮的手法就能不斷地發勁,展開迅雷不及掩耳的攻擊,在近身實戰的搏擊中很容易占有絕對的優勢。

腳法__寸、拐、撩、殺、踩——詠春拳的腳法有人稱“無影腳或“鬼腳”,這是武林給詠春腳法的綽號。外家拳法通常在起腳的時候,都先要身傾斜,把重心移到另一只腳上,以保持身體平衡才能發勁起腳。但是在實戰的對陣中,當身形傾斜時,就會被對方知道將要起腳,對手就會及時防範。所以。這種踢法是一種有形腳。而詠春拳在起腳時是在手腳的配合下同時並用,身體不但不會傾斜,相反身體還向前傾,因此對手是很難覺察出你是否起腳踢他。習詠春拳者從不會隨便起腳,常常是當立斷,在黏住對手後配合手法而迅速踢出。不出則已,一出必中(極易傷人),可以說是每踢必中。

鉗陽馬步__這是一種占地不多,兩腳一字站的窄馬。是一種十分適合女性不作跑動跳躍,只重輕留移位的步法。該步法源於少林拳的護襠馬,由於站樁時氣沉丹田,提肛挺腹,開膝沉腰收臀,站立穩固異常,無馬步虛浮之弊。另外詠春拳自始至終是通過練習“小念頭”。因為人體上可分為三陽和三陰六個部位,這六個部位可緊鉗,這樣會使馬步更加牢固,如同落地生根。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09-3-14 01:07:22 | 顯示全部樓層
注重剛柔並濟.....
好精辟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3-14 11:47:03 | 顯示全部樓層
good sharin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3-15 18:53:44 | 顯示全部樓層
感激感激。 謝謝大大分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7-30 16:05:04 | 顯示全部樓層
好長@@
等我覆左再慢慢睇先^^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8-8 01:46: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服咗你,花這麼多時間,佩服,佩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2 23: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