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爺陳茂波2月28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各界預期樓市「撤辣」或至少「大幅減辣」已屬板上釘釘,卻未必足以扭轉樓價跌勢。與此同時,隨着的士、小巴牌價節節下滑,近日頻傳有車主「斷供」及面臨銀行「追債」(call loan)。現實環境經濟不景、債息高企,本港「負財富效應」日漸顯現,此趨勢若惡化,金融風險亦會上升。特區政府即使未必有「獨步丹方」力挽狂瀾,至少須避免「踩多兩腳」。
綜合多家車行網站數據,本港紅色公共小巴(俗稱「紅Van」)牌價由2011年高達800萬元,最近暴瀉至大約70萬元,而且成交稀疏,車主不易「甩手」止蝕。另紅色市區的士(「紅的」)牌價也由2015年價值700多萬元,到現在降至300多萬元,跌幅雖未及小巴慘烈,也已經「腰斬」。
的士和小巴牌價插水,存在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因素。宏觀而言,由於整體經濟偏淡,遊客及夜間消費一般,難免令交通工具需求減弱,而息口高企則會拖累資產價格估值。微觀方面,港府積極擴展鐵路服務,港鐵線路日益四通八達,兼且手機召車程式盛行,導致的士和小巴客源買少見少。
值得擔心的是,盛傳愈來愈多「紅Van」車主無力償還按揭貸款,在「斷供」下被銀行「拖車」,變相「資產清零」,涉及數以百輛。這些車主大多在數年前以逾400萬元買入車輛及小巴牌,每月供款約2萬元,當時車租收入足以覆蓋。但這兩年利息上漲,目前每月供款額已升至3萬元左右,車租卻跌至萬多元水平,深陷赤字。
金管局、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連日來相繼澄清,指本港銀行業一直支持小巴業發展,未有要求車主「提早還款」,只不過部分經營者「選擇不再供款」,銀行為保障自身權益,才按貸款合約收回作為抵押品的小巴。然而,上述澄清僅顯示銀行暫未「提早call loan」,但抵押品價格顯著低於貸款餘額始終存在風險,而所謂「選擇不再供款」無非是「斷供」之美化性講法。
樓市慘淡 現負資產危機
事實上,的士、小巴牌價急跌雖有着行業特殊因素,卻也是本港整體「財富大縮水」的縮影。被這股趨勢衝擊更大的當然是樓市,同樣受累於經濟弱、息口高、信心低,追蹤私人住宅樓價的中原指數相較2021年高位已挫近兩成半,再計及印花稅、佣金等成本,這意味最近五六年買樓的市民賬面上一概要蝕。
更甚者,如同部分的士、小巴車主的抵押品價格已跌穿按揭餘額,據金管局統計,截至去年底,全港住宅業主負資產個案突破2.5萬宗,按季激增超過一倍,涉款額亦由500多億元飆至1300多億元。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日前警告,樓價倘續瀉兩成,銀行在迫於無奈下恐怕會「call loan」。尚幸本港最新失業率仍僅2.9%,大部分負資產人士有能力按時供樓還款,否則對經濟及銀行體系構成的壓力堪憂。
在2021年之前的十多年,本港一直被高樓價困擾,並造成社會深層次矛盾,所以當局致力增加供應、實施「辣招」打擊炒風,希望令樓市降溫。那麼,樓價現在跌夠未呢?儘管樓價由高位調整近25%,可是目前「樓價負擔比率」(私人住宅樓價中位數除以家庭每年收入中位數)據估算仍高達15倍,雖較高峰期(2018年為20.9倍)回落,但這意味一個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用」15年才買得起普通住宅單位,仍屬全球最難負擔城市之一。
由此看來,從降低市民「上車」負擔、改善居住環境角度出發,本港樓價似乎仍有下跌空間。即便如此,現階段放任樓價繼續插水卻不符合社會整體福祉,事關本港私人住宅總市值接近10萬億元,屬股市之外最大宗資產,也是大多數市民最重要財產,其急劇貶值帶來的「負財富效應」牽連廣泛。全港約190萬戶私樓及居屋業主家庭眼見「賬面財產」大縮水,或多或少挫損其消費信心及意欲。地產業界估算,自2021年至今,全港私樓及居屋價格累計貶值多達2.5萬億元;此番跌勢若持續,不但消費市道難有起色,隨着資產價格和貸款餘額差距愈來愈大,還有機會引發金融風險。
必須減辣 提防造地過急
猶記得九十年代末期亞洲金融風暴後,全港負資產個案曾經超過10萬宗,當時社會氣氛愁雲慘霧,兼逢沙士瘟疫,最後靠着內地開放「自由行」及中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等利好政策,本港經濟得以迅速從谷底翻身。「自由行」客源範圍近日獲准擴闊至青島、西安兩市,但時移世易,今趟未知能否再顯回春奇效。靠「阿爺」扶持之餘,香港先要自己爭氣。
誠然,資產價格走勢受諸多內外因素牽引,港府未必有「萬靈丹」挽狂瀾,但當局起碼不應「踩多兩腳」。眼前急務是撐住整體經濟,好讓市民保住份工、逐漸加薪,即使樓價不再下沉,負擔比率亦可望慢慢改善,這才是現階段最符合整體利益的「共同富裕」路線。因此,樓市至少需要大幅「減辣」(針對短炒的SSD額外印花稅或可保留),政府還須提防「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等超級造地大計推行過急。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