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臟病是為人所知的「第3號殺手」,有不少人認為患有心臟病及曾做過「通波仔」手術的病人是不宜做運動。但事實剛剛相反,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蔣忠想表示,透過心臟復康計劃安排做適量運動既可改善心臟功能,亦可幫助病人控制血糖、血脂、以及減低復發的風險和死亡率。有研究指,心臟復康計劃有助降低心臟病死亡率約20%至25%,亦減低復發率約30%至40%。
所謂心臟復康計劃是指經由有系統的復健計劃,包括規律的運動訓練、醫學教育及病患諮詢等方式進行復健,使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各方面均能回復病發前的正常水平。蔣指,年輕的心臟病病人主要以重返職場為復康目標,年長病人則以回復正常休閒生活為目標,兩者的復康方向有所不同。
糾正生活習慣 管理健康
心臟復康計劃主要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至第3階段一般歷時半年至8個月不等。首階段為住院期,約一周;第二階段為初出院期,為期約8周至12周不等,期間需要定期回醫院覆診;第3階段為社區復康期,將病人轉介至社區復康組織,例如社區復康網絡,為期約12周或以上;第4階段則為持續健康管理期,病人可回歸至正常生活,並鼓勵他們自發地尋找同路人,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管理,例如加入「關心您的心」這類的心臟病友互助組織。
蔣強調,醫學教育比起運動訓練的復康作用更大,因為教育有助糾正病人的生活習慣,以及為病人建立長遠的健康管理方針,更甚是適用於任何類型的病人。他續指,有些行動不便或曾中風的高危病人,不適合接受運動的復康訓練,只能靠教育的作用來幫助他們。
蔣建議,病人切忌在手術後做劇烈運動,首階段會做一些例如散步的輕量運動,到第二階段會由醫生為病人評估,計算病人的運動量,再訂立運動訓練計劃,主要是做一些帶氧運動,例如跑步和踩單車,一般會以70%的運動量為復康目標。第3階段起,病人可因應身體的復康程度,增加運動量及按照喜好做不同的運動。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