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開始信仰基督教後,隱藏在地下的基督教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並迅速成為羅馬的國教。
基督教隨著羅馬帝國的影響力開始四處擴張,迅速取代西方其它的宗教信仰。
羅馬帝國陷入分裂後,歐洲進入屬於自己的春秋戰國時代。隨著德國、法國、英國等王國的崛起,王權和神權的矛盾開始逐漸增大。權威下降的教廷開始改革,以增強教廷對世俗政權的影響力。
國王有屬於自己的武裝隊伍,教廷沒有屬於自己武裝隊伍,所以雖然教權至上,但君主可以選擇暴力破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皇亨利四世舉兵攻占羅馬,另立教皇克雷芒三世,格列高利七世被迫流亡到薩萊諾城。
法國國王腓力一世和英國國王威廉二世也紛紛抵制教皇,組織神職人員與教皇對立。
在這種情況下,教皇迫切的需要一支能夠實現教皇意志的軍隊,然而當時的基督教是一種充滿和平主義信仰的宗教,所有基督徒都認為戰爭是犯罪,教皇從法理上並沒有組建軍隊的權力。
為了獲得法理上的支持,基督教的思想家們開始對《聖經》提出新的理解,他們認為基督徒以往的理解是錯誤的,《聖經》對暴力的譴責力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
這些人開始在《新約》和《舊約》中尋找支持,《舊約》記載了一些上帝批准的戰爭;《新約》中耶穌說: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這表明在某些條件下的戰爭、上帝是允許的。這種戰爭被稱為正義戰爭!
基督教的思想家為正義戰爭設定了條件——合法的權威、合法的理由、合法的意圖。正義戰爭為十字軍東征奠定了基礎,但顯然依舊是不夠的 ,因為即便是上帝允許的戰爭,依然是有罪的,因為上帝並不支持戰爭。
基督教的思想家開始把戰爭和朝聖融合,提出了聖戰的理念——上帝積極支持的戰爭、上帝鼓勵的戰爭,不僅沒有罪,反而能夠贖罪。
要想讓基督徒接受聖戰能夠贖罪的理念,戰爭的對象自然不能夠是基督教世界的國家。教皇對法國、德國等國家在不滿,也不能對它們發動聖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往地圖上看了一圈,耶路撒冷進入教皇的視線。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聖城,公元7世紀被阿拉伯帝國攻陷。儘管耶路撒冷被阿拉伯帝國占領,但每年都有大量的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朝聖。
耶路撒冷幾百年前就被占領,用奪回耶路撒冷的口號顯然不夠正義!
耶路撒冷本地基督徒被迫害的消息開始傳遍西方,朝聖者在前去聖城的路上遇到攻擊、聖墓教堂被攻擊、拜占庭帝國的基督徒遭到攻擊……無數激怒基督徒的消息開始四處擴散,基督徒越來越憤怒,局勢越來越緊張,聖戰的條件越來越成熟。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聲稱基督徒像動物一樣遭到屠殺,並宣稱應該發動聖戰拯救這些處於危險中的基督徒,儘管他聲稱聖戰可以救贖人的靈魂從而洗清所有人的罪孽,然而大部分人依舊無法接受戰爭。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儘管沒有成功發動聖戰,但他留下了種子,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去世後,烏爾班二世成為新的教皇。
烏爾班二世的處境依舊很尷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西西里王國軍隊的保護下,成功進入羅馬,但又被趕了 出來。烏爾班二世試圖和德皇妥協,但被德皇拒絕!
教權至上依舊是一句空話。教廷因為與德皇的鬥爭,已經陷入被顛覆的邊緣。
對教皇而言,他迫切的需要一支能夠實現自己意志、證明教權至上權威的軍隊。
教皇積極準備聖戰的時候,拜占庭帝國的皇帝阿萊克修斯派來了使者,使者請求教皇幫忙抵禦阿拉伯帝國的入侵。
拜占庭帝國的求援提供了契機,教皇一邊完善聖戰等於朝聖的理論,一邊開始妖魔化阿拉伯帝國,同時並強調奪回聖城的必要性。
在教廷的宣傳下,希臘的基督徒正在被殘酷屠殺——他們被活活獻祭、被剖腹……各種駭人聽聞的酷刑在四處擴散。
和平下的基督徒開始意識到保護拜占庭帝國的必要性——拜占庭帝國一旦滅亡,阿拉伯帝國肯定會入侵他們的國家。
除了妖魔化阿拉伯帝國外,阿拉伯帝國的財富也被誇大,在教會的宣傳下,遙遠的東方遍地都是財富,這個宣傳很好的激起了人性中的貪念!
教皇繼續加強罪孽與天罰的威脅,迫使基督徒主動增強尋求救贖的動力,當教皇宣稱聖戰可以洗清所有罪孽時,部分基督徒激動不已。
發動聖戰的條件越來越成熟,11世紀的一個早晨,教皇做了一次改變歷史的布道。
數以萬計的基督徒響應教皇的號召,數百年的戰爭開始拉開序幕。教皇的號召震驚了世界,自羅馬帝國分裂後,從未有如此規模的軍隊被徵召。
參加十字軍東征的騎士原本是屬於各國君主的力量,此消彼長之下,王權和神權的鬥爭開始處於下風。
教皇的權威開始超越國界的限制,教權至上不在是一句空話!教皇烏爾班二世最終成功戰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皇亨利四世!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