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352|回覆: 7

強大的蘇聯進攻芬蘭,為何損失慘重?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8-18 06:53: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蘇芬「冬季戰爭」中,蘇聯發動了強大的戰爭機器,本來以為迎接它的是一場易如反掌的戰鬥,然而最終他們取得的是得不償失的勝利,是一場勝利的「敗仗」,蘇軍喪失了他們優秀的有生力量,但換來的是幾乎微乎其微的戰果,儘管達到了蘇聯戰前的目的,但是在這場戰爭中所付出的慘重損失,在此戰後的近百年時光,需要後世之人不斷引以為戒。究其原因,實屬耐人尋味,且對此先闡述這場戰役,後從多個角度作一些論述,以昭顯其實效。


18.08   02.jpg


芬蘭簡介

芬蘭共和國,簡稱芬蘭,位於歐洲北部,其與瑞典、俄羅斯等國家接壤,現在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蘇聯和芬蘭的恩怨最早可追溯至1808年,因芬蘭戰爭中瑞典戰敗,沙俄攻占芬蘭,從此芬蘭成為沙皇俄國版圖內的自治大公國。1917年12月6日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芬蘭趁著俄國國內混亂的時機,宣布獨立,脫離了俄國的控制。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21-8-18 06:53:17 | 顯示全部樓層
戰端初起

由於芬蘭宣布獨立,繼承了沙皇俄國的蘇聯就對此一直耿耿於懷,下定決心將芬蘭重新納入國家版圖,同時出於芬蘭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對北方重鎮列寧格勒的威脅的多重考慮之下,蘇聯企圖通過威懾和談判等方式,奪取芬蘭的部分領土,但是多次談判之下,非但沒有取得成果,反而遭到了芬蘭的堅決反對,且因為對於芬蘭與德國同盟以及同西方親近而對自身產生威脅的擔憂,決心處理芬蘭問題。但此時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在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緩和與德國的關係之後,依據條約上關於對於芬蘭歸屬的決定,與芬蘭又一次談判,談判失敗後,蘇聯決心採用武力解決,製造了「曼尼拉事件」,並要求芬蘭政府負責,芬蘭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蘇聯重兵壓境。

軍政並行

為了更好的實現戰爭目的,同時做到「師出有名」,蘇聯實施了政治和軍略的雙重壓迫。首先在1939年12月1日,蘇聯扶持建立了以奧托·威廉莫維奇·庫西寧為首的「芬蘭人民共和國」政府,希望藉此煽動芬蘭軍隊中的社會主義者反叛,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在戰略上,蘇聯擴充軍備,發動三路軍隊多線作戰,在主攻方向的南線,蘇軍布置了約10個步兵師,下轄6個戰車旅,共計兵員24萬人,戰車1500輛,大炮900門以及飛機300架的第七軍從列寧格勒以北沿著拉多加湖西岸向北進攻。同時指揮約15萬兵員的第八軍在此方向協同第七軍作戰,包圍進軍,意圖突破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從而攻占維伊普里,然後向首都赫爾辛基前進。中線意圖進攻波的尼亞灣畔的奧盧地區,切割整體戰場為兩半並切斷跟阻擊鄰國瑞典援軍,在此方向上規劃了9.5萬兵員的第九軍。而北部方向上則是從摩爾曼斯克向西攻擊貝薩謀地區再向南夾攻芬蘭軍隊,布置約5.5萬人的第十四軍。

蘇聯三路共計54萬人的強大武裝力量以及數量眾多且質量優良的裝備,加以周密嚴整的作戰計劃,摧毀芬蘭可謂唾手可得,而蘇軍將領對此也是有著極大的信心,相信這次戰爭定能勢如破竹,攻下芬蘭全境指日可待。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芬蘭的部隊,儘管經過了全方位的戰爭動員。芬蘭也僅僅擁有12.7萬人的正規軍,30萬人的預備役部隊,10萬人左右的「民衛軍」以及10萬人的婦女服務隊,這與龐大力量的蘇聯相比無異於蚍蜉撼樹。除此之外,芬蘭軍隊的武器裝備和彈藥配備也基本屬於捉襟見肘狀態,飛機、坦克和裝甲車數量更是遠遠小於蘇聯,我們有理由相信,芬蘭人的噩夢要來了,芬蘭無法組織起任何有效的抵抗,但事實遠非如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1-8-18 06:5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寒冷冬季

對於慷慨激昂而又信心滿滿的蘇軍來說,可能沒有一個冬天比1939年末-1940年初的冬天更加寒冷和膽戰心驚,本以為可以準備慶祝勝利的蘇軍沒想到自己在三線作戰中的兩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慘敗,芬蘭軍隊的頑強抵抗超出了蘇軍的預期,芬蘭軍隊憑藉地形優勢,採取正面抵抗和游擊戰爭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地殺傷了蘇軍的有生力量,芬蘭軍隊更是在極度缺少反坦克武器的條件下,創造性地發明了「莫洛托夫酒」(一種以酒瓶改裝的燃燒武器,以蘇聯外交大使莫洛托夫命名加以調侃),從而使得蘇軍引以為豪的裝甲部隊遭受了極大的損失。

蘇軍的快速挺進不過幾十千米,就陷入了苦戰,大部分蘇軍都受到了芬蘭游擊隊的襲擾,蘇軍摸不清虛實,不敢輕舉妄動,再加上芬蘭游擊隊擒賊先擒王的戰略,無數蘇聯軍官被芬蘭腳踏滑雪板的游擊隊偷襲狙殺,蘇軍的指揮和戰略規劃更加混亂了。群龍無首的蘇軍被芬蘭軍隊不斷地蠶食切割,在芬蘭索木斯薩耳米村,芬蘭將領亞爾馬·西拉斯沃所指揮的軍隊將蘇軍分割殲滅,一戰殲敵2.3萬人,可謂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北路等具有優勢的蘇聯部隊雖然取得了一定戰果,但也隨即在原地轉入了防禦態勢,不敢前進一步,進退維谷的蘇軍終究為他們的所作所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戰爭結束

雖然前線情況不容樂觀,但是當時的蘇聯相比於芬蘭畢竟是龐然大物,其根基和底蘊深厚已久,基於當前戰線的混亂形勢,蘇聯軍方開始組織新的進攻。1940年1月7日,任命鐵木辛哥接替梅列茨科夫擔任前線總指揮。同時成立下轄第7集團軍和新成立的第13集團軍的西北集團軍。向蘇芬邊界增調了24個步兵師、20個炮兵團和15個新建的航空兵團。從1940年1月起,該地蘇聯紅軍重整旗鼓,加強對士兵個人素質的訓練,同時根據芬蘭的實際情況,演練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攻堅戰術。在此之後,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作戰,彈盡糧絕、瀕臨絕境、內無後備、外少強援的芬蘭軍隊不得不主動後撤,放棄陣地,並與蘇聯簽訂了和約,四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拱手相讓。

應該說,蘇聯通過戰爭,獲得了比談判更多的利益,但同時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據外交大使莫洛托夫所對外宣稱死亡48745人和傷158863人的數據來看,是遠遠不夠的,這不過是個虛假的謊言,據後世分析,其實際數量很可能是約17萬或更多的陣亡將士,超過50萬的傷員,以及更多的武器裝備損失,但無論如何,蘇軍的損失都遠遠超過了所得利益,同時給蘇聯接下來的幾年內帶來了更為災難性和深遠性的影響。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1-8-18 06:53:1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大抵從三個角度來分析,即所謂天、地、人。

首先我們可知,蘇芬「冬季戰爭」,對於蘇聯來說,這是明顯不得天時的,芬蘭是一個部分國土在極圈內的北境國家,其冬天是極其漫長和寒冷的,蘇聯在冬季對芬蘭發起進攻無疑是一個失敗的決定,參戰部隊多為蘇聯南方的集團軍,相比於芬蘭原住民更加不適應寒冷;坦克和裝甲車的運用和保養,的確是對於缺少禦寒措施的蘇聯軍隊的一個極大的挑戰,許多裝甲車因為嚴寒而熄火於行軍路線中,從而影響了整體的戰術指揮;除此之外,雪天的反光和風雪更是對於作戰雙方射擊開火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蘇聯在天時方面已經慘敗了。

其二是地理因素,芬蘭的地理環境與蘇聯是截然不同的,偏向於北歐的芬蘭,邊境地區地形多森林沼澤,便於開展防禦和游擊作戰,而芬蘭後方交通便利,運輸方便,有利於向前線運輸物資進行持久性的抵抗。而且蘇芬邊境的地形與中歐平原截然不同,這裡並不適合蘇聯軍隊原本的裝甲作戰,更適合芬蘭軍隊的小兵團襲擊作戰,如此種種都是蘇聯的不利因素,再加上對於地形的不熟悉,先失天時後少地利的蘇軍很明顯地就處於劣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1-8-18 06:53:20 | 顯示全部樓層

最重要的,在於參戰雙方的作戰主體——部隊和指揮者,即人和。人的力量是戰爭的決定性因素,這也是這場戰爭中影響最深刻的原因。首先分析芬蘭方面,芬蘭人所面對的是一場對於自己國土的侵略戰爭,是一場可能亡國的戰役,所有芬蘭人都知道,自己遠非蘇軍的對手,武器裝備和人員數量不對等的戰爭註定是失敗,但他們所能做的,就是儘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延緩蘇軍的勝利,因而芬蘭人幾乎全民皆兵,舉國之力與蘇聯一戰,這種同仇敵愾的精神是蘇聯人沒有想到的。正如芬蘭曼納海姆元帥所言:「大炮、防線、國際援助,這些都不重要。一個士兵必須認識到:他,正在保衛自己的祖國。」芬蘭人民放下了曾經的階級仇恨,共同抵禦蘇聯。

而在蘇聯方面則與之相反,戰前錯誤地低估了芬蘭軍隊的抵抗性,認為十幾天即可結束戰鬥,殊不知,蘇軍的弱點不僅僅體現在盲目的輕敵上,最為嚴重的,是蘇聯自從十月革命以來一直十分致命的問題——黨和軍的關係,黨軍之間的不信任和錯誤指揮,導致絕大部分指揮者戰術呆板,片面追求猛攻突進,導致士兵傷亡慘重,這種問題一直到衛國戰爭時期才得到解決。

除此之外,冬季戰爭前幾年的一些錯誤的措施和政策使得蘇聯軍隊喪失了從革命時期開始的大部分優秀的軍官,沒有他們成體系的指揮,蘇軍戰鬥力下降顯著。新的一批年輕軍官沒有經歷過戰火的淬鍊,對於大兵團指揮明顯缺乏經驗,對於多線作戰指揮處處受限,這些都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慘重後果。而在戰爭中實際表現也確實差強人意,對於突發事件處理不當;長期行軍臃腫緩慢而被靈活的芬蘭游擊隊屢次偷襲;實際戰鬥中協同作戰能力極其欠缺,對於戰場的實際情況把握不到位......如此種種,都是蘇軍致命的威脅。

天時,地利,人和,蘇軍三者皆不占。而在國際上更是受到了許多國家的譴責,英國、法國和瑞典等國家更是對芬蘭給予了部分支援,這對於蘇軍更是一重困難。凡此種種原因的累加,蘇軍儘管最終是勝利者,但是所得到的,不過是勝利的「敗仗」罷了。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1-8-18 06:53:21 | 顯示全部樓層

深遠影響

此次戰爭給芬蘭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芬蘭失去了國土、重要城市,但是相較之下,「勝利者」蘇聯所損失的,遠遠不是傷亡的士兵。經過這場戰爭,作壁上觀的德國人看到了蘇軍的孱弱,於是趁蘇軍虛弱的時機,著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了蘇德戰爭,使得蘇聯受到了慘重的損失,而芬蘭也協同納粹德國一起向蘇聯復仇,在北方戰場對蘇聯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但是看待事情也要多重角度,經過這場戰爭,蘇軍也痛定思痛,推動了武裝力量的強化訓練,培養了一批優秀將領(如朱可夫),蘇聯紅軍在血與火的淬鍊中不斷成長,最終為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結語

無論如何,戰爭都是殘酷的,我們祈禱著戰爭不要發生,因為發生了戰爭就意味著死亡和流離失所;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以史為鑑,汲取往昔經典戰爭的教訓,將之轉化為具有現實意義的經驗,這也是我們重新審視昔日戰役的重要意義吧。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1-8-19 06:5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得不償失, 慘痛教訓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1-8-20 11:5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完全唔易打。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5 07: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