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242|回覆: 9

成吉思汗打仗前必做一件事,做完了才敢出征,古人對此...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8-10 08:04: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導讀:在人類歷史上,成吉思汗和他子孫建立的蒙古帝國,是迄今為止領土面積最廣,統治人口最多的大帝國。

從1218年到1260年,成吉思汗和他的繼任者先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摧毀了中亞、西亞、歐洲、南亞大部分國家和政權,將蒙古帝國的疆域從蒙古高原,擴張到歐洲中部、地中海一帶,幾乎占據了整個歐亞大陸。

在13世紀的歐亞大陸,蒙古帝國的騎兵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任何一支試圖抵擋他們的軍隊,無一例外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倒在了蒙古騎兵的鐵蹄之下,成了他們前進的墊腳石。

作為這個龐大帝國的創始者,成吉思汗是如何保證每次出征都能取得勝利的呢?


10.08   02.jpg
成吉思汗


首先,是確保部隊的機動靈活性。遊牧民族騎兵最大的優勢就是機動靈活,大部隊可以迅速聚集發起進攻,也可以立即化整為零,對敵人採取迂迴作戰。

據史料記載,每次成吉思汗率大軍出征時,一位蒙古戰士都會帶多匹戰馬,以保證長時間作戰時的機動靈活性。

蒙古馬身材矮小,耐力極強,特別適合長時間、遠距離作戰。在第二次西征時,蒙古騎兵一日可以行軍80公里,並持續幾天,而歐洲聯軍每日行軍只有一半,並且每天還要停下來休整。

十三世紀的歐洲,在作戰時,仍然推崇重騎兵衝鋒。雙方擺開陣勢,發起正面衝鋒,因此對鎧甲的防護能力要求非常高。重騎兵戰士必須穿著數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鎧甲,馬匹也要披上重甲。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21-8-10 08: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可蒙古騎兵作戰講究機動靈活,根本不會給歐洲重騎兵列陣的機會,一個側面衝鋒就可以摧毀敵人一個重騎兵方陣。由於身上鎧甲太重,歐洲重騎兵掉下馬後,根本無法再次上馬,只能成為蒙古騎兵的活靶子。

除此之外,成吉思汗創建了以千戶為基準的軍事單位,制定了嚴明的紀律,以確保在戰場上部隊能夠令行禁止,快速地執行上級命令,增加戰場上隨機應變的能力。

其次,是出色的後勤保障能力。成吉思汗每次出征,部隊帶的糧草都不會太多,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軍隊的機動能力。可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個軍隊能否打勝仗,充足的糧草和後勤保障是基礎,那成吉思汗又是如何解決後勤問題的呢?

具體來說,成吉思汗創建了一套「以戰養戰」的後勤保障制度。就是說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蒙古軍隊攻陷一座城池,攻占一個國家後,都會派出小分隊到周圍搶掠糧食等物資,這種行動被他們稱之為「打穀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1-8-10 08:09:21 | 顯示全部樓層

例如在第二次西征中,由拔都率領的「長子軍」在1238年占領俄羅斯南部草原後,立刻將此地當做後勤基地,儲備糧草,擴充兵員,為接下來的進一步西征做準備。

據歐洲史料記載,蒙古人的「以戰養戰」策略不光體現在糧草上,還有兵員上。在三次西征中,蒙古軍隊的人數總是越打越多,這也是他們能夠勝利的秘密之一。

例如在第二次西征時,他們進入俄羅斯時的兵力不超過五萬,可當兩年後,蒙古軍隊進入東歐時,兵力已經多達十五萬。這是因為每占領一地,蒙古人都會接收、改編投降的軍隊,稱之為「簽軍」。在接下來的作戰中,「簽軍」將作為先鋒,充當打頭陣的炮灰,負責最危險的攻城任務,以減少蒙古軍隊的損失,真正做到以戰養戰。(在滅金國和南宋時,蒙古人也採用了這一做法)

第三,是重視人才,造就一流裝備。在歷次出征中,成吉思汗的政策就是「歸誠則草木不動,抗拒即老幼不留。」在屠城的過程中,不分男女老幼,一概不能倖免,只有一種人能夠活下來,那就是工匠。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1-8-10 08: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作為遊牧民族,蒙古人在手工業方面發展非常落後,通過不斷地掠奪各地的工匠,蒙古在各方面的技術都取得了非常迅速的發展。

例如當時蒙古士兵使用的弓,都是由木材、牛角、筋層疊加在一起,製作而成的複合弓,非常精良,最遠射程可達270米,遠高於歐洲同時期騎兵佩戴的弓,因此在戰場上有很大的優勢。

除此之外,蒙古軍中還有非常完善的攻城器械,戰車、投石機等等一應俱全。正是有了這些大型的攻城器械,以騎兵為主的蒙古人,才能輕鬆攻下一座座堅固的城池。

在蒙古軍第二次西征時,曾攻占波蘭,當地的一些史學家將對蒙古軍的所見所聞記錄進了史書。在波蘭史學家德魯果斯的《波蘭史》中,記載蒙古軍隊在作戰中,曾使用過一種威力非常大的火器。這種火器類似於火箭,發射時幾十根火箭從一個圓形木桶中噴涌而出,所到之處寸草不留,歐洲人將這種恐怖的武器稱為「中國噴火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1-8-10 08:1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除了上面三大優勢,蒙古軍隊基本就可以橫掃整個歐亞大陸。但為了確保每一次出征都能凱旋而歸,成吉思汗還有一個秘密的殺手鐧,每次在出征前,他都要做一件事情,然後才敢出兵,而這也成為他能夠率領蒙古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制勝法寶。

在1232年到1236年間,南宋人彭大雅、徐霆著曾兩次奉旨出使蒙古,回國後,兩人將所見所聞編寫成了《黑韃事略》,是中外研究蒙古歷史的重要史料。

在這本書中,彭大雅、徐霆著記載了成吉思汗和他的繼任者都深信不疑的一件事,那就是出征前都會「燒琵琶」。

「燒琵琶」中的「琵琶」並非是樂器,而是指羊等牲畜的琵琶骨。成吉思汗在出征前「燒琵琶」目的就是進行占卜。

在13世紀時,蒙古人信奉薩滿教,將「長生天」當做神明,而「燒琵琶」就是一種向上天祈求的形式。「天棄天予,一決於此,信之甚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1-8-10 08:11:45 | 顯示全部樓層

不僅成吉思汗信奉「燒琵琶」,他的後人也深信不疑。1253年,法國傳教士魯不魯乞出使蒙古,在他寫成的《東遊記》中,記載了他親眼看到蒙哥大汗舉行「燒琵琶」的情景。

先由大汗選擇一塊羊骨,交給下人拿到火上燒,直至骨頭完全燒黑,發出爆裂之聲,再拿給大汗。他會仔細觀察骨頭上的紋理,如果紋理平順呈直線狀,那就是大吉之象;如果紋理散亂無章,或骨頭碎裂,那就是大凶之兆。「其占筮則灼羊之枚子骨,驗其紋理之逆順,而辨其吉凶。」

現在看來,所謂的「燒琵琶」根本就是毫無科學依據的封建迷信,其實睿智的成吉思汗也並不一定相信「上天的旨意」,他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為了用「君權神授」的把戲,來激勵手下將士,達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在當時的蒙古,薩滿和長生天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人都奉為神明。在每次出征前,成吉思汗都會讓隨軍的耶律楚才舉行「燒琵琶」,結果也只有他們兩人知道。但不論結果如何,成吉思汗幾乎每次都會向將士們宣布,獲得了長生天的支持。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21-8-10 08:12:16 | 顯示全部樓層

古代士兵大多迷信,在得到這種信息後,士氣會得到空前的高漲,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一定可以發揮出更高的戰鬥力,甚至以一敵百也不是不可能。

結束語:

成吉思汗和他的繼任者顯然都掌握了這種激勵方式,因此「燒琵琶」這種占卜形式,一直在蒙古高層流傳,人人對它深信不疑。其實直到今天,很多統治者和高層管理者,也同樣在用這種方式激勵下屬。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1-8-10 19:56:16 | 顯示全部樓層
機動戰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1-8-11 04:59:12 | 顯示全部樓層
sometime you just have to believe in something for morale , i wonder how he fare if the enemy used scorched earth tactic.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1-8-11 06:50:31 | 顯示全部樓層
神靈庇佑, 軍隊奮戰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5 06: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