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21-7-2 06:47:30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突厥是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也是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地區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重要的遊牧民族,540年,突厥這個詞始見於中國史冊。
745年,唐朝與回鶻攻滅後突厥汗國,東突厥諸部或者在戰爭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鶻,或者融入唐朝。唐朝滅西突厥以後,原西突厥汗國所屬突騎施、烏古斯、葛邏祿、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也活躍於中亞地區。突騎施在防止阿拉伯帝國在中亞的擴張起了重大作用,葛邏祿則在唐末以後的中亞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與回鶻建立喀拉汗王朝。
四、匈奴是中國古代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地區。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在漢武帝前期,匈奴被漢軍擊敗,退出漠南。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
在漢武帝晚年,匈奴擊敗漢軍,重新掌控漠北。在漢宣帝時期,匈奴分裂,五單于爭立。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西漢誅滅北匈奴郅支單于。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醢落屍逐鞮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還是叛服不定。公元87年,鮮卑大破北匈奴,漠北又發生蝗災,北匈奴開始「大亂」。
公元89年,竇憲大破北匈奴,迫使北匈奴西遷,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立了胡夏政權。 匈奴干擾了當時的中國,《史記》《漢書》均有記載。近代西方歷史學家一般認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以馬征戰與結盟的遊牧民族。
三、鮮卑族中國古代遊牧民族。先世是商代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從大興安嶺一帶南遷至西刺木倫河流域。曾歸附東漢。匈奴西遷後盡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萬戶均併入鮮卑,勢力逐漸強盛。西元2世紀中葉首領檀石槐被鮮卑各部推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軍事聯盟,分東、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統領。東漢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
鮮卑以遊牧為生,善騎射,所制「角端弓」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後鮮卑部落聯盟解體。十六國時期鮮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權。特別是拓跋部於5世紀中建立北魏王朝,統治北部中國達140餘年,並竭力促使鮮卑人漢化。內遷的鮮卑人則逐漸轉向農業並與漢族融合。
二、蒙古族(西里爾字母: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儘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誌。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
「蒙古」一詞是「忙豁勒」的音變,最早見於唐代,即新﹑舊《唐書》中的「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漢文譯寫則始見於元代文獻。「蒙古」意為「永恆之火」 或「永不熄滅的火」,別稱:「馬背上的民族」。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這個詞是「質樸」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
關於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問題,現代、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從此,中國北方地區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組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南至中國的南海,東北至今黑龍江下游、跨外興安嶺、烏蘇里江以東,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雲南、今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泰國北部、寮國、越南西北部,都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置。
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15世紀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東部蒙古的韃靼部先後向明朝稱臣納貢,建立了臣屬關係。
女真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後金改為清)後,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後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軍入關統一中國,直到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於清朝的統治之下。
一、女真(女真文轉寫:jušen),或女貞與女直,國內多數的史家認為可能源自三千多年前的肅慎,漢至晉時期稱為挹婁,南北朝時期稱為勿吉(讀音「莫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靺鞨二字的讀音,第二字讀jie),靺鞨和勿吉的讀音應該是一樣的。遼至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直到明朝時期仍然自稱為女真,至今也有自稱為女真族後代至今,並認為與滿族不同,近些年冒出來很多人聲稱滿族不是女真的後人。「女真」一名最早出現於唐初。「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野人女真好像也稱為東海女真,或者東海野人女真。
女真族名來源,查史書,《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讀音也是和勿吉差不多。勿吉古肅慎地也,這裡說得很明白,地域是重合的,但是不是同一人群,那就不一定了,不好說了,說不準了。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宋朝人說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語。訛為女真」。由些看出,朱里真是宋早些時候的女真漢語同音漢字名。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直,有的時候也寫作女質。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現在唐代7世紀。
元朝文獻中關於女真族的稱謂可就多了,有女直、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別稱。蒙古語中稱女真為阿勒壇,謂金帝阿勒壇汗,它本是全體女真人的族稱,這裡有個疑問,不知道阿勒壇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因為蒙古語中這個阿勒壇詞語好像挺常見,俺答汗也被稱為阿勒坦汗。明朝永樂元年(1403),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招撫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兒徹惕」、「主兒扯惕」、「拙爾察歹」,滿語稱之為「珠申」、「諸申」。這個諸申明顯和宋初朱里真的發音很相近啊。明朝中後期中原人稱之為韃靼、韃虜、北虜等,其軍隊被稱為虜兵,這是泛稱了,蒙古是正宗的韃韃,漢人統稱北方強族為韃韃。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改族名女真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的名稱正式出現,女真的名稱淡出歷史舞台。
女真是中國古代生活於東北亞地區的古老民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古滿語支,也就是南支。中國傳統史家多認為女真源自中國史書中3000多年前的「肅慎」, 公元2至4世紀時期稱「挹婁」,公元5世紀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公元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公元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
遼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在會寧府(哈爾濱阿城)建立金朝。金朝滅遼、滅北宋,占領中原地區後,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於燕京,實行「南遷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遷徙到燕山一帶。以後定居在華北地區,而漢人逐漸向北遷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漢族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逐漸與漢族融合。
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1616年,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稱為「大金」,史稱後金。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在盛京(瀋陽)改族名女真為滿州族。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大金為大清。1644年,滿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一的王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