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850年,唐大中四年歲末,隆冬時節的長安城。
一個疲憊不堪的中年男子在一對金吾衛的帶領下進入大明宮,來到紫宸殿。
這裡是皇帝聽政和會見使節的地方。
殿中百官雲集,眾人都在期待這個被皇帝召見的男子—— 沙州押牙:高進達。
當這個疲憊的男人出現在大殿之上,他雙目含淚,身體激動到甚至有些顫抖,跪地叩拜後,用盡全身力氣大呼:沙州光復!而此時距離他受命向長安報捷,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年半的時間。
時間回到公元848年的初夏,一個十人小隊快馬加鞭地出了沙州城門,領頭的人就是高進達。他們要前往大唐的首都——長安。此行是去長安報捷的,因為,被吐蕃搶占62年之久的沙洲,光復了。
然而此時的沙州仍處於吐蕃的包圍之中,東去長安的道路被阻隔,高進達一行只好繞路向東北,穿越阿拉善沙漠。
這一路大漠黃沙,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同行的十人中有三人先後罹難,埋骨於滾滾黃沙之中。
公元850年7月,在經歷了兩年的時間後,高進達一行七人才抵達了唐天德軍的駐地。
稍事休整,他們繼續前行。
然而,在隨後南下時,他們又遭遇了党項人的劫掠,高進達一行悉數被擒。
天德軍防禦使李丕派人四處打探,這才獲知他們的下落,派兵救援,而在這場劫掠中又有1人罹難。剩下的6人,在天德軍的護送下,最終在這一年的歲末抵達了長安城。
聽聞高進達一路上的遭遇,紫宸殿上的大唐宣宗皇帝不禁感慨:昔日繁華的河西走廊,如今卻已有64年未通音訊了。在宣宗的詢問下,高進達將沙州光復之事盡數上達天聽。
這故事還要從唐天寶14載說起。那一年,安史之亂爆發,面對叛軍的強大攻勢,河北、中原相繼淪陷,情勢危急之下,唐廷急調隴西精銳東進抵禦叛軍。然而,這一策略卻導致西北防禦陷入空虛。與此同時,崛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趁機擴張領土、吞併西域地區,甚至一度攻占長安。
公元786年,大唐在河西的最後一處重鎮——敦煌,淪陷了。
從此,大唐再無來自河西走廊的音訊。
吐蕃切斷了河西走廊之後,對西域的統治極為粗暴,唐朝設立的一切行政制度被徹底摧毀。
民眾被強制組編到吐蕃劃分的軍民部落當中,這使得大量各族百姓淪為吐蕃的奴隸。
正當此時,沙州豪族有一人,少習文史、長通韜略,雖生於胡虜,卻心繫大唐。
民生哀怨之時,他散盡家財、暗中結交豪俊,密謀起事歸唐。此人便是——張議潮。
他以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被吐蕃鎮壓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而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
直到會昌年間,吐蕃災荒連年,"人飢疫,死者相枕藉"。
吐蕃內部為了爭權奪利,相互廝殺,一時大亂,吐蕃勢力衰落。
張議潮苦苦等待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公元848年,已經49歲的張議潮身披鎧甲,率領眾人在沙州府衙前起事,城中百姓紛紛追隨,吐蕃守將倉皇出逃,沙州光復。隨後,張議潮代領沙州刺史,總攝州中事務、整頓軍備。
而光復沙洲後,張議潮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前往長安,去向大唐皇帝報捷。
這就是前面所講的高進達一行歷時整整兩年半、歷經磨難前往大唐長安城、並在紫宸殿向皇帝報捷的一幕。
當唐宣宗看著手裡這封張議潮的報捷信,感嘆到:關西出將,豈虛也哉!
紫宸殿上百官歡呼,朝會結束後,高進達走出大明宮,在丹鳳門前回望西北。
此時他離開敦煌已兩年多,完成使命後,高進達沒有在長安久留,而是帶著自己的六人小隊毅然踏上了歸途。
因為,千里之外的西北之地,還有更重要的使命等待著自己。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