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637|回覆: 2

初出茅廬的李鴻章,奔赴人生大考前口出豪言,五十年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6-5 06:45: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5.06   01.jpeg




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綿延千餘年,多少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達成心願,從這裡起步,踏上人生的巔峰,實現學而優則仕的夢想。

作為古代文人仕途進階的唯一途徑,李鴻章也不例外,從進京考試那時起,已經勾勒了自己的人生藍圖,他的這份豪氣,已經註定非尋常的書生可比的。

李鴻章1823年出生於安徽合肥,並在那裡長大成人。父親李文安在京城做官,曾經擔任刑部侍郎等要職。他希望他的子女也會追隨著他的腳步,像他一樣為朝廷做事,享朝廷的俸祿,將來功成名就,可以榮耀鄉里。

李鴻章在父親的殷殷期盼下成長起來了,他儀表堂堂,據說身高近兩米,目光總是炯炯有神,充滿活力和青春的朝氣,不僅如此,文章和見識也出類拔萃。

1843年,二十歲的青年李鴻章順利入選優貢,接下來他要準備正式入京,聽從父親的安排,要參加第二年順天府的鄉試。

來自各地民間的讀書人,寒窗苦讀十餘載,奔赴京師之地一決高下,但是順天府鄉試錄取者的比例極低,競爭也很激烈。此番別家離鄉趕赴鄉試的人,各有各的心態,或忐忑不安,或焦慮彷徨,或意氣風發,或志在必得。李鴻章此時和千百個讀書人一樣,懷揣著夢想踏上了赴京的旅途。

李鴻章並非兩耳不聞天下事,只讀聖賢書,一心應試的文人,他是心懷天下、滿腔抱負的讀書人,他自然清楚當時的國內形勢,此前一年的8月29日,清政府屈辱地簽訂了《南京條約》。這樣的大事情,身在安徽的李鴻章不可能不為之所動。

透過《南京條約》,李鴻章還看不清楚清王朝的整個體制已經腐朽無力了,在他眼裡,那是官員個人的能力不濟。江山代有才人出,朝廷的危機需要更多有學識、有能力的人為它效勞,這將是個人的機遇和舞台。

剛剛二十歲、胸懷大志的李鴻章恐怕還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坐上這樣的談判桌,扮演一個屈辱的外交家的角色。他想像的自己,是有血性有能力、有經世緯國之才的。

在從安徽去往京城的漫漫途中,他想著家事國事,想像著自己的未來,想像將來為朝廷效力的那一天,於是慷慨陳詞,寫就了十首組詩,其中第一首最能體現他的志向和心聲,也被世人最為稱道,我們就來看看第一首的內容:

入都 · 其一

(清)李鴻章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水鷗!

笑指蘆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鉤,是一種兵器,形似劍而彎曲。春秋時吳人善鑄鉤。古人提起疆場建功立業,總愛以「吳鉤」來指代。「丈夫只手把吳鉤」,表現出作者對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百尺樓」此處借用三國的典故,陳登的事例。引用此事表達入都求取功名,不只為一己之利。「意氣高於百尺樓」者,認為自己有經國之大志,有勝於當年陳登。

「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以問為答,極為豪邁,青史留名,有當仁不讓的自信,萬年之久,如此不朽!作者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聲名遠播,影響力之大,有志氣封侯拜相的氣概。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水鷗!」「隨途驥」指跟從鄉試勝出的一班才俊,「定須捷足」則言自己必捷足先登,自己一定要奮力爭取,此時無心悠閒,觀賞風景看水鷗逐戲,言辭間看出這是一個自信而有為的青年。

「笑指蘆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蘆溝橋在京都西南,是京都的要道,李鴻章等許多進京考試的書生都要經過這裡。「瀛洲」,是指傳說中仙山。當年唐太宗為網羅人才,曾專門設置文學館,命房玄齡等十八名文官為該館學士。太宗常常入館和他們談論政事,研討典籍;為這些學士畫像、作贊,題寫名號,世人很是羨慕稱道,就把能選入文學館,看作莫大的榮幸,比作「登瀛洲」。

這一句是說進京趕考的人多啊,有幾人能此到達」瀛洲「呢?「笑指」、「幾人」用詞輕鬆且含蓄,自信又不過於張揚。暗含著自己此番入都,定當斬獲殊榮的決心。

這首詩聽完,能感受到青年李鴻章滿滿的自信,充溢著豪氣,大有天下捨我其誰的意味。特別是一句「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這種豪情,這樣的壯志,豈是一般泛泛書生可以比擬的?

這首詩彰顯了青年才俊李鴻章睥睨一切的雄心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此時他的人生畫卷還沒有完全打開,社會舞台上還沒有出現他的名字。面對著未來,他還是一個躊躇滿志的青年,就是渴望建功立業,期冀青史留名。

​1844年,李鴻章順利地在北京考上舉人,1847年他24歲時又考取了進士,1851年,李鴻章完成了在翰林院的研習,選入翰林院任二等編修,從此開始了在朝廷供職的生涯,這裡距離他心目中的「登瀛州」已經很近了,他在一步步向著自己的理想出發。

之後的李鴻章,職業生涯一路向上,有幸被曾國藩賞識,拜其門下,被曾國藩視為自己的接班人培養,他平定太平天國,滅長毛滅捻匪,組淮軍辦洋務。創辦各種新式學堂,派人到歐美留學。

隨著一步步升遷,他掌管了清政府的軍事、外交、經濟大權,是清末最為顯赫的人物。受封一等肅毅伯加太子太保,官至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死後又晉封一等肅毅侯贈官太傅。

他這一生可以說是波瀾壯闊,實現了他早年的誓言「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也達到了他心目中的「登瀛州」,被慈禧太后所倚重,稱他可以「再造玄黃」,是可以改天換地的人物。

但是可惜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李鴻章遭遇的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的局限不足以應對這場考驗。倉促之下成為一代外交家,是建功立業還是千古罪人,個人聲譽也都蒙在這些不平等條約的陰影之下。



李鴻章希望學習西方經驗,遊歷列強國家取經,他是外國人最熟悉的清朝官員。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評價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讚譽他是「東方俾斯麥」。但是同一時期,國內上下對他已經非議不斷。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後,李鴻章接到任命,讓他同慶親王奕劻等人與八國聯軍代表商討議和。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簽訂,這個中國近代史上失權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徹底將清廷打入萬劫不復,而此時的李鴻章也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伴隨著他外交生涯的是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真是一言難盡啊。

二個月之後,縱橫政壇五十多年,78歲的李鴻章在北京溘然長逝。在他臨終前,留下一首絕命詩,其中有這麼一句:「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字字句句透著感傷與無力,表達了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和無奈。

仿佛是對自己當年豪情萬丈入京的回應,「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是人生踏入社會的開啟,「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是風雲人生的落幕,對比起來看,更覺無限的蒼涼。老邁之年充滿傷感,他早已不復當年赴京途中的壯懷激烈。晚清時節,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垂暮之年李鴻章仍然試圖撐起將傾的大廈。可惜生不逢時,無力回天。可嘆人這一生啊,意氣風發地來,悲愴感傷地去。

​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稱「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經世之才需要時代的大舞台,否則代表一個弱國去外交,去爭取利益,即便你能長袖善舞,又能博得多少掌聲呢?又能抗爭幾何呢?

梁啓超和他是同時代的人,雖然政見不合,但是也有一些交往。之所以要為他寫傳記,是因為晚清政壇那幾十年無法繞開這個人物,國家大事裡都有他的參與,他的地位在那個時代不容小覷。

關於李鴻章的個人品格與能力,梁啓超是怎麼看呢?他認為李鴻章是「有才氣而無學識之人也,有閱歷而無血性之人也」。這樣的斷語一針見血,但是回首再看那個二十歲青年的豪氣和志氣,兩相對照,是不是更讓人唏噓呢。

蓋棺論定,梁啓超是縱觀其一生來評判,而且同時代的人對他也多有怨言,但是在兵臨城下的處境裡,誰處於他的位置也未見得處理得更好。

只能說他個人兌現了當初豪氣沖天的誓言,作為晚清重臣,五十年風雲載入史冊,登瀛洲,覓封侯,平步青雲,但是個人的發跡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身處在封建王朝的末端,在即將沉沒的大船之上,個人成功的意義在國家悲戚的命運面前也不值一提,李鴻章到底不是一個造時勢的英雄,所有功過是非還是留給後人評說吧。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21-6-6 03:51:23 | 顯示全部樓層
晚清積弱, 豪情難救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21-6-8 05:34:52 | 顯示全部樓層
一代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9-21 04: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