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人理解“一切唯心造”時常把“造”字解釋為“創造”,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是由心憑空創造出來的。心可以從無到有,想造甚麼就造甚麼,想造一匹馬就能造一匹馬出來;想造一台電腦就能造一台電腦;想造人就能造人﹍﹍其實這種理解方法不太妥當。“一切唯心造”之本意並非如此。 否則佛教便成了主觀唯心主義了。為了準確理解“一切唯心造“之本意,本文就“一切唯心造”談談個人的心得。
一﹑定義
“萬法唯心”,說明宇宙萬有悉皆心識之動搖所現之影像,宇宙萬有無非一心所造。
“三界唯識”,全稱三界唯一心,謂三界(欲界、色界、無識界)所有現象皆由一心之所變現,心為萬物之本體,凡三界生死、十法界眾生等,實是妄想心所變作。正如《六十華嚴》卷十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心造諸如來。”
由此可見,心不但可以造物質世界,也可以造精神世界;不但可以造五濁惡界,也可以造清淨莊嚴的佛國淨土;不但可以造苦惱的凡夫眾生,也可以造福德圓滿的諸佛菩薩。那麼心是如何造宇宙萬有的呢?為了清楚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了解心是如何認識客觀世界的。
二﹑心是如何認識客觀世界的
佛教講,根﹑境﹑識三者和合,方能認識事物。三者缺一不可。例如:在一場講經法會中,儘管法師講法的聲音很響亮,聾人也有心聽法,但他因為耳聾都是無法聽到法師講法的,因為他缺耳根;一般人雖然耳根具足,但法師講法時某人在打瞌睡,或心不在焉,他對法師所講之法也會充耳不聞,因為他的心忙於打瞌睡而沒有參與聽經,所以他仍無法聽到法師講經的內容;同樣,如果一個人有心聽法,耳根又具足,但沒有法師講法,他也是無法聽聞佛法的,因為缺乏外境──講法的聲音。只有當有法師講法(外境),聽法的人耳根具足(根),又用心聽講(識),三者合一,才能聽聞佛法。
以上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對準確理解佛法極為重要。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在做學生的時候,有一天,老師印崇禪師召集眾多弟子,問:“風吹幡動,究竟是風動呢?還是幢動?”眾弟子議論紛紛,有的說風動,有的說幡動,各說不一,此時站在眾弟子中的慧能挺身而出,答道:“是人心動”。印宗禪師聽後,大為驚詫,知道慧能已經“悟”了。在此典故中,慧能禪師之所以得到老師印崇禪師的賞識,就是因為他深知,風和幡只是外境,是識認事物不可缺少的條件。但要真正了知風動還是幡動,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我們的心一定參與(心動)。如果沒有心的參與,我們就不可能感知風和幢的存在,更不用說他們是否動了。所以慧能大師才糾正其他同學的不足,指出是“心動”。這兒,慧能大師所講的“心動”,
其實是他強調在了知事物時,我們心的參與非常重要。現代不少學者不明白這個道理,自認為比六祖大師的悟境還要高,拼命批評慧能大師講“心動”是主觀唯心主義,其關鍵的問題就因為他們不明白“心”在我們認識事物過程中的作用。
總上所述,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根﹑境﹑識相觸才能認識宇宙萬有。在這三者中,根與境的伸縮性較小,而心在了知宇宙萬有時起作關鍵性的作用。
三﹑心了知的對象──世界的概念
我們的心了知的世界可以分為兩種:現象世界和真實世界。
現象世界是科學家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方法是通過官能感覺──即前五識,以邏輯推理演繹出來的世界,佛家稱之為戲論世界。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稱之為比量。佛學家研究的對象是真實世界(或本體世界),其研究方法是憑“內省“、直覺,它不但不能用官能感覺,並且要把官能感覺和其他意識作用──即第六識──完全斷除,而以直覺方能領悟本體世界,其結果是不能與人共見,因此甲僧所證得者,還令乙僧、丙僧互相印證。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佛教稱之為現量。
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直覺去了知事物的機會其實很多。譬如在審美活動中,依靠的就是這種直覺。譬如看到一朵花,你就覺得它很美,但若要你從邏輯推理上找出花兒美的原因來,這大概是強人所難之事,事實上也沒有這個必要。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是如此,很多情況下靠的就是這種直覺,有時語言是多餘的。譬如當我們第一次和人接觸時,直覺告訢你其人很善良、可靠,可以變成知心朋友;而有些人你看一面後便覺得沒有緣份,無法溝通。所以人們常說第一印象很重要的。
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成道,靠的也是直覺內省悟出了宇宙人生的規律。靈山會上,佛陀拈花微笑,眾人皆不知其意,唯有大弟子迦葉報以會心的微笑,所以佛陀宣佈說:“吾有正法眼藏囑咐摩訶迦葉。”這告訢我們,真正的法是遠離文字,只能靠直覺領悟來體會它。所以直覺很普遍地存在著,也很重要。既不是通過直覺證實,又不是由邏輯得來的東西,便不是真理,佛家稱之為非量。
佛教所講的“一切唯心造”,其實是指我們的心所造的現象世界,而非本體世界。
四﹑心是如何“造”現象世界的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當根﹑境﹑識三者相結合時,我們才開始認識宇宙萬有。而三者中“心”最重要。因為只有用我們一顆純淨的心才能真正了知真實世界,它是獨立存在的,語言文字是無法描述它。用禪宗的話講,“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可惜我們的這顆心如同純淨的水,很容易受染污。
水本來是純淨的,如果放入紅的顏色,人們稱之為紅水;如果放入黑的顏色,人們稱之為黑水;如果放入綠的顏色,人們稱之為綠水。如果用它來洗碗,人們稱之為洗碗水;如果用它來泡茶,人們稱之為茶水;如果用水供佛並念大悲咒,人們稱之為大悲水。同樣,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如果被貪染污,人們稱之為貪心;如果被嗔染污,人們稱之為嗔恨心,如果被痴染污,人們稱之為愚痴心;當我們高興時,我們便擁有一顆高興之心,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便擁有一顆善良之心。當我們在清水中放入一顆寶石時,我們一目了然,看得清清楚楚; 如果我們把寶石放入紅水中,寶石看起來便變成了紅寶石;如果把它放入渾水中,寶石看來起便模糊不清;如果把寶石放入黑水中,我們根本就無法看到寶石!同樣當我們的心被這些煩惱染污後,便無法看清楚事物的真面目。即使在同一種情況之下,依據心受煩惱污染程度的不同,各人反應出來的現象世界因此亦各不相同。譬如,同樣是清風明月,在人心情好時,覺得特別的美好,自然發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讚歎;然而在客途的憂愁人眼中,凌晨的明月便會令他發出“江楓漁火對愁眠”之感嘆;在游子眼中,一輪明月又能引起他思鄉之情:“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再如,同樣是晚霞,在人心情好時,它便會有“落霞興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讚美;而在愁人眼中,卻會發出迥然不同之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至於“明月”與“黃昏”之本來面目為何物?煩惱眾生則無法領悟。
所以當我們的心被貪﹑瞋﹑痴等煩惱染污後,就好像自己給自己築了一道圍牆,使得我們不能看清楚牆外事物的本來面目,從此以後,我們便無法了知真實世界。其必然結果是當我們這顆心和真實世界相接觸時,由於貪瞋痴等自私的觀點的影響,產生種種分別,因而創造了一個與本體世界面貌全非、顛倒夢想、虛幻不實的現象世界,這就是“一切唯心造”之本意。
我們的心所造之現象世界可分為物質世界和有情世界,有情世界又可分為動物界和人類。因此我們將從三個方面探討我們的心是如何“造”這個現象世界的。
(一)物質世界
科學家講,地球的壽命已有四十六億歲,而人類的出現也只是幾百萬年前的事兒。當人類還未出現之前,地球應該是一個整體,可是當人類出現之後,由於我們的分別心,把原本是一個整體的世界分成形形色色的國家、地區、省、市、縣、鄉以至每一戶家庭;甚至在小得可憐的家中,又把它瓜分成自己的勢力范圍──我的房間、你的房間、臥室、客廳等等,地球因此被瓜分得七零八落。所有這一切都是人心所“造”出來的。
物體本來是中性的,各有其功用,無所謂好與壞,貴與賤,蘿蔔不會羨慕白菜,芍藥不會羨慕牡丹,它們各有各的妙處。而然由於人類的貪婪,經過人心反應出來的現象世界與世界的本體迥然不同,中性的物體也變成了有貴賤之分。譬如石頭和空氣,本來有各自的功用,無有高低之分,但人類從自己功利的角度把物質世界重新劃分,重黃金而輕空氣。如果從人類生命有用的角度來講,空氣應該比黃金更重要,人一輩子沒有黃金絕無生命之憂,然而人不能一刻沒有空氣,否則就有生命之憂!為甚麼人們仍然重黃金而輕空氣呢?就因為物以罕為貴,人心在作怪。
再如金錢,古代人類以物換物,後來發展成以貝殼換物,今天人們普遍使用紙幣,便認為它很有價值。工作一個星期只能換取兩三張紙幣。其實這兩三張紙本身的價值極微,只因人心認為它們是錢,給予這幾張紙特殊的價值觀。然後把它們存入銀行,看到銀行存款不斷增加便開心。其實存款的人是自己騙自己歡喜,突然一病不起,他滿腦子的全是些空洞的存款數子,其他甚麼也帶不走,真正受益的是用那些利用他的錢投資享樂的大老板!
由此可見,物質世界是我們的心造出來的,它是虛幻不實的,而無知的人們非常固執其為實有,因此為物所累,痛苦不堪!
我有一位朋友,存了好多年的錢,才買了一輛平治車子,他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寶貝,於是給自己訂了幾條規矩:出大太陽時不能開車,下兩的天氣不能開新車,路面不平整的地方不能開新車,太窄的小巷里不能開車進去,也不借給任何人開!回家後,先用濕布擦拭乾淨,再用乾布抹乾濕氣。由於他也不讓他的妻子使用這輛車,所以他的妻子深表不滿,時常跟他鬧別扭,偶爾還諷刺幾句,“車子是你的大老婆,我是你的小老婆,你讓車子給你做飯去。”可憐的這位朋友在沒有車子時還是一個自由人,有了車子之後,給自己找了個主人,自己成了名符其實的奴隸。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對身外之物看不開,放不下,年輕時為昇學功名所苦,成家後為住房、車子、事業而奔波;中年時為養家活口所累,一輩子為身外之物所累,實在既可憐又可嘆!
--------------------------------------------------------------------------------
(二)動物界
人類出現之前,動物便在地球上生存了幾億年。它們自己按照自己的規律生存著。可是人類出現之後,不但給這些動物貼了標籤,取了名字,而且還根據人的喜好給它們定了性──害蟲或益蟲。
譬如蚊子在恐龍生存的年代(中生代),便已存在,人類一出現,從自私的角度出發,便給它們定了性,為四害之一(其餘三個為蒼繩、老鼠和臭蟲)。如果蚊子咬我們一口,一巴掌便送了它的命,打得心安理得,一點也不感到內疚,而且還加上一條罪名──害蟲。
如果蚊子到地藏菩薩前和人類打官司,輸家一定是人類。蚊子控訴人類:“人類無情的謀殺了我。”人類辯護道:“因為蚊子咬了我一口。”地藏菩薩一定會判人類不對:蚊子咬你一口固然不對,但你要了它的命也太過份。如果從宇宙大家庭來講,蚊子和人類都是大家庭的一員,都應有各自生存的空間。
再如,一提到蒼蠅,人人都說可惡,通常都會帶給人污穢的感覺,我們惡心之時便說,“如同吞下一蒼蠅”,這是因為它能傳染霍亂、傷寒等多種疾病。所以“蒼蠅可惡”便成為千古定論。然而大家細想一下,蒼蠅可惡與否,誰訂的標準?其實也是我們人類訂出來的。從我們人類自私的角度講,因為蒼蠅對人有害,所以我們說它可惡。其實公平地講,蒼蠅本身並沒有可惡與不可惡之分。近代大文學家周作人曾引經據典,說蒼蠅本來並不令人討厭,在希臘神話中,蒼蠅本來是一個處女,名叫黟亞(Muia),很是美麗,不過太喜歡說話。她也愛那月神的情人恩迭盎(Endymion),當他睡著時,她總還是和她講話或唱歌,使他不能安息,因此月神發怒,把她變成蒼蠅。日本有一位詩人小林一茶,曾經作過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
所以從人類的角度講,當人類的心與動物世界相接觸時,我們人類所認為的動物世界與真正的動物世界相距甚遠,換而言之,我們人類的一顆心在真實的動物世界的基礎之上造出了一個虛而不實的動物世界,“執為實有”。
(三)人類
談到人類本身,生命輪迴唯一無明妄心所起。這在十二緣起中講得很清楚。
1 無明:即指人心原本很單純,但一念無明心妄動,而使我們清淨的心受到染污,這是生死之根本。
2 行 :由於我們的無知,身口意造善惡業,而招感來世之果報。
3 識:第八阿賴耶識進入母體,這標誌著新的生命之開始。
4 名色:在胎內四周時的精神和物質的胞胎。
5 六入:胎內五七日至出胎之間的分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漸漸長成。
6 觸:出胎後由根﹑境﹑識三者和合而生起之觸。
7 受:由於觸而有三種感受:苦、樂、捨受。
8 愛:好的感受就生起貪愛之心。
9 取:貪愛的結果就想佔有,由此而造種種業。
10 有:身口意所造之種種善惡之業引發後有之苦果。
11 生:由於現有的愛取有三支而造業,成為來世投胎之因。
12老死:由此生死輪於三界,永無了期。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