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鏡安裝在 OM-D E-M5 Mark II 後的情況,可見 45mm f/1.2 PRO 前組鏡片非常巨型。
兩鏡同樣設有手動對焦離合器機構,一推一拉即可切換自動/手動對焦模式。
開宗明義:打解像力和散景的主意
今次 17mm f/1.2 PRO 和 45mm f/1.2 PRO 的推出,亦順道為 Olympus 闡釋開發 f/1.2 PRO 系列定焦鏡頭的理念:「兼備超高解像力和柔和的散景」,而非只著重某一方面,這個理念就令小編想起近年在無反相機界冒升得很快的 Sony G Master 系列鏡頭。為了追求完美散景,Olympus 的影像部門特別向顯微鏡部門「討教」,希望以多年來製作高精度顯微鏡的經驗,利用專門的像差測量儀器協助設計和製造一支兼備解像力和優美散景的產品。實拍下,今次兩支大光圈鏡頭在全開光圈時均有驚人的解像力,無需特別收光圈已經相當優秀的效果,至於散景方面個人覺得新鏡的表現確實較昔日「f/1.8 定焦系列」耐看和自然。不過,在色差控制方面,似乎 Olympus 的像差測量儀仍未可以設計出「真正完美」的鏡頭。
17mm f/1.2 PRO(上),與 45mm f/1.2 PRO(下)鏡片表層的 Z Coating Nano 納米塗膜之反光各有不同。
要在如此小巧的鏡頭上兼顧解像力和散景,特別的光學設計可謂少不免,其中的 17mm f/1.2 PRO 的特殊光學鏡片的種類就有 6 種之多。為了進一步縮短鏡身長度和簡化光學結構,Olympus 更成為第一家廠商將 ED-DSA(雙面超級非球面低色散鏡片)套用在交換式鏡頭身上,而 17mm f/1.2 PRO 就有幸成為第一支 Olympus M.Zuiko Digital 鏡頭採用全新研發的特殊鏡片。其實,ED-DSA(雙面超級非球面低色散鏡片)是將 Olympus 過往的 ED 低色散鏡片和 DSA 雙面超級非球面鏡片之功能「合二為一」,一次過可以控制色差、球面像差、彗星像差和像散等問題,有助減少鏡片使用的數目。至於 45mm f/1.2 PRO 就沒有所謂「世界第一」的名銜,不過在其 10 組 14 片的光學結構之中,特殊光學鏡片亦有 3 種共 6 片之數,當中包括 4 片 HR 高折射率鏡片和 1 片已併入在粘合型鏡組內的 ED 低色散鏡片,用以改善各式像差問題。在短短數日試拍下,小編發現兩鏡在解像力幾近沒有可以投訴的地方,反而色差和紫邊在全開光圈下偶有發生,似乎鏡身 Firmware,以至是機身數碼修正仍有待改善的地方。
45mm f/1.2 PRO 的光學結構圖
專業操控
兩鏡的操控秉承 M.ZUIKO PRO 專業級鏡頭的風格:金屬鏡身內部多處已加入氣密式處理,提供防塵防水滴,以及攝氏零下 10 度的耐寒能力,配合高階的 E-M5 Mark II 或旗艦級的 E-M1 Mark II,在惡劣的拍攝環境下隨時候命都沒有問題。而鏡筒側面亦同樣備有 L-Fn 鏡頭功能按鈕,方便用家隨時指定作拍攝用的 Hot Key,減少在相機 Menu 內游走的麻煩。
樣本相片
(鏡頭之 Firmware 仍為工程樣本;使用 Olympus Viewer 3 由 RAW 轉 JPEG)
ISO 200、f/1.2、1/200s、鏡頭:Olympus M.ZD 45mm f/1.2 PRO(Firmware:Ver 1.0)、相機:Olympus OM-D E-M5 II 【原圖下載】
45mm f/1.2 PRO 全開光圈時的解像力的確是不容置疑的,拍攝半身人像相片時,主體的眼睛依然可以「數毛毛」,而且淺景深的效果亦很明顯,惟衫上的黑白分界處卻出現紫邊,或許需要等待賣街版本的 Firmware 才可以消除有關問題。
ISO 200、f/1.2、1/250s、鏡頭:Olympus M.ZD 17mm f/1.2 PRO(Firmware:Ver 0.9)、相機:Olympus OM-D E-M5 II 【原圖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