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KNVB 於 2017-9-1 21:26 編輯
香港茶餐廳的出現, 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殖民統治下的香港與澳門. 歐洲人在港澳已有數百年歷史, 華人早已適應和接納 “鬼佬”們從西洋傳入的文化和生活習慣, 並在時間磨合下衍生出很多人香港俗為“半 唐番”的文化特色. 茶餐廳可說是最能體現這種“半唐番”文化的最佳例子.
在早期的殖民時代, 香港的西餐廳(當時稱為西菜館或餐室)多為歐洲人所開設, 收費既昂貴, 有些甚至不招待華人, 加上華人的飲食習慣與西方頗為格格不入, 所以一般的華人多數只是上廣式茶樓或幫襯大排 檔.
二次世界大戰後, 香港人受西式飲食風俗影響日甚, 西方人“歎西茶/下午茶”的習慣廣為華人所喜愛並仿效, 輾轉出現由華人開設的“茶餐廳” .
茶餐廳的前身是冰室, 提供廉價的仿西式食物, 如咖啡、奶茶、紅豆冰等飲品, 配以三文治、奶油多士等小食, 令港人在傳統的中餐外多了個另類的選擇. 部分較具規模的更自設麵包工場, 製造新鮮菠蘿包、蛋撻等. 發展至後期冰室提供的食品種類逐漸增加, 又與西菜館和餐室的模式結合, 演變成為今日的茶餐廳, 所提供食物的種類從西式食物, 星馬咖哩, 粥粉麵飯 以至晚飯小菜俱備, 任君選擇.
香港茶餐廳所提供的特色飲品之一便是以咖啡、絲襪奶茶兩者結合的 - “鴛鴦”. 茶餐廳既提供西餐廳的食品如咖啡、多士, 也供應茶樓的中式食品如麵食和傳統中國小炒, 款式揉合中,西餐的美食, 配合得天衣無縫, 端的是名符其實的“鴛鴦”.
茶餐廳充份印證了香港人凡事講求快捷的精神, 由於茶餐廳的經營以效率為先, 務必在最短時間內 (尤其在繁忙時間) 讓客人盡快 ”醫飽肚”結賬離去, 如此茶餐廳亦可多做一輪生意, 賺盡每一分盈利; 由此之故在運作上產生了很多術語, 其最終目的是希望可以 盡快滿足客人要求, 做成主客兩便的效果.
茶餐廳的術語當中分飲食類與非飲食類, 其中很多都頗為有趣別緻, 這些市井智慧發展至今天大可以另類潮語視 之.
所謂茶餐廳術語其實是侍應們用作與水吧和櫃面溝通的獨特語言, 一般來說茶餐廳術語是行內人盡量以最簡單的文字, 生動的符號以及獨特的稱呼來代表客人所點選的食物, 制作的方法甚而形容行內運作等的”溝通工具”.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