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後的第一個上班日,台南是這麼過的:
地震中失去十位學童的崑山國小,開學第一堂課是集體心理輔導 。城市中有一百零九人無家可歸,暫時安置在十三個收容處。五百三十八件房子受損通報。到了地震後的第十天,部分市民仍然無水可用。
年假結束,人們抱怨回到日常,但對此刻的台南來說,正常的生活已是奢侈。
相當於兩顆原子彈能量的二○六南台地震,不只奪走全台南一百一十六條人命、有五百五十一人受傷,也把全台南帶入集體焦慮及挫折。
廟宇密度最高、最注重節慶的府城,年味卻被一陣陣的警笛聲沖淡,連武廟搶頭香的場合,眾人也是安靜一片。
這場地震,一度震垮了台南對新年「再起」的期望。初一至初五觀光人數(不包含廟宇參拜)比去年同期少兩成到三成,觀光區零售業者生意掉了一半。
年節生意掉五成,小店仍捐收入
「老天爺用這件事,讓我們團結」
「努力了一年,到最後發現,很多東西就這樣不見了,」主持南方講堂的作家王美霞形容。過去一年,登革熱、寒害、颱風幾次打擊台南,光是登革熱就讓南台灣損失至少二十億元,每個月平均有兩百萬觀光人次的台南,店家的生意也因為登革熱僅剩一成。
還好,地震過後的台南沒有停滯太久,挫折與焦慮,就被行動給取代。
「再怎麼努力也是生意不好,不如去想我們能做些什麼,老天爺是要用這件事,讓我們團結在一起。」知名業者慕紅豆過年生意掉了五成,但老闆唐大可還是決定把營業收入捐作重建款項。
從地震隔日開始,一天之內,二十六間旅宿業家加入受災戶收容,兩個春節市集辦起募款活動。「感受瑜珈」三十歲的瑜伽老師,決定開放淋浴間,讓四百多人洗澡,一次五十元的收費全數捐作重建款項。
小頭家們,討論重建
「我們失去很多,但還是想能給什麼」
幾次受到打擊的觀光、文創商家們,即使期待了半年的生意又落空,還是立刻聚了起來,「我們其實也是失去很多,但(一起)吃飯的時候,還是討論能『給』什麼,」彩虹來了創辦人高耀威說。
市府還在搶救,民間就用自己的力量鋪下重建路的基石,也擦亮了都市性格中的另一面:韌。
在台南開設民宿的香港社工師Elaine觀察,「我還在消化我的情緒,怎麼他們就到那邊了?」曾參與過南亞海嘯、四川地震救災的她對台南民間的反應速度相當驚訝,曾來台支援幾次救災,這次她發現民間進步許多,例如行動前都先懂得跟市府窗口聯絡、確認需求。
臉書粉絲團「助台南志工團」便是一例。六位不同黨派的議會助理,利用網路讓民眾登記個人專長、聯絡方式,地震當天早上七點表格上線,快速聚集近四千人登記。
六個議會助理,網路募四千志工
「重建路很長,建資料庫未來使用」
「一個目的是要擋住衝到現場去的人,」發起人蕭先生說。當時的維冠大樓已經開始出現圍觀民眾帶來的垃圾, 如何讓民眾能夠幫忙、累積民間力量,卻又不造成現場負擔?於是他們決定建置人才庫,並在重建啟動之時,交給台南市府。沒想到反應熱烈,從醫師、土木技師、社工,到日本的志工團體都找上門來。
「一卡皮箱說故事」也是登記的志工之一,由轉圈圈Homestay的Sylvia所發起,一開始只是為了建置說故事的志工團,透過故事來陪伴孩童走出地震陰霾,沒想到一個晚上就得到了四、五十位包括心理師、讀劇團團員、專職說故事老師、藝術治療師的響應。
災後第七天,志工們在台南吳園的草地上說故事給孩子們聽。傍晚,辦了一場座談,聚集心理諮商界、老師、家長們,討論災後陪伴孩子的做法。「重建的路是很長的,我們希望在大家都還很焦慮、願意付出的時候,建立這個資料庫,讓在地的組織未來能夠使用,」Sylvia說。
「店家們第一時間都不是要求政府幫他們做什麼,而是問自己能做些什麼。」有超過五座城市生活經驗的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長王時思說,台南的歷史凝聚了深刻的在地認同,「當你認定了這是永遠的家,什麼事都會一起撐著。」
祈福音樂會,兩天籌辦完成
「當認定永遠的家,都會一起撐著」
從登革熱到地震,台南這股時間磨出來草根韌勁,越來越明顯。災後第七日,一場音樂會就是象徵。
一群台南音樂家、創作者、店家,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發起了一場祈福音樂會,不論是現場跨世代、跨領域的組合,還是線上四千人的志工名單,都象徵著撐起台南的網絡,為漫長重建路鋪出第一哩路。
過去, 講求生活、經營社區,不以商業利益做為處世唯一目的,讓台南被標上了「小確幸」標籤,但其實這就是城市的底,是它扎下了這股主動付出、各司其職的韌。
一百一十六條人命不會被遺忘,會化為能量留在每個人的心底,災難帶來的,不是只有絕望與孤單,還有智慧與韌性。重建路上,每個角落裡小人物的付出,都將編織進這座城市的精神與脈絡中,成為未來人們造訪府城的理由。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