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945|回覆: 2

“豆”在古代是一種容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11-19 11:41: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豆”字在古代不是代表如今的豆類植物,它是一件盛東西的器皿,大多是陶制的,也有木制、漆制和青銅制品。

MAIN201411181414000433869238730.jpg

MAIN201411181414000573114757160.jpg

從“豆”的甲骨文字形看,有點像我們現在用的高腳杯,只是比杯子大得多,有的有蓋有的無蓋,有的有耳有的無耳。“豆”字最上面一橫就代表蓋子,下面的“口”表示“豆”內盛有食物,接下來的兩條豎線就代表高腳(柄),最下面一橫就表示底座(鐙、跗)。“豆”一般是用來盛食物的,有時也作禮器用。《說文解字》曰:“豆,古食肉器也。”《賣柑者言》:“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這裡的“豆”都是盛肉羹的器皿。“豆”的質地不同,叫法也不一樣。《爾雅》:“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豆”字作為一種容器,與杯、碟、碗、盆一樣,既可以作名詞,又可以作量詞。《左傳·昭公三年》就記載說,齊國有豆、區、釜、鐘四種容量單位,“四升為豆”,即四升等於一豆。《周禮·考工記》:“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孟子·告子上》:“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這裡的“豆”字都是應該作量詞來理解的。

既然“豆”是一種容器,那豆類植物古代是用什麼字代替的呢?“菽”!“菽”字就是古代豆類植物的總稱。《說文解字》曰:“尗,豆也。像菽豆生之形也。”《春秋·考異郵》:“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又說:“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詩·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小民采之。”還有陸游的《湖堤暮歸》:“俗孝家家供菽水。”等等,這裡的“菽”就是我們今天的“大豆”。由於“豆”“菽”兩字在古代讀音相近,後來逐漸通用,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干脆把“菽”稱為“豆”,這樣就有了作為植物的“豆”字了。《漢書·楊惲傳》:“種一頃豆。”《齊民要術》:“四月時雨降,可種大下豆。”這裡的“豆”已完全是表示植物的“豆”字了。

“豆”字變成植物後,作為器皿的“豆”字雖然沒有立即消失,但人們已經很少用到它了。到了今天,“豆”字早就沒有了器皿的身影。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4-11-19 14:4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有趣的分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11-20 16:46:00 | 顯示全部樓層
汉字真是有趣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9-22 19: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