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602|回覆: 34

[嘗酒] 『轉貼』Barossa Valley由錯誤走向成功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9-27 12:38: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唔係咁鍾意澳洲酒,因太熟太甜膩,細緻度差D,不過都即管分享下。

我們不單止有惰性,還有慣性,一些先入為主的印象不是一時間可以改變。商場上能夠洞燭先機的企業,往往可以取得長期優勢,走在最前需要的是遠見、勇氣和膽識。作為澳洲最早開始生產葡萄酒的Barossa Valley,今天被世界酒粉奉為圭臬,其實成名之路絕不平坦,是經過長期鬥爭與變革方才得成正果。事實上,Barossa Valley的出現,本來就是一個錯誤!
雖然澳洲早期幾乎都是由英國人控制的,但Barossa Valley卻是一個異數,第一批移居的人是德國人。1835年,英國人展開南澳開發大計劃,成立了South Australian Company。1841年,計劃伸展到Barossa Valley,為了應付人手需求,公司駛出三艘船到西里西亞(Silesia),把500個家庭接回去。西里西亞現在已不再存在,成為了波蘭、捷克及德國一部份。當年德國裔教徒因為受宗教迫害而決定遠走他方,Barossa Valley便成為了他們的新家鄉。
這批新移民其實對Barossa Valley半點認識也沒有,更不會知道原本這地方是為了紀念英軍在西班牙大勝法國的Barrosa戰事得名。只是因為當時官員對西班牙地方不熟悉,於是把Barrosa誤寫成Barossa,錯將馮京作馬涼,結果成為了今天舉世知名的葡萄酒產區。  

24fb10pnew.jpg
■Barossa原來是Barrosa手民之誤。
  
摻雜白蘭地 模仿砵酒
作為Barossa Valley的開荒牛,他們只有把家鄉的農作物帶過去,其中當然少不了釀酒葡萄。Riesling是德國葡萄酒天王,當然是首選。不過,他們不知道當地的平均氣溫比故鄉高得多,Riesling是冷氣候葡萄品種,適應能力比他們弱多了,出現過度成熟的情況,糖份高酒精高,卻失掉最重要的天然酸度,他們惟有拿來蒸餾成白蘭地。當時素有澳洲農業之父美譽的蘇格蘭人James Busby從法國引進了Syrah、Grenache及Mourvedre葡萄樹,並從悉尼帶到南澳種植。德國人在未能掌握陌生的葡萄品種之下,嘗試模仿葡萄牙砵酒,摻雜Riesling白蘭地釀成帶甜的加烈酒。這種澳洲版本的「砵酒」,在誤打誤撞之下成為了澳洲最流行的葡萄酒,而澳洲酒莊也不理會葡萄牙人的地區監管法例,繼續以Port為旗下產品命名。不過,一些需要出口到歐盟國家市場的酒莊,不得不就範,例如建於1851年的老牌酒莊Seppeltsfield,已把旗艦的Para Tawny Port改稱Para Tawny,Vintage Port則改稱Vintage Port Style,酒標上更只會以「VP」兩個字母代替Vintage Port。Penfolds傳統酒款Grandfather Finest Tawny Port,亦已化身為Grandfather Fine Old Liqueur Tawny。  

一直到了二十世紀中,Barossa Valley的釀酒歷史才出現改變,漸漸減低加烈酒生產,改為主攻釀造天然發酵的餐酒。可是基於Barossa Valley氣候比較炎熱,雖可輕易種植出成熟度高的葡萄,卻始終不能像Coonawarra等其他較冷的南澳產酒區培育出層次豐富的水果,被視為次等產酒區。  

Shiraz成為明星葡萄
輸在起跑線,但Barossa Valley的釀酒師並沒有氣餒,其中在Penfolds工作的Max Schubert,本來是為了鑽研加烈酒去到西班牙深造Sherry釀造秘技,途經法國波爾多的時候,卻被當地的葡萄酒徹底俘虜,回國後便決定投向高級的天然發酵餐酒懷抱。因為Barossa Valley已經種植了不少Shiraz,於是他在1951年以實驗形式釀成了Grange Hermitage,意思是走法國Rhone Valley風格的葡萄酒,結果改寫了近代澳洲葡萄酒釀造歷史,除了令Penfolds成為了國際知名品牌,更把過往百年一直被看扁的澳洲葡萄酒捧為酒壇新星。Barossa Valley忽然富貴,晉身澳洲最具代表性的產酒區,Shiraz也水漲船高,由本來流行程度被Cabernet Sauvignon遠遠拋離的情況下,搖身變成澳洲的國寶級葡萄。  

24fb07p.jpg
■紅色的Shiraz氣泡酒是Barossa Valley特色。

原本的幾間老牌Barossa Valley酒莊,包括成立於1834年的Langmeil、1844年的Penfolds、1847年的Orlando Wines、1849年的Yalumba、1851年的Seppeltsfield、1859年的Saltram,儘管歷史不會比一眾歐洲酒莊遜色,但產量始終有限。她們的成功,引來南澳以至澳洲全國各省跳上釀造葡萄酒這班快車,新酒莊有如雨後春筍湧現,葡萄園面積急速上升,現在已經在世界葡萄酒國家總產量排行第六,釀酒不再是幾個富裕家庭的業餘嗜好,澳洲亦被稱為葡萄酒的新世界,開創了葡萄酒新時代的新風格。

24fb05p.jpg

■Peter Lehmann是新一代酒莊,試酒室也引入當代藝術元素。


現時Barossa Valley的酒莊數目已經增至約五十家,大部份均是在葡萄酒熱潮爆發之後才加入戰團的,聽起來,好像全區已被葡萄酒攻陷,不過只要你去到當地體驗一下,便會明白當地並沒有因生意越做越大而淪於商業化,土地也沒有過度開發而嚴重破壞大自然生態。更難得的,是當地保存着不少超過一百歲的葡萄樹。根據統計,過百歲的Shiraz葡萄樹現存61公頃、Grenache有29公頃、Cabernet Sauvignon亦有4公頃左右。白酒葡萄的百歲老樹同樣倖存,Riesling及Semillon均約有5公頃。  

24fb09p.jpg
■Barossa Valley土地也沒有過度開發,仍保留着一些古舊建築。

24fb08p.jpg
■Schild Estate的首席葡萄培植師Michael Schild,展示165歲Shiraz老樹。
  
不見奢華 樸實家庭式經營
經過百多年慘痛的試驗,Barossa Valley的葡萄樹種植分佈更加準確,例如應該種植於冷氣候的Riesling,已經被移到海拔較高的Eden Valley,不用再拿來蒸餾成白蘭地了,算是為當年抱着大無畏精神登陸Barossa Valley的德國移民的致敬。Eden Valley的最高點,要比當地最集中,亦是最多德國人聚居的地方Tanunda高出超過一倍。
去到Barossa Valley,我看見的不是波爾多童話式的奢華城堡,也不是智利的State-of-the-art設備,而是腳踏實地的家庭式經營酒莊,沒有好大喜功,也沒有財大氣粗,但又各有特色。例如Seppeltsfield酒莊的設計,樸實無華,但原來是依據地心吸力原理,採收的葡萄由最上層一直向下流動,不需要電力抽取,既可避免影響酒質,又可節省能源。Langmeil酒莊則每年會收集多至100萬公升雨水,作清潔、灌溉花草等用途,節省大量食水。在葡萄園中又會赫然發現放着有如萬聖節裝飾的稻草人,但不是為了嚇人,而是為了嚇鳥,這樣就可防止雀鳥偷吃葡萄。

24fb02p.jpg
■Seppeltsfield酒莊依據地心吸力原理設計,既避免影響酒質,又節省能源。

24fb04p.jpg
■稻草人不是為了嚇人,而是為了嚇鳥。

建於1890年的Chateau Tanunda也有她的堅持,現任莊主John Geber在1998年收購這家澳洲最古老Chateau的時候只是一片荒廢了的頹垣敗瓦,重建後卻被禁用Chateau命名,因為歐盟法例規定酒莊必須符合一定條件,莊主經過漫長的上訴程序,終於成功取回Chateau Tanunda的招牌,保住了Barossa Valley一點歷史。作為澳洲葡萄酒的發源地,遇到的困難又怎會少?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4-9-27 13:12:5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13:39:19 | 顯示全部樓層
LasCases 發表於 2014-9-27 12:38
我唔係咁鍾意澳洲酒,因太熟太甜膩,細緻度差D,不過都即管分享下。

我們不單止有惰性,還有慣性,一些先 ...

欣賞有其個性及風格.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13:55:18 | 顯示全部樓層
對品質既追求永無止境!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14:39:27 | 顯示全部樓層
對初哥來說, OK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15:14:5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都想試試澳洲酒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15:32:30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17:4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老牛唔中意佢地用紙盒裝酒,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18: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自拍老牛 發表於 2014-9-27 03:49
老牛唔中意佢地用紙盒裝酒,

咁咪好似飲奶咁

Ching 有冇相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19:02:2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自拍老牛 於 2014-9-27 19:05 編輯
Rosso69 發表於 2014-9-27 18:15
咁咪好似飲奶咁

Ching 有冇相睇⋯⋯


Bag in a box packaging

1280px-A_4_Litre_Cask_of_Australian_White_Wine.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19:13: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有機會要試試....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20:16:52 | 顯示全部樓層
多個選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20:29:48 | 顯示全部樓層
整支了解下先知好唔好...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21: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切拉子於澳洲真的是代表作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22:03:44 | 顯示全部樓層
自拍老牛 發表於 2014-9-27 05:02
Bag in a box packaging

have to finish them once opened ?
Or  可以慢慢分幾次享用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22:06:01 | 顯示全部樓層
Rosso69 發表於 2014-9-27 22:03
have to finish them once opened ?
Or  可以慢慢分幾次享用 ⋯⋯⋯⋯⋯⋯

可以分開, 因為裡面有膠袋, 只可以出酒, 空氣唔會入去, 氧化程度減低。

討論

醜惡: 2.0
醜惡: 2
當然glass bottle感覺好 但紙包裝去野歺好方便⋯⋯⋯發表於 2014-9-27 22:15
sorry press the wrong button發表於 2014-9-27 22:16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22:3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自拍老牛 發表於 2014-9-27 22:06
可以分開, 因為裡面有膠袋, 只可以出酒, 空氣唔會入去, 氧化程度減低。

This is not simply a "paper box".  It is something high-tech and is even better than bottle for early drinking wines.  Unfortunately, consumers don't like it.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22:36:00 | 顯示全部樓層
If you are interested to know more about Barossa, you can visit my thread below.

http://141hongkong.com/thread-1387632-1-1.html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23:04:57 | 顯示全部樓層
有機會都要一試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9-27 23:16:10 | 顯示全部樓層
King of Shiraz ,the Penfolds Grange. $6 --8 K HK per bottle. Very good.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7 08: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