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曆七月中元法會醮壇中供奉的「鬼王」是誰?
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法會」前後,
道觀、佛寺和各地廟社都會舉辦不同的超度法會,
超薦先祖,普渡幽冥。
在法會會場中,我們通常會見到一個青面獠牙、
凶神惡煞的鬼王紙扎或畫像,被安奉在一個神棚裡。
關於「鬼王」的說法,道教和佛教都有不同的解釋。
北方道教普遍認為「鬼王」是太乙救苦天尊所化現。
《玄門靨然甶孑大帝開光儀科》中收錄的就是
《太乙大讚》和《救苦寶誥》。
在法會之中,太乙救苦天尊會化身成鬼王,
以鎮守壇場,監管到壇的十方孤魂,
使其有秩序聞經聽法,領衣受食,從而託化更生。
佛教則認為鬼王乃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瑜伽焰口施食要集》云:
「阿難尊者因習定,救苦觀音示面燃。」
「面燃」(亦作「靨然」)的意思就是臉長得很難看。
菩薩故意示現惡相,讓阿難尊者體悟人生無常。
《焰口要集》又云:
「救苦觀音,示現焦面鬼。念佛宣揚,
秘密功德力。拔濟孤魂,來受甘露味。」
觀世音菩薩以救拔鬼道眾生之苦為任,
乃變為面燃大士,普救一切餓鬼。
南方廣東一帶有部分道教壇場亦供奉觀音大士所化身的靨然大士,
以肩負鎮守壇場,分衣施食的任務。
因此,鬼王的形相雖然可怖,
但只要我們明白當中普渡的意義,
自然了解神明化身鬼王的目的並不是嚇人,而是救苦超拔。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