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73|回覆: 1

有四種人,魔眾不會找他的麻煩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4-7-4 14:26: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尤其是願眾生不離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行為上盡心盡力地行持六度萬行,同時願他們蒙受諸佛菩薩、善知識的垂念加持遣除修行中的一切違緣魔業。

首先,不離菩提心非常重要,本論前幾品中已經講過,發願時也要經常這樣想。:願我生生世世縱遇命難也不捨棄三寶,不捨棄菩提心!”

大家今後遇到善知識、朝拜聖地、參加大法會時,在三寶所依面前,要好好地磕頭發願:“願我乃至生生世世,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舍殊勝覺性菩提心。”這個非常重要,《普賢行願品》長行文中也有“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和菩提行這兩者,我們永遠也不能捨棄。

如果你沒有捨棄覺性菩提心,對佈施至智慧之間的六波羅蜜多就會全心投入,這樣一來,諸佛菩薩便會經常垂念。當然,諸佛菩薩垂念,也離不開我們平時祈禱。前兩天要求吃飯時念一些偈頌供三寶,大家最好不要忘。如果你平時工作忙、事情多,特別長的經典念不來,那可以念一些短的儀軌或祈禱文,這沒什麼做不到的。譬如,《金剛經》不能念的話,《心經》應該可以念;《佛號寶鬘》不能念的話,個別佛號可以經常念;《百咒功德》不能念的話,有些咒語可以多念。平時對自己有一種要求。

我們發願時除了永不捨棄菩提心外,還要祈禱諸佛菩薩攝持,斷除修行中的一切魔業。《般若經》說,魔眾對每個修行人都會有障礙。有些人總抱怨:“魔眾太倡狂啦!你們修行肯定很順利,我經常遇到一些魔障。”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只要你修行成功,魔王波旬就不高興。有關經典中說,假如你是懶惰者,就不會出現魔障,因為懶惰就是魔,你既然已經著魔了,魔王便不會再干涉。看你那麼懶惰,一直睡懶覺,魔王很高興;你平時很散亂,行持善法很放逸,他也很高興,不會讓你出“違緣”的。

但如果你比較精進,魔障就會層出不窮。不過,對特別精進、智慧高的人,魔眾也會知難而退。《般若攝頌》中說:有四種非常精進的人,魔眾不會找他麻煩。哪四種人呢?一、利益眾生不舍菩提心之人;二、安住於空性境界之人;三、誓言非常堅定之人;四、蒙受諸佛菩薩加持之人,這四種人不容易被魔業束縛。

其實,魔業的形式比較多。《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中說,喜歡小乘、不喜大乘,是一種魔業;對密宗生不起信心、對大乘六度萬行生不起信心,是一種魔業;不護菩提心,也是一種魔業。《華嚴經》還講了十種魔業,其中忘失菩提心就是魔業。因此,我們修學大乘的過程中,身體生病、做噩夢不算是魔業,最大的魔業就是對菩提心沒有興趣、退失信心,不願意利益眾生,這是魔王波旬最高興的事情。《現觀莊嚴論》中所闡述的魔業,實際上也是圍繞菩提心而講的。

因此,大家應經常發願:“願我生生世世受諸佛菩薩、善知識攝持,遠離一切魔障!”一切魔障歸納起來就是對菩提心、菩提行製造障礙,如果你這兩方面很順利,就沒有其他魔障了。做一點噩夢沒有什麼,四大不調時風脈顯現一些相也沒有什麼,念一些咒語就可以解決了。有些修行人對噩夢特別執著,其實噩夢並不是什麼魔障,你特別強烈的自私心比噩夢還嚴重。可誰都沒有認為自私心是著魔,總覺得做噩夢、自己不順是著魔了,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一生殺豬,最終自殺---一個屠夫的真實故事(轉載)

這個故事是我2007年在和父親探討殺生的過患時父親和我說的:

以前,我們老家有一個以殺豬為生的鰥夫,名叫高全管。因為家裏窮,沒有上過學,而且不會算賬,比較愚癡。

他年紀大了以後,突然怪病纏身,極其難忍。後來實在不能忍受病痛的折磨,他便吞食了遮罩內容。不知道是吞食的遮罩內容量小,還是因為遮罩內容本身的藥性慢,他沒有當即死去,而是全身火燒火燎,這使得本來想儘快了結生命的他更加難受,於是便用他平時殺豬的刀將自己的肚子割開,內臟都流了出來,樣子和他殺豬開膛時一模一樣。就這樣一直流血直至痛死。

他將自己肚子開膛時,村裏人都去看,我的父親當時年紀還小,也跟著別人去看,親眼見到高全管的痛苦樣子。

殺生的業是很重的,故經常有現世遭到報應的,像高全管這樣的,是典型的現世報,其狀之慘烈,怎麼不令我們心驚肉跳呢?

真是:
趨生避死,物我同然,
我欲長生,物豈願死。

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似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從裴度到胡雪岩

有這樣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唐憲宗時宰相裴度年輕時候得一行禪師相面,斷定其沒有福壽,將來會饑餓而死。一日,裴度去香山寺散步,拾到一個包裹,裏面裝有很多貴重的物品。裴度沒有偷偷的收歸己有而是耐心的等待著施主的歸來。當驚慌不已的失主匆匆趕回找尋的時候,裴度原封不動的把包裹還給了她。後來他又遇到了一行禪師,一行禪師對他說:“你滿面陰騭紋,不但改掉了原來的貧餓之相,而且將來富貴不可限量。”後來果如一行禪師所推斷的一樣,裴度後來出將入相,他的五個兒子也都被朝廷賜封爵位。無獨有偶,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晚清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岩身上。胡雪岩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父親又去世的早,他靠幫人放牛來幫著母親維持家計。

在他十三歲的一天,放牛的途中,他在路邊拾到了一個包裹。家境貧寒的胡雪岩並沒有驟起貪心而是想到了失主的急切心情,他默默地坐在原地等待著失主的到來。幾個時辰過去了,還是沒有看到有人來尋找包裹。胡雪岩的肚子已經餓的呱呱叫了,但他還是堅持等待著。一會,一個滿頭大汗的中年人急急忙忙的走了過來,向他詢問包裹的事情。胡雪岩仔細的詢問了包裹的情況,確定了包裹確實是他的,就把包裹還給了他,這個中年人給他的幾兩感謝銀子他也沒有要。這件事成為了胡雪岩一生中關鍵的轉捩點之一,因為這個丟失物件的人是一個外地開雜糧行的商戶,他覺得這個小孩子實在淳樸,就把他帶去自己的雜糧行作了夥計,從此開始了他傳奇的商業生涯。如果沒有還物一事,胡雪岩可能一生中都在績溪老家,就不可能有後來富甲天下、官居一品、赫赫有名的紅頂商人了。

這兩個人,一個貴為宰相,一個富甲天下,是絕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我想他們能成就這樣的事業和他們的人格密不可分。從世俗上來說,“誠信”是一個人的根本,這個基本的品質決定了這個人能夠走多遠的路。所言所行,都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和信任,這樣的人,想默默無聞都不可能。他們身上的人格魅力會散發出光芒來,讓他們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

從佛法角度講,他們這樣做是積了陰德。而富貴功名都是積德行善的果報(或今生或前生),不是偶然得來的。裴度因為還物之事改變了原本應該貧賤的命運,而胡雪岩不知是否也如裴度一樣轉變了命運還是原本就應該富貴,至少是在他的命運上加了正分,增加了福報。

古人雲:“士之致遠,必先器識而後文藝。”真正能夠建功立業名留青史或是我們普通人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都是要以人格作為基礎的。初唐四傑幾個人都是滿腹錦繡文采飛揚之人。王勃的《滕王閣序》據傳是在當時一蹴而就的,駱賓王的《討武瞾檄》也是擲地有聲的一篇名文,然而他們幾個不是年紀輕輕就死掉就是被追捕下落不明,最終都沒有建立功業,留給後人無盡的歎息。當時的宰相裴行儉在他們聲名顯赫的時候就給他們下過斷言:“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沉嘿,可至令長,餘皆不得其死。”也正如陳希夷在《心相篇》上所說:“少年飛揚浮動,顏子之限難過。”

《論語》上孔子告訴弟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聖人在這裏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學習的次序,先修德,再學文。而近幾十年來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都太側重於技能教育而忽視了根本品格的培養,近年來全國各地漸漸有了國學復興的趨勢,開始注重孩子們品格的培養,真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4-7-12 20:53:59 | 顯示全部樓層
初一十五吃全素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4 05: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