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講mbl的喇叭對擺位是很有要求的, 例如喇叭之間的距離最少要有八呎, 而且距離側牆也需要有一定空間, 看看主人家這對121的擺位, 右邊喇叭幾乎是放在整個大廳的中央, 而且不是"走鬼檔"喲! 這真不是一般發燒友的家庭"容許"的做法吧。 另外, 喇叭和皇帝位差不多形成一個全等三角形, 而喇叭放置在皇帝位與前牆差不多中間, 其實, 皇帝位後面還有三幾呎的空間, 由此可見主人家玩音響的功力。
一直以來, 主人家在聊天時都說自己沒有什麼要求, 只需要"求求其其"有聲出就可以了, 那麼, 可是真的嗎?
如果比較起我家訪過的朋友, P君表面上看來真的不像發燒友, 他沒有用什麼名牌的發燒音響機架, 器材就隨便放在一個普通的地柜上, 你看, 一台70公斤重的後級擴音器就那樣放在地柜頂! 而且所有器材都沒有用釘墊, 不過, 也許那只是表面罷了, 如果你細心留意主人家所用的線材, 例如,
(這並不是一件器材, 而是著名的MIT Oracle喇叭線, 中間就是有那麼一個大盒子的。)
就會知道他其實並不簡單。
* * *
按照一般次序, 先聽聽CD, 然後聽黑膠; 初時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反正各方面都算正常, 只是主人家把音量調得比我平時習慣的"正常音量"略低, 另外低頻方面比較輕盈, 由於是小型喇叭, 也不可太苛求吧。
聽了半個鐘, 慢慢在腦海中比較記憶中的各類型音色, 忽然回神, 才發覺喇叭彷彿消失了, 即使張大雙眼, 就是找不到喇叭發聲的痕跡, 音樂就在那裡自然產生似的, 充滿整個聆聽空間, 再留心一點, 才發現原來音場是相當大的, 但樂器的尺寸又相當細, 難道這就是mbl吸引人之處?!
儘管沒有所謂打心口的刺激性, 但那種斯文而細緻的音色自有其吸引人的地方, 那是我喜歡的一種音色, 即使細細聲, 亦能聽得到當中活躍的動態。
雖然只是聽了短短的個多小時, 但那種迷人的精緻音色, 那種喇叭隱形的效果, 都令我難以忘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