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elon Model XC算是第一款送來編輯部仔細試聽的Estonia小型書架喇叭。當喇叭要送還代理商之際,我不敢多看一眼,深怕轉個念頭就想買下來。唉,評論員難為,聽到好聲音當然感動,可是要把好聲音的喇叭送回去,可真捨不得。
宛如藝術品般的嶄新喇叭
Estelon公司雖然年輕,主事者可不是憑空設計Hi End喇叭,創辦人Alfred Vassikov在創立Estonia之前,已經從事喇叭設計工作二十五年之久,為人作嫁多年,終於實踐理想,自創品牌,製作心目中的頂尖喇叭。稱為Alfred & Partners的母公司位於愛沙尼亞(Estonia)首都塔林(Tallin),主要的業務是商業設計與智庫,而製作Estelon喇叭則是Alfred Vassikov的理想,他想製作宛如樂器一般,還具備藝術品特質的嶄新喇叭。Alfred在2006年開始進行材料分析,從箱體、單體到分音器,一件一件找到理想的材料,催生第一款Estelon喇叭,稱為Model XA。
Model XA誕生之初,Estelon旗下就這麼「唯一」一款喇叭,產品線看起來很單薄,不過既然是實現理想的產品,又怎麼能一口氣推出許多款式呢?雖然如此,Model XA獨特的雕塑造型,馬上吸引內行人的眼光,台灣也是最早引進的國家之一。第一款推出的旗艦Model XA採用中低音在上、高音在下的單體排列,低音單體位於喇叭底部,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在於獨特的單體排列方式,而是Model XA同樣是喇叭,設計上卻顯得那麼地有藝術氣質,那麼地與眾不同。緊跟在Model XA之後,Model XC問世,採書架型喇叭設計,單體採MTM對稱排列,好像是少了下半截的Model XA,為了配合獨特的造型,Estonia設計了專屬腳架,兩者是不可分的一體,否則Model XC要當一般書架喇叭用,還真不知道怎麼擺。
從2006年開始研發設計
我第一次聽Estelon喇叭,是從落地款的Model XA開始,記得是在高雄音響展上,代理商現場佈置得很漂亮,配上全套瑞士Orpheus器材,在寬闊的展場上發出飽滿而豐富的音樂能量,此後我還有幾次機會在音響店試聽Model XA,可是Model XC聽到的機會就相對比較少了。Model XC的外包裝很講究,送來雜誌社這對裝在兩只大大的航空專用行李箱裡面,箱子很重,拆箱倒是輕鬆得多,而且把喇叭保護得很好。
Model XC與Model XA算是兄弟,系出同源,整個Estonia喇叭的研發從2006年開始,主事者Alfred著手實驗新的箱體材料與新技術,並配合他想像中的「雕塑造型」,最後Alferd鎖定在一種新的複合材料,本質是壓碎的大理石粉,然後加上其他Alferd實驗的材料,用來製作Estelon喇叭的箱體。這種材料聚合之後具備很高的質量與剛性,而且內部阻尼特性很好。質量高與剛性高,代表箱體不容易受到喇叭震動所影響,而高內部阻尼特性,可以「卸除」喇叭震動的負面影響,事理論上用來製作喇叭箱體的好材料。在還沒設計箱體結構之前,Estelon從材料著手,可說已經成功了一半。
包含聲學理念的「E-Ion」箱體造型
為什麼Estelon的箱體造型長這個樣子?原廠的資料沒特別說明,我第一次看到老大哥Model XA的照片,直覺長得像花瓶,上窄下寬,設計者Alfred則稱之為「E-Ion」形狀。原廠資料顯示,「E-Ion」造型不僅是為了外觀漂亮所設計,同時包含了聲學設計的理念,而相同的喇叭設計造型也延續到Model XC。請注意Model XC喇叭MTM(中低音、高音、中低音)單體排列的方式,上下兩端是寬的,中間安置高音單體處是窄的,而且箱體左右向後延伸處,沒有直角,而是平滑的圓弧。中央高音單體位置比較窄,一方面是高音單體面積較小,更重要的是刻意縮小這裡的面積,避免繞射造成相位漂移或失真。兩個中低音單體上下夾住高音單體,箱體也順勢寬了一些,不僅配合單體尺寸,也適度增加箱體容積,創造充足的低頻響應。
「E-Ion」箱體的特殊造型,還有什麼聲學上的考量?因為箱體不是由平面的MDF板製作,所以箱體不管外表或內部,都沒有平行面,藉此打消箱內駐波。由於式手工打造,原廠資料說每一對Model XC(Model XA也一樣)的箱體都在廠內經過調校(individually tuned),我不禁想到小提琴的製作,全世界沒有兩把小提琴「一模一樣」,就是因為手工製造時打磨黏合都有差異,聲音也不一樣,這Estelon作喇叭,似乎也是一樣的道理。還有,因為「E-Ion」箱體外觀也沒有平行面,造型還有許多圓弧,所以空間裡面聲音的反射,不會和喇叭箱體再次共振,使得喇叭更容易與空間聲學條件融合在一起。這點我倒是以前沒想過,喇叭箱體本身也是造成聲音反射共振的來源之一,難怪許多造型特別的喇叭,聲音也別具特色,或許道理和這一點是相通的。
全部採用德國Accuton陶瓷單體
Model XC身價不低,用料也很捨得。單體用的全是德國Accuton的陶瓷單體,高音是30mm內凹式振膜陶瓷單體,中低音則是173mm陶瓷單體。我不知道Estelon使用的Accuton陶瓷單體是不是在自家工廠內還有加工過,或者是直接拿Accuton現成的單體來用,但原廠的資料上特別說明了短音圈、長磁隙的設計,高音單體配置了32mm的鈦金屬音圈,重量比傳統銅線更輕,所有單體都使用高磁力、低質量的強力與釹磁鐵。此外,Estelon在安裝單體上去之前,廠內會用測試訊號預先「熟化」單體,這樣喇叭送到您家裡時,直接接上去熱身一下,應該就有不錯的表現。不過原廠有些保守,說明書上建議用家必須熟化300~400小時,看來是求好心切。
2階分音設計
分音器的設計走極簡路線,採用2階分音,也就是12dB滾降,少一點被動元件,少一點功率的損耗,喇叭會比較好推,而且元件樣樣精選,譬如Mii Teflon混合電容與Kubala-sosna內部配線。Kubala-sosna這個牌子的線材在國內知名度相對沒那麼高,但國外價格很高。原廠怎麼挑選元件?老方法,沒辦法用儀器測量,只能一樣一樣A/B比對,慢慢試聽、慢慢磨、慢慢搭,找到最好的組合。Model XC的箱體也是這樣,鋼烤版需要慢慢拋光,暗色版也一樣,這些打磨功夫全都沒法靠機器,通通要用人工,難怪喇叭要價高。還有哪一件事情讓Model XC價格不能低?出廠之前全部要由Alfred親自聆聽驗收,這又是一項耗時費力的品管工程。
從箱體材料、單體選用、內部配線、箱體打磨等等,處處講究,Estelon確實不負其身價,剩下的只有從聲音驗收。Model XC在U-Audio二十多坪的試聽室裡面,看起來尺寸不大,但視覺上卻很和諧,我拿Klimo Merlin前級與VTL ST-80後級搭配,真空管的組合,低頻段柔美舒服,但速度感稍嫌緩慢。換上德國Accustic Arts ES CD與綜合擴大機,感覺就對了,原本略胖的形體,在Accustic Arts ES身上顯得收斂許多,勻稱許多,整體均衡感也不會偏向低頻段,而是高中低頻分布平均,所以在試聽Model XC的過程中,就以全套Accustic Arts ES搭配。
如同落地喇叭般的氣勢
身為高價書架喇叭,Model XC卻有著落地喇叭的氣勢,而且效率不錯,用Accustic Arts ES綜合擴大機就推得很好,這部綜合擴大機功率多少?8歐姆90瓦,4歐姆120瓦,看來Model XC不難搞。Model XC的聲音有著均衡勻稱的特質,聲音密度很高,對於音色的表現很準確,高頻段尾韻的延伸帶有高貴感,這種高貴的質感我推測是陶瓷高音單體的作用,而低頻段的表現則超乎我的預期。為什麼?一般陶瓷中低音單體可以表現出很好的線條感,很容易呈現聲音的張力,但有時候聽感比較不那麼輕鬆,Model XC則在低頻段有著柔韌的Q度,彈跳有力,音樂張力也不錯,但沒有那種略帶神經質的緊張感,這種「緊中帶鬆」的特質,可說是Estelon喇叭的魅力所在。
譬如在聽女高音演唱的時候,許多人喜歡高亢嘹亮的歌聲,但卻不喜歡緊張跋扈的尖銳感,Model XC可以在高亢與柔美之間,呈現出音樂均衡之美。例如弗萊明演唱的「我親愛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音樂從豎琴與弦樂開始,女高音緊跟著唱起「O mio Babbino caro」,Model XC把那小女兒跟爸爸撒嬌的氣氛呈現得很好,既然是撒嬌,那就不能緊繃,弗萊明歌聲有著漂亮的厚度,為了表現撒嬌,求爸爸讓自己嫁給心愛的男生,喉韻之間帶著些微的氣音,Model XC都細膩地表現出來,就是這般巨細靡遺地把唱片的細節呈現,讓我們聽到「我親愛的爸爸」裡面豐富的情感變化。
這「繞指柔」在Model XC上面表現的很美,不過沒有把Model XC「百煉鋼」那一面表現出來。別以為Model XC只是「書架喇叭」,它的尺寸與容積,其實不輸中型落地喇叭,低頻再生的能力也不能以一般書架喇叭等閒視之。原廠標示頻率響應為45Hz~28kHz,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百萬等級的喇叭,低頻只到45Hz,會不會有些保守?其實這45Hz可是貨真價實,可以威猛發狠的。U-Audio的試聽室有20多坪,這麼大的空間看似對Model XC有些大,但猛力催起來Model XC可是「什麼都不怕」。
優秀的動態範圍
我想舉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作為例子,聽由小克萊巴指揮維也納愛樂的DG版。這是許多發燒友津津樂道的版本,我相信大家都熟悉「命運」的開始,「噹、噹、噹、噹」連續重擊,彷彿命運無情的敲打,不過我要推薦大家去聽第四樂章,但是大家可不要把CD切換到第四樂章直接聽,因為貝多芬不希望您這樣聽。為什麼?譜子上面寫著,第三樂章到第四樂章是「不間斷」銜接,所以我們應該從第三樂章結尾前兩分鐘聽過去,一路進到第四樂章。這樣聽比較好嗎?第三樂章的結尾是一段黑暗的路途,樂團音量很小,音樂走入小調,慢慢地鼓動翻攪,音樂逐漸走入大調,彷彿通過隧道一般,一路黑暗逐漸看到光明,然後再第四樂章的開頭轟然巨響,光芒萬丈。
不是講Model XC嗎?怎麼講起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來了?我們不是說音響要有優秀的動態範圍,這才夠水準?動態範圍是音量最低到最高的對比,這段由黑暗到光明的對比,恰恰好是試金石。在第三樂章結尾時,交響樂團演奏的音量很小,逐漸由小調進入大調時,音量的變化也不大,等到第四樂章一衝出來,火力全開,如果交響樂團猛力衝出時,喇叭撐不住,馬上會想把音量調小。我用Model XC這款「書架喇叭」會擔心樂團衝過頭嗎?不會,Model XC的整體能量感一點也不輸給尺寸差不多的落地喇叭。
層次、條理分明的低頻
「命運」的第四樂章這麼簡單過關嗎?不,從黑暗到光明的隧道出來之後,銅管火力全開,緩步墊高、落下,一波又一波向上拔高,直上雲霄,那是歡星鼓舞的音樂,是一絲烏雲也沒有的萬里晴空,光芒萬丈,Model XC把銅管的嘹亮與交響樂團厚實的聲響融合在一起,呈現出光彩奪目的絢麗色彩,低頻段不偏厚重,而是線條清晰分明,這般聽「命運」第四樂章,讓波濤洶湧的震撼力,更顯得條理分明。貝多芬寫這首交響曲的時候,並不是莽撞地讓交響樂團衝出來,而是由低而高,一波一波謹慎地把光明的一面推向最高潮,在Model XC上面,圓融、和諧、線條三者兼備,讓「命運」的最終樂章感性的迎向光明,更多了理性的呈現。我知道我在聽音響,那是我的工作,但我更思索著貝多芬寫音符的念頭:那是個人主義與群體主義的衝撞與融合。「命運」第四樂章繼續走著,第三樂章的音符混了進來,貝多芬再一次掀起由黑暗到光明的高潮,Model XC很猛,厲害的不是如浪潮般襲來的低頻,而是層次、條理分明的低頻。
以低頻量感來說,更大尺寸的喇叭可能比Model XC要多,那是喇叭設計的物理特性,但Model XC厲害的是擁有超出喇叭尺寸預期的低頻,而且是控制得非常好的低頻。我想舉華格納歌劇「唐懷瑟」序曲為例,大多數人聽的是交響樂版,可是我手上另外有鋼琴獨奏版。以氣勢來說,鋼琴獨奏版絕對比不上交響樂版,就算鋼琴是樂器之王,一部鋼琴也不可能和交響樂團那麼多樂器的動態對比相抗衡。咦?那我何必拿鋼琴來比較?第一、交響樂版改成鋼琴版,代表鋼琴版一定很難。第二、要用鋼琴交代媲美交響樂團那麼多的聲部,代表鋼琴要非常「浪費音符」,演奏時十支手指頭幾乎要不夠用。
迷人至極的好喇叭!
好,難是錄音的演奏家難,關音響何事?簡單的部份不說,當鋼琴要表現宛如交響樂團的音樂高潮時,聲部的交織靠的是左右手快速的敲鍵,用複雜的和聲推出氣勢,這對音響就很難了,尤其是低頻段的清晰度,如果喇叭沒有夠乾淨、夠快速的低頻,那麼鋼琴就容易糊成一團,缺乏線條,變得轟隆隆的,而且鋼琴延音踏板的運用,可以增加鋼琴聲響的量感,但也會影響音符的清晰度,要聽鋼琴演奏者多厲害,靠的也是準確的音響重播。我拿Model XC聽史岱費爾德(MArtin Stadtfeld)演奏的「Tannhauser Overture」(李斯特改編版),開頭是弱音,慢慢地向上推,帶出「唐懷瑟」的主題,然後醞釀高潮,史岱費爾德技巧驚人,觸鍵與踏板控制非常厲害,但這Model XC更厲害,把這些錄音的細節一點一滴表現出來。我怎麼會覺得Model XC厲害,聽史岱費爾德的錄音在先,然後他來台灣演奏時我又複習了一次,聽現場的時候多了一番視覺享受,可是腦海裡卻不斷想著Model XC的表現,鋼琴表現明快又不亂,力度強悍實有重量,輕盈之時能飄逸。唉,這真是一對迷人至極的好喇叭!
數十年功力造就的工藝製品
身價破百,Model XC在許多人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精緻喇叭,可是Model XC真正的價值,並不在多好的用料,而是Alfred累計數十年的設計功力,凝聚出宛如藝術品一般的工藝製品。Model XC不簡單,身形不算大,表現音樂卻是精緻中帶有龐大,您可以大聲播放音樂,讓Model XC呈現巨大之美,但是在百煉鋼之外,Model XC一樣有繞指柔,它不濫情,卻能呈現唱片音樂中真摯而深刻的情感,光是這一點,百萬身價便已值回票價。
器材規格
型式:兩音路三單體低音反射式喇叭
使用單體:七吋低音單體×2,兩吋高音單體×1
頻率響應:45-28kHz
阻抗:4歐姆
內部配線:Kubala-Sosna
最低建議擴大機功率:20瓦
尺寸:1260×332×394 mm(H×W×D)(包含腳架)
重量:42 kg(含腳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