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航空難啟發 航空業技術需大改革
馬航MH370客機空難逾1個月,這架突然消失的飛機給世界航空業留下了沉痛的教訓,
被譽為“最安全交通工具”的民航飛機,還有許多技術漏洞亟須改進。
“后馬航時代”的世界航空業,將會迎來技術與管理變革的挑戰。
空難之後的航空技術變革
1)1954年彗星號空難后,該型飛機舷窗改為圓角
1954年1月10日,“彗星”1號客機從羅馬起飛飛往倫敦,起飛后半小時,機身突然在空中解體,從9000米的高空墜入地中海,
機上乘客全部喪生。而時隔不久,另一架彗星號飛機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故。在1953年5月至1954年4月不到一年的時間裡,
投入航線的9架“彗星”號飛機,竟有3架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在空中解體。
經查,由于以前的飛機舷窗是方的,窗角有裂縫導致飛行過程中裂紋擴散,飛機在空中疲勞解體。
空難之后,該飛機舷窗設計全部改為圓角形。
2)1985年達美航空空難后,風切變探測器成標準裝配
1985年8月2日,一架洛克希德L-1011型客機執飛達美航空191號航班,在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降落時失事,
造成136人死亡,29人幸運生還。經查,降落前飛機在800英尺的高空遇到了風切變,造成飛機快速下降,
該飛機在距離跑道一英里處撞到地面並在高速路上反彈。
此次空難促使NASA和FAA進行了長達七年的研究,直接讓機載雷達和風切變探測器成為了標準裝配,
此后只發生過一起與風切變相關的事故。
3)1998年瑞士航空空難后,麥道飛機替換PET材料
1998年9月2日瑞士航空111號班機從紐約飛往日內瓦。飛機起飛后約1個小時,這架MD-11飛機的駕駛艙內出現了煙霧,
隨后火勢逐漸變大,飛機墜毀在大西洋上,機上229名人員全部遇難。
經查,飛機起火原因是機上的娛樂設施電線短路引起的電火花點燃了PET隔熱層,火勢沿著PET隔熱層點燃了其他東西。
空難后,FAA要求用阻燃材料替換全部700架麥道飛機上的PET隔熱層。
4)2001年911劫機事件后,駕駛艙門改為防暴艙門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民航客機撞擊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國防部),
包括美國紐約地標性建築雙子塔在內的6座建築被完全摧毀,共造成3201人死亡。
事件發生后,美國主要航空公司都對飛機駕駛艙門進行了加固,艙門設計為可反鎖型,並升級為防暴艙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