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4-3-24 11:25:21
|
顯示全部樓層
這些年我接觸B&W的機會,大多在經銷商的地盤,B&W的經銷商有一項共同的特點,就是擇善固執,他們賣了很多年的B&W,店裡面或許有其它品牌喇叭進駐,但B&W長期是主力戰將,高雄鳴曲更是專一,店裡的喇叭品牌就這麼一樣,專心一致把B&W調出好聲。鳴曲張先生問我這次想聽哪一款B&W喇叭?我說好久沒聽805了,應當進步許多,於是張先生便著手搭配,約好時間在鳴曲試聽。
一直都是Hi End等級的書架喇叭
B&W 800系列是除了鸚鵡螺之外,走量產型的頂尖旗艦系列,血緣關係與鸚鵡螺最近,在800系列當中,和我緣份最深的要算是805了。怎麼說?念書的時代是窮學生,寒暑假打工賺點零用錢,手頭有些餘錢只想買音響,805算是價格最接近期望的Hi End書架喇叭了。可惜我存錢買音響的速度,總是追不上我買CD的闊綽,存了幾個寒暑假,打工是賺到了一些小錢,可都奉獻給唱片行了,那805就這麼一直沒辦法娶回家,倒是我們家主編林治宇當年打工比我有成就,買下M805回家玩,我有許多B&W的回憶都是在他的宿舍裡渡過的,不過畢竟沒和805朝夕相處過,現在我還是要到音響店重溫舊夢。有時候想想,我要是年輕個十歲,可能就不會把那麼多錢捐給CD店,大概都靠網路下載了,這樣肯定能把打工錢存下來買音響。不過時光不能倒轉,看著CD架上諸多戰利品,倒也覺得頗有成就。
800系列出名之處,還與英國Abbey Road錄音室有關,這間錄音室因為披頭四御用錄音而廣為周知,而Abbey Road錄音室很早就使用B&W喇叭,而且是800系列。這間錄音室我幾年前曾經造訪,很多人以為這是「一間」錄音室,實際上是BBC的「錄音室群」,舉凡廣播、戲劇、音樂等等,大大小小的錄音室齊聚一堂,使用的鑑聽喇叭也很多,譬如LS 3/5a也是因為BBC而出名,英國PMC也是這裡的常客,當然,B&W也因為Abbey Road樹立起鑑聽喇叭的穩固地位。
水滴狀音箱的代表
以錄音室的應用來說,主要的鑑聽喇叭用的是801或802這類大尺寸全頻段喇叭,而805則多半應用在近場聆聽,擺在混音台前直接鑑聽使用。不過經歷多年演進,805 Diamond已經變得越來越漂亮,外觀越來越成熟。我還記得當年把臉貼在音響店的玻璃窗前仔細看的Matrix 805,箱體方方正正,外觀是穩重的木紋,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頂端凸出來的獨立高音單體,而這款Matrix 805早在1986年就已經推出。90年代805進化為Nautilus 805,高音單體一樣置頂,可是多了高音導管,代表鸚鵡螺技術的下放,當年N 805就以已經採用水滴造型的箱體,也成為B&W當家小型鑑聽喇叭的楚翹。
B&W新一代Diamond鑽石高音單體採用全新設計的「四磁鐵引擎」,提高了大約2dB的效率,能量需求降低了大約40%,因為耗能更低,音圈與磁力引擎的工作溫度也能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
2004年B&W推出了「D」系列改款,把原本800系列進化為800D,重點在於換裝鑽石高音,可是老大哥們從801到804,全都裝上了鑽石高音,但805為了維持具有競爭力售價,與鑽石高音無緣,一直是N 805。一直要等到2010年「Diamond」系列全新改版,805這才第一次裝上了新的鑽石高音單體,也正式改名為805 Diamond,算是跳過了805D,直接升級為805 Diamond,從鋁質振膜升級到鑽石振膜,也算漲價有理。
鑽石高音不易變形或盆分裂
鑽石高音可說是近十年來喇叭產業最火紅的振膜材料,或許因為鑽石之名,一般人聽起來認為走高價有理,這在商業行銷的考量上多一些宣傳意味,但振膜材料畢竟是要用來重播音樂,而不是裝飾,鑽石振膜的應用初衷實際上還是來自科技。從物理特性來說,鑽石是目前已知最硬的材料,也因為鑽石最硬,當單體振膜快速進行活塞運動時,不容易因此變形或盆分裂。
在實際重播音樂時,如果高音單體振膜盆因為劇烈活塞運動造成分裂或變形,會產生所謂「鈴振」現象,所以高音聽起來會刺耳吵噪。以一般鋁質高音振膜來說,鈴振大約在20kHz~40kHz之間不等,這一段頻率雖然已經超過人耳可聽的範圍,但我們還是可以感覺到刺激或不舒服。鑽石高音不是沒有鈴振現象,但其鈴振大約要到70Hz之後才會出現,更進一步遠離人耳可聽範圍,所以可以產生相對平順自然的高頻。從技術面考量,鑽石高音性能優於金屬高音,加上鑽石還帶有行銷宣傳(昂貴)的效果,自然諸多音響廠商樂意採用。
可是鑽石雖然剛性很高,質量卻也很高,或者說,與另一種昂貴的鈹高音振膜比較,鑽石振膜要重得多,所以音響設計者面臨另一個難題:如何駕馭相對比較重的振膜?解決方法不出兩種,第一、降低鑽石振膜本身的質量,第二、提高磁鐵引擎的力道。這個道理和超級跑車的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要讓車跑得快,大馬力引擎不可少,但大引擎本身很重,所以想辦法降低車身重量,採用輕量化結構。
B&W怎麼設計自家的鑽石高音,以發揮鑽石的優點,同時彌補材料本身的缺點?第一,他們使用蒸鍍法製作鑽石高音,所以是純粹的鑽石振膜,並沒有和其他金屬振膜做「複合」。第二、他們在Diamond系列使用新的「四磁鐵引擎」(Quad magnet Tweeter Motor)。這些專有名詞看起來好像言簡意賅,可是這可說是B&W自家鑽石高音與新系列單體與眾不同之處,要多花點篇幅來說明。
鳴曲搭配全套英國Exposure,顯得低調奢華,價位搭配也很合理。
獨特的「四引擎磁鐵」
設計者知道鑽石振膜本身質量偏高(相對於鋁質振膜),所以每一家廠商都盡力減少鑽石振膜本身的質量,但即使使用蒸鍍法制做,質量降低還是有其限制,這時候要提升高音單體的反應速度,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降低音圈的質量。糟糕,兩難的問題出來了,音圈可以縮短一些,以減輕質量,但這樣一來音圈本身工作時溫度相對比較容易拉高,而音圈溫度越高,阻抗越大,單體的工作效率就變差了。此外,高音單體多半使用質量小但磁力超強的釹鐵硼磁鐵,遇到音圈溫度升高,磁鐵引擎也會跟著升溫,而釹磁鐵最怕熱,溫度越高,磁力也跟著下降,您說,這些問題相互干擾,加起來是不是很棘手?
Kevlar振膜中低音單體,這也是B&W的招牌菜之一。
B&W怎麼克服這些問題?好,降低鑽石振膜質量加上降低音圈質量先做,先做好振膜「輕量化」的基本功,然後來處理散熱問題。請注意805 Diamond頂端凸出的Nautilue導管,這裡使用了金屬材質,利用金屬導管的大面積來幫助音圈散熱。第二個方法則是讓磁力集中在音圈磁隙,降低能量的損耗,音圈的工作溫度就能降低。這講起來很簡單,但怎麼做?磁力又看不見?B&W花了許多功夫研究,設計出新穎的「四引擎磁鐵」。
傳統單體使用單一磁鐵,805 Diamond的新鑽石高音使用了4顆磁鐵,但這4顆磁鐵並不是都用在磁鐵引擎,而是靠磁力線的擠壓,讓主要的磁鐵引擎磁束更集中在狹小的磁隙中間。B&W原廠資料顯示,新的磁力引擎提高了大約2dB的效率,能量需求降低了大約40%,因為耗能更低,音圈與磁力引擎的工作溫度也能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
低音反射孔維持既有設計,表面有高爾夫球狀凹洞,用來擾流,降低氣流噪訊。
B&W達人親自調校
新的「四磁鐵引擎」介紹完畢,其他805 Diamond的特點就和傳統上800系列相差不多了。譬如獨立的高音導管,早在十幾年前就以經應用在800系列上面。高音導管裡面的各個零件也重視「去耦合」(decoupling)的設計,避免元件之間的震動產生額外噪訊,影響音樂重播的純淨度。低音反射孔依然是B&W招牌的「高爾夫球表面」導管,透過環狀排列的凹槽去除氣流噪訊。水滴造型的箱體內部採用Matrix矩陣強化結構,分音器則採用最簡單一階分音。諸多既有的設計特點,相信原本喜歡B&W的朋友早已如數家珍。
低音反射孔依然是B&W招牌的「高爾夫球表面」導管,透過環狀排列的凹槽去除氣流噪訊。水滴造型的箱體內部採用Matrix矩陣強化結構,分音器則採用最簡單一階分音。諸多既有的設計特點,相信原本喜歡B&W的朋友早已如數家珍。
來鳴曲試聽B&W幾次了,主人張先生真是B&W達人,搭配器材門當戶對,加上巧手細調,讓我每次都能輕鬆試聽。怎麼說輕鬆?我只需要負責聽,一邊聽一邊提問題就好,調整搭配都不需要我擔心。這次鳴曲搬出什麼器材搭配805 Diamond?答案是全套英國Exposure,搬出3010 S2全系列,包括3010 S2 CD唱盤、3010 S2前級與3010 S2單聲道後級。3010系列是Exposure旗下經典的常青樹,S2則是最新的改版,外觀幾乎沒變,只是型號改為S2,這家1974年創立的英國音響廠商,標榜自己用「真實世界的價格」製造「真實好聲的音響」,S2改款雖然價格略漲,但還是相對平價,搭配805 Diamond仍是門當戶對。
因為3010 S2系列對我來說也是陌生,我問鳴曲張先生,用805 Diamond搭配3010 S2有特別的用意嗎?張先生說我難得來聽,本來想用更高階的前後級來搭配,可是指定試聽805 Diamond,又不好搭配貴上好幾倍的前後級,想來想去3010 S2最適合,不過張先生使用了單聲道後級,顯然後級的驅動力還是推好805 Diamond的關鍵。查了一下規格,3010 S2的後級有兩款,分別是立體聲版本與單聲道版本,有趣的是立體聲版本輸出功率為每聲道110瓦,可是單聲道版卻只有100瓦,那用立體聲版不就夠了,輸出功率還比單聲道大一些?仔細看規格,兩者體積、重量雖然相同,但單聲道版本的輸入阻抗比立體聲高得多,代表前級比較容易驅動後級,此外單聲道版本的頻寬、背景噪訊、聲道分離度與總體諧波失真,表現都比立體聲版好,可見音響的規格不能只看單一數據,要綜合起來看。
新款分音器,看得出「越簡單越好」的設計邏輯。
通透寬闊的音場
805 Diamond搭配全套Exposure 3010 S2,整體表現均衡自然,清新中帶著適當的濃郁感。我想舉莫札特的「豎笛協奏曲」為例,聽的版本是EMI當年為了紀念莫札特250週年推出的合輯「Mozart Discovery」,豎笛是當紅的莎賓梅耶(Sabine Meyer),合輯收錄的是第二樂章慢板,這也是電影「遠離非洲」開場的配樂,豎笛引領著慢板的開始,樂團風輕雲淡地伴奏,音樂旋律由低而高,再輕輕落下,彷彿溫暖的擁抱,接著樂團Tutti登場,唱著同樣的旋律,弦樂群的份量更重,這段音樂表面聽來溫暖,但內中藏著憂鬱悲苦,這是莫札特告別人世的音樂,寫完豎笛協奏曲之後二十天,他就離開人世了。
在鳴曲聽這個第二樂章,805 Diamond呈現出通透寬闊的音場,這也是鳴曲調整音響的擅長之處,先不講音色如何,準確而寬廣的音場一定要調整出來。鳴曲的空間採寬邊擺放,本來就有利於音場寬度的塑造,但寬邊擺放還要同時講究定位與聲音密度,擺位就要很講究了,聽這曲豎笛協奏曲,Solo的豎笛位居中央靠右,弦樂群則一片片寬闊,與豎笛相互應和。805 Diamond把豎笛那略帶鼻音的質地表現得很好,那不是說805 Diamond的音質帶著鼻音,而是把豎笛本來的音色表現得很傳真,弦樂群的層次伴隨著豎笛,相互呼應。
Bi-wire喇叭端子,這次喇叭端子也著升級了,質感很好。
調音秘技見真章
豎笛協奏曲的慢板樂章不長,我在莫札特的歎息中安靜地聽完,音樂結束之後,我才想起是來鳴曲工作的,不是享受音樂的。用805 Diamond搭配全套Exposure 3010S2,呈現出自然而生動的音樂場景,鳴曲仔細的擺位與調整,更是發揮805 Diamond實力的關鍵。咦?不就把喇叭左右擺好,前後位置調整一下,Toe-in動一動,有什麼了不起?唉,厲害就在這些地方,空間基本上條件固定之後,大概沒有太多可以變動的地方,但不同的喇叭要在不同空間,調整出效果相近的音場與定位,靠的都是這些「看似簡單」的基本功夫。
看似簡單,可是內中學問可大著的!因為是店面,鳴曲自然要同時擺放許多喇叭在一個空間,這對喇叭的聲響自然有影響,尤其對音場表現更不利。805 Diamond的位置「相對」好一些,張先生讓805 Diamond往前擺了些,為喇叭爭取了多一點呼吸的空間。可是聽完一曲「豎笛協奏曲」,實在覺得805 Diamond比我預期要好太多,這不光是喇叭本身實力夠好,當中必然有張先生的獨門功夫。音樂一邊聽下去,一邊仔細端詳。
是線材嗎?我想張先生搭配的應該是荷蘭VDH,因為代理商是同一家,很多經銷商都這麼搭配,應當只是好聲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鳴曲特別仔細擺放805 Diamond,所以喇叭能夠表現出通透的音場,音色還帶著漂亮的純度?音樂在耳朵邊流過,我卻眼睛四處搜尋特別之處。嘿!找到了!雖然以前我看過有人這麼做,但這卻很少看到,原來張先生特別把805 Diamond底下墊了日本Taoc腳墊,把喇叭底部墊高。
這個厲害,一般人聽書架喇叭,直接放在喇叭架上面就是了,鳴曲懂得喇叭「全方位發聲」的原理,用Taoc金屬腳墊把喇叭架高,為底部留下聲波「呼吸」的空間,音場表現更通透開闊。
這雖是小地方,但可看出鳴曲對調整音響系統的用心。書架喇叭免不了要用腳架,就算不用腳架,也要放在矮櫃或平坦的桌面上,代表書架喇叭的底部要貼在一個平面上,一定會影響喇叭發聲。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拿一個杯子,靠在嘴巴前面講話,手掌整個貼住杯子和手指托住杯底,講話的聲音一定不一樣,用手掌握住杯子會讓聲音聽起來厚重渾濁,表示手掌握住杯子的面積影響了聲音的純淨度。同理可證,如果書架喇叭簡單地擺在桌面上, 一定會影響低頻的純淨度。鳴曲用Taoc腳墊把805 Diamond略為架高,用意就在這裡,要讓喇叭和其他平面「去耦合」(decouple),給喇叭多一點「呼吸空間」。以前來鳴曲都是聽落地款的B&W,這次聽805 Diamond,可又學到一招了,關鍵在於把書架喇叭「略為墊高」。不管您是805的老用戶,或者使用其他書架喇叭,這招「去耦合」的招數都可如法炮製,至於是不是用Taoc,那可就豐儉隨人了。
樂器的質地清晰
音樂繼續聽下去,我選了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三重奏」,曲子的副標題是「紀念一位偉大藝術家」,這是由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組合而成的三重奏,在805 Diamond上面聽來各個樂器的質地清晰,樂器結像力與分離度也很好,可是我從開始聽到現在,心裡一直有個疑問:805 Diamond該不該搭配超低音?我和B&W沒有朝夕相處,還是要問鳴曲張先生。
張先生的回答是看空間,在鳴曲因為是開放空間,加超低音會更好,但鳴曲的空間雖然不小,也不是非常大,如果擴大機夠好,不加超低音也不錯。這個回答很像是「加不加都好」,還是聽聽看,又要麻煩張先生了。鳴曲搭配的超低音也是B&W,用上Sub700,分頻點調整在90Hz。超低音接上去之後,再聽一次「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三重奏」,加了超低音,低頻自然有感,但聽鋼琴三重奏重點不在量感很多的低頻,而是重視質感的低頻,張先生的調整依然均衡,用超低音補足805 Diamond下盤的豐厚度,整個音樂聽來更顯穩重,而通透流暢依然不變,音樂的密度隨著超低音的加入而提升,樂器的凝聚力更好了。
這麼說應當為805 Diamond加上超低音了?我不得不同意張先生的說法,加或不加都不錯。如果您的空間很大,超低音當然免不了,但如果在十坪以內,加或不加各有好處。不加超低音,805 Diamond顯得通透純淨,有如不施脂粉的素顏美人,加上超低音之後,805 Diamond更顯豐潤,更顯力道,環肥燕瘦,各顯美感。如果您平常雅好室內樂,單純用805 Diamond就已經夠好了,但如果您喜歡交響樂或動態大的音樂,那麼加上超低音會更有味道。
加超低音更有趣味
鳴曲空間其實對805 Diamond來說稍大一些,加上超低音之後,單獨只聽805 Diamond顯得有些不夠味,比對一下,就一路接著超低音聽下來了。有了超低音,聽杜拉第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演奏的「胡桃鉗」,聽兇猛的「俄羅斯舞曲」(Trepak),狠勁十足,Living Stereo的SACD重發確實厲害,音樂動態追上新格式,類比錄音的濃郁感依然不減,805 Diamond準確地把母帶的背景噪訊重現,讓我們聽見錄音的時代感,同時可以把呼嘯一般的弦樂群如狂風暴雨一般表現出來,呈現錄音的現代感,這些豐富的細節,增添了許多聆賞音樂的趣味。
從805進化到805 Diamond,雖然我沒機會把前後兩代喇叭擺在一起比對,但可以感受到805 Diamond更為通透、更為純粹的走向,表現音樂也更為自然。不過從早年我對B&W的印象,他們家的喇叭並不是「買回去就會好聽」,而是需要用心對待的器材,從搭配到擺位,處處都要注意,還好B&W的經銷商大多經營品牌多年,很懂得喇叭的特性,新的805 Diamond性能優異,想迎娶回家,別忘了找高明的店家幫忙,靠著他們的專業,更能展現B&W的迷人風采。
器材規格
形式:2單體2音路低音反射式書架喇叭
頻率響應:49Hz - 28kHz ±3dB
效率:88 dB
平均阻抗:8歐姆
分頻點:4 kHz
建議擴大機功率:50W - 120W
尺寸:418×238×351 mm(高×寬×深)
重量:12 kg
建議售價:235,000元(台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