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說我話: D類 -- 未玩過,未聽過,睇下機內元件,賣三皮幾
過去的五年,世界各國的經貿實力此消彼長,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2大最大經濟體糸,「世界警察」兼列強一哥美國為了復甦疲憊的經濟不斷透過貨幣量化寬鬆 (Quantitative Easing) 手段,開動印鈔機大印銀紙,以圖力保一哥位置,Uncle Sam在東亞的盟友日本及韓國的經濟實力亦處於此消彼長的狀態中,日本經歷迷失的25年,日資企業的競爭力普遍下降,SONY長期處於虧蝕,被韓國的三星電子以智慧型手機及平面液晶板LCD電視迎頭超越,Denon & Marantz將旗下的Mcintosh出售以圖減債,看來日資電子企業要重振雄風,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年CAS方興未艾,南韓作為IT資訊大國,不少中小型韓資電子企業亦加入市場分一杯羹,其中Aurrender及April Music更是俵俵者,前者S10驚為天人,絕對是5萬以下最抵買兼高質素的硬碟播放機,後者April Music就是今次產品Stello Ai700的生產商,而且以D類功放作為技術主軸,而Stello Ai700合併機更是April Music向海外拓展及打響名堂的一級產品,今次試聽亦是繼法國Devialet合併機後,另一次令筆者徹底對D類功放模式重新估計的轉捩點。
韓式風格的表述 科技與音色並重
Stello Ai700合併功放由April Music以人工裝嵌及批量製造,其主事人Simon Lee繼Ai500合併功放後又一傑作,Ai500採用傳統的環牛及Class AB推挽放大電路,而Ai700則走高效能的D類放大,使用丹麥Bang & Olufsen(B&O)發明的嶄新250ASX2 ICEpower放大模組,以橋接方式工作,Simon Lee亦証實Ai700的輪入阻尼放大級 (Input Buffer Stage)比Ai500及舊款D類功放型號S1更先進,Ai700上的250ASX2 ICEPower放大模組,整塊銲接在B&O的1000ASP線路板上,據Simon Lee透露,Ai700的失真率至少減半,動態範圉增加了4dB,整體換電效能大增7%,動態範圍直上121dB,總諧波失真率去到0.008%,8歐出力500瓦,發熱量大減。 另外電源方面使用了兩個小型環牛及微型電容所組成的交換式電源模組 (Switching Power Module) ,左右線路獨立放大,是真正左右正負放大的平衡線路,機箱後方有兩排以分立式FET砌成的線路板,筆者認為應是前級放大控制線路,面板上的音量控制以晶片控制。
B&O的第3代 250ASX2 ICEpower Class D放大模組,是一個充份解決各種現代音響器材需要的通用性主動零件,適用於立体聲後級功放及合併功放,主動伺服及超低音喇叭,多聲道家庭影院喇叭,專業監聽功放及喇叭,以及演唱會用途的樂器及擴音功放,放大模組內使用混合控制修正模組 (Hybrid Controlled Oscillator Module) /多重可變偏壓控制 (Multi-Variable Enhanced Cascade Contrl) SC線路,此項D類放大專利線路附帶功率修正模組,比起傳統AB類功放提供更快、失真更低 (1瓦輸出的總諧波失真為 0.003%) 兼效益更高的高功率輸出,令電力換能率提升至90% (一般來說,傳統AB類功放最多只有50%,純A類更低至20-30%),輸出電流量更強大,低內阻輸出特性令Stello Ai700的阻尼系數(Damping Factor) 高達500,令嬌小玲瓏,卻五臟俱全的合併功放可以更有效全面控制喇叭單元的活塞動作,減低中低頻的轟鳴感,令低頻的量感不致過盛。
B&O 250ASX2 ICEpower Class D Amplification module
http://www.icepower.bang-olufsen ... speaker/ASX2_SERIES
Stello Ai700合併功放的銀白色鋁質實芯面板,夾口打磨圓滑,手感一流,面板沒有多餘的按鈕及旋扭,只有開關、啞音、音源選擇及音量控制,實而不華的低調已贏得筆者初步的好感,背板提供3對非平衡RCA輸入端子,1對XLR輸入端子,分別各有1對RCA及XLR的Bypass輸入端子,還有1對可接駁香蕉插及义插的喇叭座,機身淨重10.5kg,值得一提的是非平衡的輸入阻抗是100K ohms,平衡XLR輸入負載是1M Ohms (各位資深的看官們,還記得著名準確兼好聲的Cello 1MOhm及 Cello Suite前級放大器嗎?) ,想必Stello Ai700設計師採用的輸入負載是有道理的。Ai700合併機還附上一個鋁合金的遙控器,製作認真有料,同價中己拋離不少日系及英系合併機。
要知道April Music總部的試音室亦採用了由前Cello教主Mark Levinson 設計的Daniel Hertz M6前級及 M5 Telikos後級,Passlab350.5後級,Wilson Audio Sasha喇叭作試音的參考工具,看來April Music的老闆 Simon Lee瞄準Hi-End市場的企圖心己明顯不過,本刋的參考喇叭剛好是Wilson Audio Sasha,用來測試Ai700適合不過,唔靚聲就真是無得抵賴。
試音器材
Acoustic Arts Drive I CD轉盤
Acoustic Arts Streamer ES解碼器
Stello Ai700合併D類功放
Wilson Audio Sasha W/P喇叭
Stealth Dream 電源線 (CD轉盤)
Burmester Power電源線 (解碼器)
Analysis Plus 75歐同軸線 (轉盤→解碼器)
Atlas Cable Ascent XLR訊號 (解碼器→合併功放)
Nordost Heimdall 2 電源線 (Stello Ai700)
Audio Note Isis LX168喇叭線
沒有衰聲的D類功放
筆者從來對功放是膽是石,單端 vs 推挽/平衡,絕無任何偏頗,我認為完全視乎設計師的心思,就如廚師挑選最好的食材,做出最理想的美味佳餚,如何配搭不同電子零件的特性,應用於適當的線路,組合成設計師個人喜好的靚聲,零件僅是工具而己,端乎設計師有無真材實料,正所謂「聲跟人」,道理如出一轍。
過往筆者曾聽過幾部民用及專業D類功放,暫以 Jeff Rowland 925單聲道後級功放及Crown Reference One專業功放令我印象深刻,前者綿滑幼細,後者直率無添加,兩者都沒有一丁點「冷、硬、薄、乾、寡」的D類放大的衰聲特性。 那身材纖薄的Stello Ai700聲音如何呢?
Stello Ai700今次驅動Wilson Audio Sasha W/P,絕對令筆者有意外的驚喜,簡直是不能相信一部如此輕巧的D類合併功放,可以出到如斯良好平衡度的靚聲,讀者可能覺得Ai700有先天配搭Sasha的優勢,但Sasha本身並非是一對可以推得靚聲的喇叭,過往配搭Sasha能出靚聲的功放不下於幾個品牌,包括但不限於Audia Flight、Chord、Hegel、Goldmund。Stello Ai700是少數可以完全匹配Sasha而無惡聲兼無出衰聲的合併機,與上述品牌的功放屬於一級優質良駒。
Stello Ai700的低頻乾淨快速,中低頻量感適中,脂肪量偏低,十足瘦肉多肥膏絕少的靚金華火腿,高音光輝明亮,濕碎聲特別多,播放La Bamba內的第10首,叮叮喳喳均有近乎真實的金屬味,精神奕奕,瞬變反應快速,沒有一絲拖泥帶水,強弱音的動態對比分明,ppp就是ppp,fff就是fff,毫不含糊 ; 定位精準,結像略大 (可能是錄音本身的特性) ,以大音量播放大爆棚的樂段亦不會散亂,更不會呱呱叫囂,泛音及諧波是筆者聽過的D類功放中比較豐富的,背景雜訊低,令弱音細節更易浮現。
鋼琴一向是考驗器材全頻分析力及音色平衡度的試音素材,由法國鋼琴家Roger Muraro彈奏 Liszt / Berlioz的Symphonic Fantasique鋼琴改編曲,全首作品充滿不少對比強烈的片段,以鋼琴的琴鍵奏出交響曲內的各個主副聲部,己非易事,而Roger Muraro精湛的技巧已令人驚嘆,加上Decca一貫豐厚雄渾的靚錄音,值得收藏。Stello Ai700合併功放的低電平弱音分析力(Low-level Nuance Resolution) ,筆者嘗試以較細音量播放,那些延長弱音及琶音依在,觸鍵及踏辦清晰可聞,甚至是Muraro的微弱呼吸聲亦可聞。改回以較大音量播放,Ai700的中高頻通透明淨,強音不拆不叫,中頻厚暖紮實,中低頻凝聚而不散,木頭味尚算良好,琴腔的共鳴聲強烈,音質不慍不火,音質細膩有機,有高度的悠適音樂性,動態及瞬變良好,令筆者聽得欲罷不能!!!
大型管弦樂見真章
近來筆者喜以 Andre Previn 指揮Holst : The Planets的XRCD24試音,首段 Mars : The Bringer of War,LSO的絃樂組以弓敲打琴馬,輕重的漸次變化非常清晰,Ai700都能將主副各聲部清晰重播出來,銅管部與敲擊部均各就其位,絕無炒埋一碟的混沌感 ,聲音開揚而平均擴散 ; 第四首 Jupiter, The Bringer of Jollity內的木管部凝聚而厚暖,Ai700的高中低三頻尚算均稱,聲音重量感正常,沒有過輕或過重,低頻的伸延良好,勉強可以聽到一浸輕掃而來的超低頻,內有一般Elgarian盪氣迴腸的旋律,Ai700一樣播得有板有眼,場面浩瀚,音場的3D感及空間感異常強烈,深度良好,倫敦Kingsway Hall的堂音豐富,Ai700播放這段錄音能正確重現錄音場地反射音的特性,當播放大爆棚的齊奏(Tutti) 時,Ai700均無明顯添加的可聞性音染及拆聲失真,高分過關。
由俄國小提琴家 David Oistrakh與法國指揮家Andre Cluytens於1958年為EMI灌錄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EMI Toshiba TOCE90080 HQCD),一直被奉為無以上之,演錄俱佳的經典銘盤。 聽慣真空管膽機的筆者,可能會覺得Ai700缺乏濃郁的膽味,但筆者反倒認為Ai700能自然而不偏不倚地重播出Oistrakh温暖怡人的琴音,Stradivarius較為鮮明光輝的Edge感,均有貼近真實的交待 ,全頻連貫而平順,小提琴高把位的細節豐富,卻一點也不掘尾插耳 ; 定音鼓「咚 、咚、咚」從後方傳來,定位鮮明而不會走前化大,Oistrakh小提琴的定位聚焦力強,位於中間偏左 (不少組合播出的小提琴位置處於中間乃錯誤的,試問小提琴家站在中央位置的話,指揮又站在哪裏?) ,証明Ai700的相位及互調失真確是非常低,亦証明April Music的Simon Lee先生及設計團隊有耳仔,畢竟韓國人對音樂的素養非常優良,特別是古典音樂。
明快有質感 能量感驚人
以Ai700播放法式Tri-Hop電子組合Gotan Project、電子合成器泡製出來的誇張中低頻,若器材一味粗聲粗氣,播放此碟必會惡形惡相,Ai700的聲音不會粗枝大葉,但能以高度控制力播放合成器弄出來的重拍(Down Beat) 及弱拍(Up Beat) 的節奏,能量感驚人而充裕,卻不會野蠻粗野,手風琴的音色正確,令筆者想起去年8月實試以Spectral後級驅動MAGICO Q7的快樂回憶,兩者的共通點是低頻有控制力及分析力,聲音明快而生動,高頻開揚通透 ,當然Spectral / Magico Q7有更多細節量及更幼細的線條感,但Ai700與Wilson Sasha的價值只不過是前者的1/10,卻有6-7成的功力,可見Ai700的性價比值確是勝人一籌。
最後播放 Best Audiophile Voice (XRCD2) ,Ai700自身的癖性及招牌音染確是非常低,糖份偏低,播放碟內不同的女聲,均能交待明顯不同的特色及錄音特徵,中頻厚實而凝聚,形體Body感強烈,低噪透明,沒有臃腫及過份強調某些頻段及樂器,令筆者逐漸將注意力由Hifi評核參數,注重音樂本身。
結論 : 厚聲喇叭的恩物
筆者認為Wilson Audio Sasha W/P的用家未必會考慮購買Stello Ai700驅動,但以其「順得人」的百搭個性,確是適合較厚聲的喇叭如 ATC、Harbeth、PMC、JMR、B&W,收瘦身之效。 難怪6 Moons、TAS及Stereophile於今年CES 2013均作大篇幅報道,絕非鱔稿滑說,看來Ai700確實打破了D類必定衰聲的不二定律。
規格
OUTPUT POWER STEREO: 500W/Ch at 8 Ohms
FREQUENCY RANGE 20Hz-20kHz(+/-0.5dB)
THD+N 0.003% at 1W
DYNAMIC RANGE 121dBA
DAMPING FACTOR >500
INPUT IMPEDANCE - Unbalance 100 KOhms
- Balance 1 MOhms
ANALOG INPUTS - Unbalanced 3 X RCA
- Balanced 1 X XLR
- Unbalance Bypass 1 X RCA
- Balance Bypass 1 X XLR
ANALOG OUTPUTS Speaker 1 X Banana/Spade Plug
PREOUT 1 X RCA
FRONT DISPLAY 14 Segment Alphanumeric Red LED
FRONT PANEL Power on/off Push Button Switch
Power LED
B1, B2, U1, U2, U3, BYPASS, MUTE, Rotary Volume Encoder
Full Function Remote
AC POWER REQUIREMENT 100/117/220(230)/240V, 50 or 60 Hz
DIMENSION 432 x 88 x 396 (WHD) mm
WEIGHT 10.5kg (NET)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