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 ~ 工具
刻刀
初學可備大小適中的一把,能備有大小不同的數種更好,除選購外,可用廢鋼銼、廢白鋼車刀改制。為防滑手須纏以紗繩。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圓,可崐作處理印面的輔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州的產品為最好。如果無條件可用一般的辦公用品(如工字印泥,但不可用海綿印泥)。印泥宜放瓷質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或塑料的印筋攪拌。
印床
初學用印床便於動刀,但熟練者常不用印床,以便執石之手靈活轉動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製、金屬制多種,自製印床價廉實用。(只要買一付元寶螺絲)。
筆墨硯刷
筆一般以5、6號圭筆為宜。刷子可用舊棕絲自扎,也可用舊牙刷、舊油畫筆代替,用以鈐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殘剩的石屑。
印規
幫助鈐印時定位的工具,類似於木工用角尺,可自製。鈐印後印規暫不稱動,如鈐得不清晰,可將印章緊貼印規重複鈐印。
紙
複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邊紙、毛太紙等,鈐印可用連史紙、薄宣紙。
砂紙鏡子
磨印石開始可在廢砂紙、水泥地上磨,然後再用砂紙磨至細潔為度(可備鐵砂、水砂粗細不同的兩種)。小鏡子用來反照印文。
印筋
攪拌印泥用,可用牙、骨製品,也可用舊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屬的。
篆刻 ~ 執刀法
執刀如同執筆,一般是無定法的。各種執刀都有利弊。無非是適應刻者的習慣。看篆刻作品的好壞,並非觀摩操作表演。但採用適合自己習慣的執刀法可有助於刻好印。編者喜歡採用的執刀法,如同執鋼筆。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執定,無名指、小指輔於中指之後,角度約45°。靠上述三指的關節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運刀方向不變,像打拳一樣便於向外發動。熟練後還可變換刀刃角度、方向,隨意運刀加工細節之不足。
篆刻 ~ 印石
青田石
產浙江青田。最名貴的是“封門青”凍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壽山石
產福建壽山。最名貴的是“田黃”,價同黃金,呈黃色半透明。昌化石產浙江昌化。最名貴的是“雞血石”。因石質紅斑鮮豔如雞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鐵質的砂釘、易傷刀刃。
巴林石
產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福黃石質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瑕,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於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說;巴林石中雞血石,有“草原瑰寶”之美譽,該石溫潤脆爽,軟硬適中,宜於鐫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賞之餘,不禁產生豐富的遐想,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有人稱巴林極品石是集“壽山田黃”之尊,溶“昌化雞血石 ”之艷,蘊“青田封門青”之雅的印壇奇葩,其評價正可為巴林石之寫照。巴林石石質細膩,溫潤柔和,軟硬適中。
其它還有浙江寧波的大松石、山東掖縣一帶的菜石、磨刀石(又稱羊肝石 )及目前開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紋,還有以蠟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細選擇。
篆刻 ~ 分類
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為朱文印(陽刻、陽文)和白文印(陰刻、陰文)。按照用途和使用場合,可分為官印、私印。其它分類如肖形印等等……
秦以前印章稱鉨(同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規定皇帝用璽,一般人的印章稱印。漢代皇帝、皇后、諸王等所用印章稱璽。官印、私印又出現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稱。唐代稱寶。宋 元時,又有記、朱記、圖章、戳子等名稱,並從此將印章作為藝術品來欣賞、創作。
篆刻 ~ 發展
篆同瑑,篆是一種書體,一般說法就是用篆書來刻製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動手刻製是在明末,王冕發現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繼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藝於是廣為發展。(另一說由文彭始) 後起之蘇宣、朱簡、汪關等帶領,風氣大盛,篆刻遂與書、畫分庭抗禮,成為中國美術之一環。當型態成熟之後,逐漸有了不同的風格,而風格的異同,匯集成不同的流派。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龍為徽派四大家。清初至中葉,丁敬、黃易等人擺脫徽派影響,從漢印再出發,開創浙派,這兩大流派主掌了整個印壇。稍後,鄧石如精於書法,特別是篆文隸書,結合書與印,所謂《印從書入,書從印出》,不再囿於古印,有了新的面貌,這一風格延續到目前影響極為深遠。清末民初,黃士陵、吳昌碩、齊白石諸大家,各有風貌。
篆刻 ~ 材質
印章材料有銅、金、銀、鐵等,明清多用葉蠟石,青田石中的凍石,壽山石中的田黃、田白,昌化石中的雞血石等。
篆刻 ~ 技巧
構成篆刻藝術的主要條件為篆法、章法和刀法。印章文字主要用篆書。宋元前大篆、繆篆、鳥蟲書均入印,後多用小篆,另有將篆書筆劃折疊均勻,填滿印面,稱九疊篆。近代亦用隸、草、楷書入印。篆刻要求書法藝術的修養,所謂刀中見筆。
章法是指印章文字的安排和佈局,即“分朱佈白”,遵從虛實疏密、欹側均衡的藝術規律。以增減、屈伸、挪讓、呼應等方式處理。清代篆刻家將虛實疏密關係概括為疏可走馬、密不通風、 計白當黑的佈局規則。欹側均衡則指以輕重、起伏、離合等關係於參差不齊中求得統一和諧。另外還可以筆劃的粗細肥瘦、邊框欄格的安排及擊邊的方法求得多變和殘缺的趣味,使佈局變化豐富。
刀法指下刀的方法不同引起刀痕面貌、趣味的差異。古人鐫刻用刀如用筆,故刻印刀又稱鐵筆。刀法因人、因流派各異,有挺健、流暢、奔放、沉著等眾多面貌。
款識是篆刻藝術的附度部分。有邊款、頂款等稱呼,隋代有印背加刻鑄造年月日的,為最早的印款。明代則在印側刻款識文字,內容有作者姓名、時間或詞句等。書體有楷、草、隸、篆、行書等,陽、陰文均有。它與印面篆刻相映成趣。
印稿寫法
寫印稿前須磨細麵,如磨石時力度不無法均勻,會出現印面傾歪斜,須注意變換印石方位,初學者寫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寫法:先將印稿設計透明度較好的紙上,翻過紙側依照“反稿”用鉛筆摹寫上石,再用毛筆複寫一遍。如臨印,可將印譜倒頭放置,在選臨的印拓邊置一小鏡,即依鏡中印章樣摹寫上石。印稿上石後,宜用鏡子對照原作仔細審視,作進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將毛邊紙(或毛太紙等)復於印面,在手掌中壓一痕跡,然後在紙透上壓痕範圍內用濃墨臨寫或設計印稿(初學者可先用鉛筆)2、將墨跡乾透的印稿復於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紙石浮移位。3、用乾淨毛筆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濕的清水,再用乾淨的毛邊紙吸乾多餘的水分。4、复二三毛邊紙於印稿上,用指甲均勻地研磨後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筆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關鍵是:經細砂紙磨平後印面殘剩的粉質不要去。以濃墨寫印稿,宜待墨稿乾透以後再濕水,以微濕均勻為要,刻者可不斷實踐中逐漸改進方法。
朱文刻法
刻朱文印與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筆劃、印邊,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有雙刀流失作業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後收拾印邊,剔去筆劃、印邊之外的殘留部分。印不必刻得過深,刻刀須緊貼筆劃,否則刻成鈐出後令人覺得白文變細,朱文變粗。無論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盡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寫寫的筆意。根據印文具體情況隨時調整運刀速度,轉換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著,小印宜輕而流暢。切忌不掌握輕重徐使筆劃斷裂,或刮削重複致全印死板。一切須勤學苦練,方能心手相應,運用自如。
臨刻古印
學習中國傳統藝術,無論書、畫、刻印,臨摹是必經之路。秦漢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於唐詩、宋詞、元曲。臨刻古印開始主要選擇秦漢印中比較平正、質樸一路的印以滿白文為佳。到有了相當的基礎後,也可再選擇有特別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像寫字先臨楷書,再臨行草一樣。辦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後,先以鏡子校對,要力求寫得與原印接近,刻好後,可用手指染墨輕拍印面,再同鏡中的原稿核對修改。
臨刻名家
明清以來各派名家印,是我國輝煌的篆刻藝術遺產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點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現出神采各異的風貌。臨刻名家印,可根據“取法乎上”的原則,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 )及其他如趙叔孺、趙古泥等名家印中選擇接近自己性格的一類。初學一般宜選臨工整一點的。朱白文都要臨,同樣也要熟記特點,仔細比較,學以致用。
效果檢查
初學者臨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儘管刻時小心,或許還會有不到之處。這時可用於指薄蘸墨的輕拍印面,然後用小鏡對照原印,尋找不似之處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並可用敲擊、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殘破效果。對照原印的過程是提高的過程,要花全部時間的三分之一來研究對照。前人說:“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創作,則更應把精力化在構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敗,再怎麼也改不好了。以後在寫印稿時要做到:印寫得不滿意,寧可磨去重寫,也不隨便動刀,如該印實在寫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選用,這次可別選一方印練習。
篆刻教學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