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89|回覆: 0

佛陀造像的緣起:犍陀羅造像為重要代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8-20 18:29: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佛陀造像的緣起:犍陀羅造像為重要代表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彌勒菩薩立像-犍陀羅風格


佛教剛興起時,並沒有任何造像,佛陀本身也不主張偶像崇拜,佛滅後100—200年間還沒有佛像的出現。為了紀念佛陀,一般用佛的腳印或菩提樹等做標記,佛陀的造像是佛教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造像本身是表達對佛陀的崇敬,而不是為藝術的,但有了造型就必定有藝術性和審美觀。


  印度早期的藝術中並沒有佛陀的造像,在藍毗尼園發掘出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代的石柱,石柱上有刻文意譯如下:「天愛喜見王(即阿育王)即位二十年後,親臨此處禮拜。因此處為佛陀誕生聖地,命豎立一石柱,頂立馬像,為紀念佛陀誕生於此,並敕令免除藍毗尼村賦稅;但出產品僅納八分之一。」柱高約七尺,呈圓柱形,柱頭上雕有精美的獸形圖案,形態栩栩如生。其中最傑出的是在波羅奈城外鹿野苑出土的「四獅石柱」。其形狀是柱頭上端有四只背對背蹲距的雄獅,中層則以浮雕獅、象、馬、牛的圖形為主,每只動物間隔着法輪。在阿育王後百余年(約公元前二世紀)所建的婆爾訶特桑怯塔的塔門及其欄杆的雕刻,雕有獅子,金剛力士,夜叉等。可見早期的雕刻中只有人物、動物等像的出現,而沒有佛陀本身像的出現。但有用來代替佛陀的象征物,如寶塔,菩提樹,法輪,衣缽等。一般以象來表示出降生,馬表示出家,寶座表示降魔,菩提樹表示成道,法輪表示說法,塔表示湼盤,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用象征的方法來描繪佛陀的事跡。



  但據《增一阿含經》說,釋尊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四部之眾多有懈怠,皆不聽法,亦不求方便。為使他們渴仰於法,世尊不告四部之家,也不帶侍者,往至三十三天,為生母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人間四部之眾不見如來,渴望憂愁。波斯匿王和優填王因思慕如來而致病。最後優填國的群臣共議,以牛頭旃檀制作了五尺高的如來像。波斯匿王聽說之後,也造了五尺金像,釋迦沿着自在天子化作的金、銀、水精三道寶階,自天而降,來到僧伽尺大池水旁。諸王及人民雲集池邊,迎接釋尊。時優填王執牛頭旃檀像問作比佛像功德,佛作偈曰:「造佛形像福,余福不可計。其福不思議,名聞遍四遠。眼根永不壞,後得天眼通。形體常完具,終不墮惡道。」這一傳說可能是在佛像制作後再加入經典中的。類似這樣的說法還可見於《大乘造像功德》,《觀佛三昧經》,《作佛形像經》等。  



  初期佛像的出現是南印度特那地方的立像,約公元前一百年的作品,到了膩色迦王朝時代(約公元100—200年),印度西北受希臘人和月氐族的入侵,他們都崇拜神像,接受佛教信仰後,便有崇拜佛像的要求。因此,早期南印度的佛像是仿照夜叉像而造的,頂上沒有肉髻以獅子為座,北印度的佛像則效仿希臘的神像而塑造,頂上有肉髻、有須發,以蓮花為座。此期間在文化雕刻藝術上有新的成就,以犍陀羅地方的雕刻為代表,犍陀羅在今的阿富汗及印度西北省地區,此一地區所遺留下的許多雕刻,曆史上稱「犍陀羅藝術」,它吸收了古羅馬、希臘的藝術精華。開拓了早期象征性的雕刻,直接把佛陀及菩薩的本像塑造出來,形成了二千年來世界各地佛教造像的開端。犍陀羅藝術以佛菩薩像為主,用希臘的藝術表達對佛陀的敬仰。對於佛像的形象而言,具有希臘人的特點,如高鼻梁,蓄有須發,以厚毛織品為衣飾。這些作品在精神和外形上與佛像的本身距離很遠。後期逐漸改變了這種風格,如身體粗短,線條簡練,具有印度人的特點,給人以沉重嚴肅的感覺,體現了剛健粗樸,渾厚之美。這些造像在藝術上對中國,中亞等地有深刻的影響,如雲崗石窟二十洞的佛像,就是受到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作者:明巍 吳平 難忍 方立天等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5 05: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