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13-8-12 17:3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愛語是什麼?愛語就是在語言上,給別人一種溫暖。
利行,利行就是幫助對方達成目的。他有什麼困難你幫助他。
同事最難,同事就是和他在一起,簡單地說就是和他在一起,但是和他在一起是最難的。我們喜歡的人,我們願意跟他在一起,你們作為領導來說,已經不能有喜歡不喜歡了,所有的人你都應該能夠跟他在一起。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要把自己放下,把我放下,把自己的身段放下,把我的喜好、我的見解放下。現在的領導人這一點做得特別好,他們跟老百姓在一起過年,坐在炕上一起包餃子,或者下礦井,大家都覺得非常好。
下面我們看“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誌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五欲,在佛教裏講的是色、聲、香、味、觸,就是來自於眼睛、耳朵、鼻子、舌頭、來自於身體觸覺的各種欲望。你的心一旦被它牽製了,你就有問題了。這裏講一個菩薩要有高遠的宗教情操,他雖然生活在世俗中,但他的心是高遠的。“雖為俗人,不染世樂。”雖然在紅塵裏,但是不貪染,所以佛教裏描述菩薩的境界“就像蓮花出於水,猶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空中不停留,蓮花從水中來,卻不染污泥。這是講菩薩在家的境界。
最典型的菩薩,恰恰是在家人。出家人在佛教裏叫“聲聞”,像我們,他們是偏重於解脫的。漢地的和尚有點特殊,通常漢地的和尚多受菩薩戒,叫“外現聲聞相”——聲聞是跟菩薩相對的,是小乘的、放棄的、出離的。我們是外現聲聞相——遠離世俗,內密——裏面,秘密的密,內密菩薩行。“外現聲聞相,內密菩薩行”,受菩薩戒,又有菩薩的發心,所以稱為“菩薩比丘”。而典型的菩薩恰恰是在家人。有一部經叫《維摩詰經》,就是一個在家菩薩講的,裏面有這樣一段話:“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說蓮花生長在哪裏呢?不生在高原,不生在陸地,恰恰生長在很低很濕很髒的地方。所以滾滾紅塵,正是一個卑濕淤泥的世界,也正是能夠生長蓮花的地方。“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在家菩薩在紅塵中,在塵而不染塵,“不染世樂”,他的宗教情操是一種內心的對立統一,一方面他在紅塵中,另外一方面,心有非常高遠的向往。“常念三衣”,三衣就是出家人的袈裟,三種,有五衣、有七衣、有祖衣三種;“瓦缽法器”都是出家人用的—— 雖然在紅塵,但是向往著超越紅塵的出家生活。 “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菩薩的心是三維的,不是平面的——在紅塵,是既在又脫離,既在這同時又超越在這上面。菩薩的情操是這樣的:當他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沒有忘記眾生;當處在紛繁複雜的世俗社會中,他又仿佛在山中一樣。這就是菩薩的心靈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