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3-7-17 07:11:21
|
顯示全部樓層
下面講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就經文來說,有兩種解釋:
一是觀察自在,徹底斷惑,法界即我,觸目菩提的大菩薩。
二是尋聲救苦的聖觀自在——觀世音菩薩。
這裡雖沒有明確的標示,這兩種意義都有。而在此所謂「觀自在菩薩」,是泛指一切自觀自在,觀察自在的大菩薩。
菩薩貴行,所謂六度萬行。離開行,就沒有證,也沒有菩薩。坐在那裡不動,是不能到達彼岸的。踐行般若波羅蜜,有深有淺,因為踐行的深淺,所以從登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從等覺到妙覺,都是由踐行般若波羅蜜的深淺度來分證的,並非以任何標準來規定,也無須透過人評會議。
前面所說觀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識也不離六識。法相宗的修行重點是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成「成所作智」,把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觀照般若是要使六識消融于般若,產生觀照作用;觀照作用就是「大圓鏡智」。
我們經常聽到說「一塵不染」,什麼東西一塵不染呢?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現在這大都市里,每一秒鐘都受到了可怕的污染;而是指你的心。染:就是被它黏住了、波及了、污染了。如果你只觀照而不「認同」,它就不會污染你了。你們用分別心,就會因「見取」而受染。耳朵猶如答錄機,一首歌聽幾遍,雖然沒有見過歌詞曲譜,也就會唱了。因為人腦有記錄慣性。耳朵對聲音,如膠似漆,於是就吸收了。眼睛對形象就像錄影機一樣,見過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見到:「喂!老張你好......」留有影像嘛。聽、記、想,慢慢在原本的心態的表層累積成一層原無的覆蓋層,這「六塵」,就構成了心垢,逐漸掩蓋、埋沒了原本的自我——真實的本心。觀自在菩薩,用自覺觀察,借甚深般若波羅蜜的行證,所髮露的智慧解脫心態,照見了五蘊皆空——一塵不立。
五蘊又叫五陰(色、受、想、行、識)。蘊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識,愈來愈多,於是我們從生到老,腦細胞的褶子也愈來愈多:小學畢業,只裝了小學教科書;國中畢業,又裝了國中的教材;大學畢業,又裝了不同的內容;這叫做蘊。接受多了,經驗多了,理解多了,常識多了,這就是「為學日益」。
如果我們用分別法,則色、受、想、行、識,每一樣都可以寫一篇很長的論文,而且大有內容,大有文章。如果我們用觀照,則色、受、想、行、識,原本不存在,原本非實有,畢竟如幻如化,空無自性。
空,很多人認為是什麼都沒有,是斷滅,其實不然。佛教說空,有很多種:二乘聖人所講的空是分析空,分來分去分到最後啥也沒有了。菩薩的空是當體空、般若空。如果用三觀的尺度來看,菩薩離二邊、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執有。
空,有兩種解釋:
一、「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是一種動機或最初的影響力;緣是條件。由動機和條件組合的任何事物,都是原本空無自性的。空就是「無自性」。全世界所有研究形而上學的都公認:真實、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發現,不 能創造;真理也是普遍如此的。並非在中國是真理,到外國就不是了;並非你信,它就是真理,不信,它就是罪惡。
就我們所瞭解,在這大宇宙中,除了條件的組合,根本就沒有任何永恆的個別事物存在。所以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條件組合的東西,都是空幻不實的——因緣假合。
空,不是沒有,而是原本如此。諸相原本不有,再加上一個「無」字,豈非多餘?空是什麼?空就是指沒有個別的自我,沒有個別的自性。空是什麼?它是萬有的原因,創造的勢能,發展的餘地,不息的生命。因此森羅萬象,一一從空裡來,又到空裡去。如水泡般,來實無來,去實無去。不二法門,豈有剩義?
二、我們一講到「有」,就形成窒礙;說「空」,極其自然。空是體用一元的。空就是餘地:有道是「忠厚留有餘地步,和平養無限天機。」家裡後面有院子,就可以種種花;前面有院子,還可以擺放盆景。假如前、後都沒有院子,那就毫無發展的餘地了。心空的人,度量大,量大的人,什麼事都好商量;度量狹小的人,魯仲連來了,也「沒路用」。所以空就是創造、發展的勢能。因為海闊任魚躍,天空任鳥飛,如果不空有什麼用?房子不空,怎麼住?杯子不空,誰買?船若不空,一下水就沉了。所以只有空,才能使人不沉淪。般若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摒除自我執著,才有自在逍遙的人生。
由於空,才能不斷地創新。大宇宙中,每一秒鐘都有新的星球形成,每一秒種也有許多星球殞滅。森羅萬象,全顯空的體用。而修學佛法,首先就要心空。心空就是要空去塵垢——從生到死所累積的心垢。因此才說「為學日益」,求學,天天有心得;「為道日損」,學道得丟掉很多多餘的東西,天天都在減損。要把那些捨不得的嗜好、孤僻、個性、我執、法執統通丟掉,丟到一物不存,如同桶底脫落,就是大事了畢了。
所以說:空永遠是大宇宙不斷進化、不斷開展、不斷創新的無限的勢能。如果不空,就如同一潭死水,了無生機了。
佛法講空,不是叫我們去分析空,把空當成一種沒有用的學問。而是要我們心空,只有掃除五蘊、六塵所積的心垢,讓心空了以後,自己原本的摩訶般若才會髮露、呈現;如果用六識分 別,把廢知識、假常識堆滿一腦子,每件事物都執著,摩訶般若就會被窒息、被埋葬了。
一生懷才不遇、被埋沒了,沒有關系,人生如幻,過程短暫。 拿人與地球的壽命來比,太短暫了;如果你認為地球是永恆的,就太愚昧了,連地球都要壞,何況短暫的人生?能壞的東西,原本就不是你的。古人說:「無量劫來賃屋住,從來不識主人翁。」無量劫來都租房住,那個是主人?「莫宰樣!」這很有意味,也很通俗,但也說明了空絕不是死的;空是有而不實,變動不居的。
因為用照,所以五蘊皆空;若是用分別取相,五蘊宛然實有,根本不空。本經講的是般若波羅蜜——智慧解脫法門,所以舉出聖觀自在菩薩,在他的般若觀照下,相對的五蘊就不存在了。色、受、想、行、識沒有了,就像槍靶子沒有了,子彈就沒有射擊的目標了,一切苦厄也就超越了。度就是超越。
觀自在菩薩,就性質而言,有全稱的一般大菩薩,特稱的觀世音菩薩。就屬性而言,有悲、智二種:
一、在智的方面是觀察自在:一切諸法,萬事萬物,入眼了然,不會執著「認同」,不會形成窒礙。由萬事萬物的本源,看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看到萬事萬物的最後結局,看到條件組合的萬事萬物當體是空。
二、在悲的方面是應機救苦自在:一稱「南無觀世音菩薩」,馬上得解救。觀世音菩薩,過去是對中國人,稍早是對東方人,現在是對全世界,都有很深的緣。很多人得了重病,求觀世音菩薩,咒大悲水喝,就痊癒了。這是大悲自在。
此外,「觀自在」是菩薩的共法。菩薩自觀自在,卓然獨立,不「認同」外物。既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實,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虛幻,色受相行只五蘊原本不存在,就只有「自在自覺,自覺自在」了。觀就是覺觀。能夠這樣,自然就會超越一切痛苦、煩惱、災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