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7-17 10:28 編輯
箜篌
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豎頭箜篌、胡箜篌,現簡稱箜篌。形制多樣,既有外形和西洋樂器豎琴相像的角形箜篌,也有琴頭加飾的鳳首箜篌和龍首箜篌。角形箜篌並有大箜篌、小箜篌之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箜篌,又稱空侯,是一種撥弦樂器。漢武帝令樂人侯調始造空侯。
類型: 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
又稱: 豎頭箜篌、胡箜篌
現簡稱: 箜篌
女音樂家彈奏14弦豎箜篌的中國古代版畫
《風俗通》、《通典》則說是侯調所作,因為制器的人姓侯,而其聲坎坎,所以叫坎侯。箜篌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弦數因樂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臥式和豎式兩種。臥箜篌平放橫彈似瑟,又稱箜篌瑟,是公元前111年產生於漢代的中國傳統樂器。豎頭箜篌,又名胡箜篌,約在漢靈帝時由西域傳入。在新疆龜茲石窟的壁畫中,曲項琵琶與豎箜篌常配組出現在佛說法圖、涅般圖、因緣故事和伎樂天人的供養圖中。唐代以後的箜篌就專指豎箜篌了。琴弦一般系在敞開的框架上,用手指撥彈。箜篌與琵琶、五絃、箏一起合稱隋唐俗樂中的絲弦。明代燕樂制度中的箜篌直長四尺八寸,並柄上雕龍頭,二十絃。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有唐代漆豎箜篌殘件,有槽、頸、腳柱、響板、梁等部分,從此殘件和有關圖像來看,音箱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下方橫木供系弦之用。
簡介
豎箜篌(shù kōng hóu),隋唐時期曾用於西涼、龜茲、疏勒、高麗、天竺諸樂中,並東傳日本。明代漸少使用,後失傳達三百年之久。 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國音樂界、樂器界有識之士竭力復興這項古老的樂器藝術。 70年代後期開始走上歷程艱辛的現代箜篌探索之路。 1984年喜結碩果,中國研製成功攀登樂器科技高峰的轉調箜篌。如今,千年古樂變奇葩,各種新式的豎箜篌,已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歌舞伴奏或與樂隊協奏,並成為民族管弦樂隊和民族樂團中的一名成員,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喜愛和好評。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