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7-15 01:13 編輯
古箏,又稱箏、秦箏,中國撥弦樂器,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木製長形。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21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 , S代表S形嶽山,是箏父徐振高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自秦、漢以來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各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東箏、河南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福建箏、內蒙箏(即雅托葛)、朝鮮族的伽揶琴(即延邊箏)和被稱為真秦之聲的陝西箏九個流派。
楠木雕刻之九龍嘯天古箏
名稱:古箏
發明人:蒙恬
出現時間:戰國時期的秦國
出現地區:陝西地
古箏
命名
一說為象其音色,一說來自二人爭奪樂器的故事。
古箏結構
箏是一種多弦多柱的彈撥樂器。它的外形近似於長箱形,中間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於平面。箏的頭部有緩緩而落的箏腳。在木制箱體的面板上張設箏弦。在每條弦下面安置碼子,碼子可以左右移動,用來調整音高和音質。
箏的品種不一,構造也不盡相同,下面介紹的是一種二十一弦箏的構造。
箏主要由面板,底板、邊板、箏頭、箏尾、嶽山、碼子、琴釘、出音孔和箏弦等部位組成。箏的優劣取決於各部分材料質地及製作工藝的高低。
箏的共鳴體由面板、底板和兩個箏邊組成。在共鳴體內有音橋,呈拱形,它除了共鳴效果的需要外,還起著支撐的作用。共鳴體的質量和結構對箏的音響影響很大。
【面板】
用放置多年、木質幹而松的梧桐木來製作。也有人試用白松製作。蒙族箏的面板用楊木製成。
【底板】
用梧桐木製作或者用其它的硬質木料製作。領導作用
【箏邊 】
也稱邊板,即箏的側幫。箏有兩個箏邊,靠近身體的一側稱為內箏邊,另一側稱為外箏邊。箏邊一般用木製成,也有用水曲柳、紅木或其他雜木製成。還有試用楓木製作。
【箏頭 】
用木、紫檀或其他較堅實的木料製成。箏頭的作用是固定琴弦,由穿弦孔來固定(也有的箏的箏頭是固定琴釘的)。在箏頭的側面有一個出音孔,也音孔上有一個音窗,供出音之用。箏頭因與共鳴體相通,這樣就擴大了共鳴的範圍(也有的箏,箏頭與共鳴體是不相通的)。
【箏尾 】
它主要用於安裝琴釘。此處在造型上也起著與箏頭對稱平衡的作用。
【嶽 山 】
也稱木梁或山口。用木或其他木料製成。在箏上有兩個嶽山:一個在面板與箏頭連接處,叫作前嶽山﹔一個在面板與箏尾連接處,叫作後嶽山。嶽山隨面板的前 後圓弧而自然成彎弧形,與面板基本上成九十度角。後岳山也有用S形的(縮短了高中音區的碼處弦長。嶽山起著載弦的作用,也起著某些傳遞聲音的作用。嶽山與 碼子高度的比例關系到音準以及音色,定調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必須用恰當的比例才能使箏的發音有良好的效果。在前嶽山上端鑲有一條骨片或銅絲,以使發音悅 耳。
【碼子 】
也稱柱,或稱雁柱。它是箏弦和麵板的傳振支柱。一般用木制 作,也有用紅木、牛骨、塑膠、象牙製成的,以木的效果為佳。在桅木上還鑲有一個小骨片,在骨片上刻槽,以穩固箏弦。每個碼子支撐著一根弦,共有二十一個碼 子。在演奏時,弦的振動由碼子傳遞到面扳,再通過共鳴體而發也音樂的效果。碼子可左右移動,以調整音高。碼子有時也稍作前後移動,以適當調整音質。
【琴釘】
也稱肖子。它用於上弦,調整弦的松緊,控制音的高低。箏的琴釘也有用鋼琴肖釘代替的,或用硬質木料製成弦軸上弦的。
【出音孔】
箏有三個出音孔(也有兩個出音孔的),在箏頭側面有一個,底板上有兩個(一個在底板的中部,一個在底板接近箏尾處)。出音也的位置、形狀和大小關系到音色、音量。
【弦】
目前常用箏共有二十一根弦,第一弦是箏的最低音,第二十一弦上的按音所升高的小三度音是箏的最高音。在用弦上,根據不同的需要,而將銅絲弦、金屬纏弦或尼 龍纏弦以及其他種弦加以適當的配置。由於用途、風格和習慣的不同,在配置方法上也有不同。有以鋼絲弦為主,適當配置金屬纏弦或尼龍纏弦的﹔也有以尼龍纏弦 為主,適當配置鋼絲弦的﹔也有全部用尼龍纏弦或絲弦的。鋼絲弦音色明亮,纏弦音色渾厚。在制弦專業上,把鋼絲弦稱為裸弦(裸弦是與纏弦相對而言的),把有外包纏皮的弦稱為纏弦。纏弦的弦蕊,一般採用鋼絲弦做蕊。
16弦古箏
琴體
箏體為木製空盒,呈扁長方形,面版有弧度突出。弦兩端搭在山口上,右山口程S形,右岳山為平直。左側為箏尾,或稱鳳尾,有弦釘以固定琴弦,右側有螺絲釘,可以調節弦張力來控制音高;中間有稱為雁柱的琴碼支撐琴弦,移動琴馬也可調音。箏的弦數因地域流派不一,最常見為21弦箏,另有16弦箏、26弦箏等,因流派不同而有尼龍鋼弦、鋼弦、絲弦等。古箏的高音弦最靠近彈奏者,低音弦在最外,由內至外稱1弦至21弦。21弦箏通常按照D大調五聲音階定弦,過左手在琴碼左方按弦方可得到升音;在現代多調式(或稱無調式)樂曲中,則是透過特定音階設定達到不同特殊曲風的目的。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演奏手法
古箏常用演奏手法採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撥弦,彈出旋律、掌握節奏,用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的變化,以潤色旋律。箏的指法頗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古箏的傳統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趙玉齋先生創作了《慶豐年》,解放了左手,曲調上運用複調的手法,採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聲部演奏手法,大大豐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箏的演奏技術得到一個突破性的發展。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