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707|回覆: 1

[古今戰爭] 蘇芬戰爭

[複製鏈接]
簽到
1990

1516

主題

3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超級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究極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3-7-14 11: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蘇芬戰爭是蘇聯與芬蘭於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在芬蘭進行的一場戰爭。戰爭爆發的1939年11月30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三個月。蘇聯對芬蘭的軍事行動被國際普遍認為是侵略行徑,國聯亦於1939年12月14日應芬蘭要求將蘇聯開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結束戰鬥,但由於芬蘭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簽署停戰協定,芬蘭將10%的國土劃給蘇聯。

這場戰爭中雙方皆有損失,芬蘭喪失了拉多加湖周圍的土地,蘇聯為列寧格勒周圍獲得了一塊緩衝地帶,但喪失了國際輿論支持,並暴露了紅軍作戰能力的缺陷,而為後來希特拉發動進攻蘇聯的戰爭增加了信心。

3月15日的蘇芬和平協議中止了英法聯盟通過挪威向芬蘭提供援助,也刺激了納粹德國於當年4月9日進攻丹麥和挪威。

芬蘭在1808年被俄國征服,成為俄國的屬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作為俄國的對手,一直鼓勵芬蘭要求獨立的鬥爭,俄國十月革命後,芬蘭政府立即於1917年12月6日宣布獨立,但由於德國戰敗,德國扶持的黑森親王弗里德里希·卡爾沒有能成為芬蘭國王,但德國和芬蘭的關係一直很緊密。

但在爭取芬蘭獨立的過程中,芬蘭和俄國以及其後蘇聯的關係一直很冷淡,蘇聯支持的芬蘭社會主義者起義已經失敗,斯大林當時非常擔心納粹德國會進攻蘇聯,因為蘇芬邊界距離列寧格勒只有32公里,他擔心芬蘭會成為德國進攻的根據地。1932年蘇聯和芬蘭簽署了互不侵犯協定,1934年又進一步確定此協定為十年有效。

1938年4月,蘇聯和芬蘭進行外交談判,希望和芬蘭聯合抵抗德國,並希望芬蘭將列寧格勒外圍領土和蘇聯北方領土交換,以達到保護列寧格勒的目的。但談判延續長達一年也沒有實質性結果,這時歐洲的形勢已經開始惡化。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納粹德國簽定互不侵犯條約,條約中包括一項秘密條款,在兩國之間的東歐國家中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將芬蘭劃歸蘇聯。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蘇聯隨後也在東面出兵,僅幾個星期,兩國瓜分了波蘭。

當年秋季,蘇聯要求芬蘭將邊界從列寧格勒後退25公里,並租借漢科半島30年,以建設海軍基地,蘇聯割讓面積為兩倍,但在產業與國防重要性均遠遠不如所要求領土的卡累利阿領土給芬蘭作為交換。針對蘇聯為保護列寧格勒提出的領土要求,1963年芬蘭總統曾經說:「20年後的現在,如果我們站在蘇聯的立場,處於1941年希特拉侵略的危險中,1930年代末蘇聯一定會為自己的安全着想,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由於蘇聯已於同年9、10月間強迫波羅的海三小國容許蘇軍進駐,芬蘭對蘇聯以此談判為出發點蠶食芬蘭的可能威脅感到戒慎恐懼,隨以警戒且相對強硬的立場回應,11月初,芬蘭提出相對讓步較少的解決方案,遭到蘇聯的拒絕。

蘇聯軍隊製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稱芬蘭軍隊炮擊曼尼拉村造成蘇聯士兵的死亡,進而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軍隊後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蘭政府拒絕。蘇聯以此為借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1月30日,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邊界,迅速抵達曼諾海姆防線。

1939年12月1日,蘇聯扶持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叫做芬蘭民主共和國,希望藉此煽動芬蘭軍隊中的社會主義者反叛─這一動作被後世的西方史學家視為史達林確實是有計劃的欲併吞芬蘭的證明;然而此一傀儡政權所引起的政治影響微不足道,只存在到1940年3月12日,後來併入到蘇聯卡累利阿加盟共和國中去了。

芬蘭的部隊當時只有18萬人,其中常備兵力只有三萬人,再加上後備(役)軍人十萬,以及婦女輔助隊等等才湊出大約這個數字。所以在不對稱的情形下,芬蘭軍普遍利用芬蘇交壤地帶的特性,包括森林多、丘陵多、湖泊多、以及沼澤多的特性,實行打進拉出的戰術。芬蘭軍同時也創下「柴堆」(Motti)戰術,所謂「柴堆」就是芬蘭人伐木時,有習慣先將木堆集中再後留待日後處理。芬蘭軍利用蘇聯軍隊離不開道路的缺點,不斷地進行火力偵查,先確定交火的蘇聯軍單位大小,隨後依照該部隊的行進方向不斷製造路障,很快地就將蘇聯軍從師孤立到營,甚至連級單位。由於戰況不明因此蘇聯部隊首尾難以相救,因此蘇聯軍的連級單位就會被芬蘭軍兩個連,甚至營級部隊殲滅;蘇聯軍營級部隊就會再次被騷擾、突穿、被孤立、以及被殲滅。

芬蘭的部隊經常穿着白色的偽裝服, 並利用滑雪撬在雪地中迅速運動,並使用在西班牙內戰中運用的汽油彈。當年冬天溫度低達-40℃,芬蘭部隊經常以滑雪撬突襲蘇聯軍隊的野戰食堂和篝火旁,利用滑雪衝力飛躍篝火或者爐具,同時將手榴彈或炸彈投入篝火或爐具中,造成人員死傷或者癱瘓飲食供應能力。此種游擊戰術取得很大的成功。

芬蘭軍也經常利用蘇聯部隊利用結凍的湖面進行部隊運動的時候,以火炮攻擊湖面,造成湖面結冰面破裂,導致蘇聯軍的重裝備與人員沉入湖水中,裝備沉沒,人員被活活凍死。

芬蘭軍的游擊戰術有另一絕,就是由於芬蘭軍中職業獵人佔相當比例,能夠百步穿楊者比比皆是,多數都能夠以傳統照門從七百到八百公尺的距離從事狙擊,命中率極高。蘇聯軍隊為了消除芬軍狙擊手的威脅,特地組成巡邏隊,但往往派出去的巡邏隊也慘遭芬軍狙擊手或護衞狙擊手的小部隊殲滅。蘇軍由於不斷地損失人員,武器,車輛,甚至在寒冬中重要的熱食,士氣低落可想而知。(關於熱食損失的重要性以史達林以「損失55個廚房」為罪名之一,手諭槍決蘇軍第四十四師師長可見一斑。)

雖然芬蘭的社會主義者因為其政治理念不允許進入正式部隊,但令芬蘭和蘇聯的領導人都感到意外的是,芬蘭絕大部分社會主義者並沒有和蘇聯站到一起,反而和他們的同胞一起戰鬥。這主要是由於有部分芬蘭共產黨人到蘇聯後,反而被斯大林的「大清洗」所鎮壓,引起對蘇聯的不信任感。另外還因為芬蘭經過1918年的內戰後,社會階級差別縮小,社會矛盾減弱。

蘇聯軍官的傲慢和不能勝任也是戰爭發展的重要因素:當時蘇聯認為很快就能取得勝利,據歷史記載當時蘇聯軍隊甚至手挽手唱着國歌向芬蘭戰線挺進;蘇聯副國防部長指示前線砲兵單位只須要準備兩週左右的彈藥即可;擔任遊行前導進入赫爾辛基的一支蘇聯軍樂隊也都準備好了;史達林也相信這次戰爭不會超過十六天,因此還特地指示前線部隊絕對禁止侵犯瑞典領土。相對於芬蘭軍善於利用地形與地物,其官兵都曉得穿着白色的衣物可以達到偽裝的效果;而蘇聯軍仍然在靄靄的雪地中穿着深棕色的軍服,車輛也仍然以橄欖綠粉刷。事實上在大清洗中,蘇聯軍官有80%被撤換,斯大林雖改用政委監督軍事長官,但也只是按照書本指揮戰鬥,蘇聯軍隊在冬季戰爭中許多敗仗都是由於指揮不當造成的。

蘇聯軍隊也沒有準備好冬季在森林中戰鬥的裝備,並大量使用戰鬥車輛,這種車輛必須全天保持不熄火才能保證油料和水箱不會凍結。蘇聯第44步兵師(約2萬5千人)進入森林後被芬蘭第9師(約6千人)分割包圍殲滅,造成大約2萬3千人戰死,而芬蘭方面只損失約8百人,並繳獲43輛坦克、71架高射炮、29門反坦克炮、260輛卡車、1170匹馬與其它許多輕型武器或補給物資。

也由於蘇聯決策人員的傲慢無知,沒能在戰爭開始時就投入決定性力量:芬蘭在主要戰場上集中了13萬人和500門炮,而蘇聯雖然投入了54萬人和2000門炮,以及2560輛坦克(分為第七、第八、第九、以及第十四軍),但沒有好好運用,反而損失慘重。

因為芬蘭的裝備不足,在開始時只有受到最基本的訓練的士兵有軍服和槍支,其他參戰人員只能自己在衣服上佩帶標誌,所以盡量使用俘獲的武器。由於蘇聯軍隊一開始領導不力,訓練不足,再加上芬蘭軍有時假扮蘇軍士兵指揮交通,把整支蘇軍補給車隊誘導指引到芬蘭軍的防線去,因此有大量蘇聯武器落入芬蘭人手中。

由於斯大林的種族偏見,參加冬季戰爭的蘇聯軍隊主要是由南方的部隊組成,他不信任當時在蘇芬邊界的部隊,怕他們可能和芬蘭人有親戚關係或共同的文化歷史。但南方的部隊不適應芬蘭的冬季寒冷和森林中的戰鬥。在1930年代,絕大部分芬蘭人還生活在農村,他們自己的禦寒衣物已經足可以使他們在嚴冬中戰鬥,當年的冬季是芬蘭歷史上有記錄的最寒冷的三個冬天之一。

芬蘭空軍的規模遠小於蘇聯空軍,僅有區區70架,面對蘇聯投入570架的數量優勢,芬蘭空軍能夠依靠的就是他們的訓練紮實、要求標準高與飛行員和其它國家之間普遍的軍事交流。芬蘭空軍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使用4機編隊做為他們空戰的基本編制。這種編隊和德國在西班牙內戰時期發展出來的戰術編組的基本概念是相似的。4機編隊中以較為資深的飛行員擔任小隊的長機,並以另外兩架僚機為戰鬥主力,而第4架則由較資淺的飛行員操作,負責掩護和伺機攻擊敵機。這種戰術編隊到了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逐漸被各國採用,並成為現代戰鬥機作戰編隊的基礎。

蘇聯空軍當時還是採用沿習自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3機編隊戰術,無論是在飛行員個別的訓練、編隊間的默契以及作戰的企圖心上都遠不如芬蘭,有不少的報告指出3機編隊中的僚機有的時候無論有沒有目標,都會隨着長機開火,形成浪費彈藥的情況。負責支援轟炸機的戰鬥機有的時候還會丟下同伴,脫離作戰空域。

較差的訓練以及呆板的戰術,使得蘇聯空軍雖然數量大於芬蘭空軍,然而在作戰效果上遠不如芬蘭空軍的表現,導致蘇聯空軍損失慘重之外,對芬蘭境內目標的轟炸效果也非常有限。

由於蘇聯的行為是明顯侵略,引起許多外國團體的不滿,送來物資和藥品援助芬蘭,許多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芬蘭移民趕回來參加戰爭。在冬季戰爭期間共有1,010丹麥志願者、895位挪威志願者、372英國志願者、346位芬蘭在外國的移民和210位來自其他國家的志願者參加戰爭。另外還有許多外國記者來芬蘭報道。

瑞典當時還非中立國,只是聲稱為「不結盟國家」,但也支援芬蘭軍事物資與現金,有8,700位瑞典志願者被動員到芬蘭參加戰鬥,其中包括一支有12架戰鬥機、5架轟炸機、8架後勤飛機與900位編制地勤工人和工程師的空軍中隊,占當時瑞典空軍的1/3,為了參戰,他們甚至還放棄本國軍銜到芬蘭戰鬥。

瑞典志願軍有8,402人在2月中旬參加了戰鬥,33人戰死。

直到1940年2月,同盟國才決定援助芬蘭,2月5日同盟國考慮3月20日在挪威北部登陸10萬英軍和3萬5千法軍,穿過瑞典領土進入芬蘭,但需在芬蘭政府提出要求後才能執行。3月2日兩國正式向挪威和瑞典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將這兩個中立國帶入同盟國一方。但12月時希特拉已經向瑞典政府照會,如果同盟國軍隊踏上瑞典國土一步,就意味着德國將立即進攻瑞典。

當時瑞典和挪威政府都沒有同意同盟國的要求,戰後透露的文件證實,其實同盟國根本無意和蘇聯交火,只是想藉此佔領挪威北部的鐵礦,以阻斷德國的戰略物資來源。

瑞典拒絕了同盟國軍隊入境的要求,也拒絕了芬蘭希望瑞典正規軍參加戰鬥的要求,同時明確表示不能進一步對芬蘭援助。現在芬蘭已經處於兩難地步,同盟國希望戰爭繼續拖下去,而瑞典希望儘快結束戰爭,害怕會殃及池魚。德國也希望儘快結束戰爭。

當時各國都在敦促芬蘭,英法答應送來20,000人部隊,德國和瑞典希望答應和平條件,芬蘭軍隊指揮對戰鬥發展比較悲觀,所以芬蘭政府下決心在2月29日開始和平談判。

聽到芬蘭開始談判,英法又答應送來50,000人部隊,但實際只有6,000人準備援助芬蘭,其餘人準備奪取挪威鐵礦和港口。這個情報到達蘇聯決策部門,也促使了和平協議的迅速達成。

到了冬季快結束時,德國敦促芬蘭儘快和蘇聯談判,蘇聯也損失慘重,又在國際社會中受到孤立。2月11日,在歷經蘇聯空軍從一月的大轟炸(估計出動七千架次)後,蘇聯軍再一次以人海戰術衝向曼諾海姆防線,造成芬蘭陣地前堆疊三四層屍體後也遭到被攻陷的結局。2月12日芬蘭收到和平協議草案,不僅德國,瑞典也希望戰爭儘早結束以免受到波及,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公開宣布不再給予芬蘭以軍事援助。

到了2月底,芬蘭的軍事物資幾乎消耗殆盡,蘇聯也已經攻破曼諾海姆防線。2月29日,芬蘭政府同意談判,3月5日,蘇聯軍隊又挺進10-15千米,逼近維堡郊區,芬蘭政府要求停戰,但蘇聯軍隊一直到3月12日協定簽字才停止軍隊進攻。

不過就停戰的事後背景來看,蘇聯在這場戰役的結果算是險勝,隨着三月即將到來的融雪所造成的泥濘,會進一步造成蘇聯部隊機動力與後勤作業能力的下降。另外就是蘇聯入侵芬蘭已經導致蘇聯被國聯褫奪會籍並且驅逐出會,可見西方國家對這場戰爭的觀感與立場。

這次戰爭中蘇聯紅軍損失慘重,48,000人陣亡,27萬人失蹤(列入失蹤的名單最後的下場大多是戰死)。芬蘭方面22,830人陣亡。芬蘭老兵經常誇口說一名芬蘭士兵倒下去,要換取10名蘇聯士兵的生命。此外蘇聯還喪失了2千輛坦克。紅軍的將軍說在這次戰爭中「我們僅僅獲得了足夠埋葬陣亡將士們的土地」。

根據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喪失了卡累利阿地區,意味着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10%的耕地與1/5的工業產值都將割讓給蘇聯。另有22萬2千名居民,占芬蘭總人口的12%因家園被割讓而遷到其餘芬蘭領土,只有極少量人口選擇留下加入蘇聯籍。

芬蘭還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里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部分薩拉區域,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借期30年。

這個協議對於芬蘭來說是非常嚴酷的,所以僅僅過了一年,就又在德國支持下和蘇聯爆發了持續戰爭。

220px-Winter-War-Overview.png
300px-Finnish_areas_ceded_in_1940.png

491

主題

3731

回帖

1萬

積分

超級元老

積分
10352
發表於 2013-7-14 23:36:47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場戰爭,芬蘭人稱為“冬戰“,以後跟隨德國稱為“續戰“,因芬蘭軍隊只打到舊國界便停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24 16: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