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401|回覆: 9

[琴棋書畫] 古琴

  [複製鏈接]
簽到
2122
發表於 2013-7-12 13:08: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7-12 14:51 編輯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古代文人四技“琴、棋、書、畫”中琴就是指古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其歷史幾乎和中華文明一樣悠久。古琴屬於八音中的絲,或弦樂器族內的彈撥弦鳴樂器。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深具東方文化特色。古琴歷來為文人階層重視,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在漫長的歷史中積累了大量的文獻,並與其他思想和藝術形式相互滲透,交相輝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古琴,中國古老的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漢朝起定製為七弦,歷來為文人士大夫最推崇的樂器,有「士不故不撤琴瑟」之說;也是禮器和樂律法器。自古稱琴,20世紀20年代起改稱古琴,本文統稱琴。

800px-ZhongNiShi.jpg

800px-ZhongNiZhiback.jpg

命名
古琴,古稱琴、瑤琴、玉琴、七弦琴。民國前琴一字特指古琴,民國初期後為別鋼琴才稱為古琴 。

歷史

遠古先秦

Eastern_Han_guqin_player,_pottery_from_Pengshan.jpg
東漢時期的陶制撫琴人像,出土於彭山江口漢崖墓,藏於南京博物院

669px-Bodhisattva_musicien_Musée_Guimet_2418.jpg
北魏時代的撫琴石佛像,出土於山西,藏於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Jiu_Xiao_Huan_Pei.jpg
九霄環佩,伏羲式,唐代名琴,雷威制

琴可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鑒於出土的商朝卜骨上刻有甲骨文琴字。博·拉文格林(Bo Lawergren)認為,它可能從像箜篌這種中東豎琴發展而來,而箜篌最早出土樣本是在新疆省且末縣,可追溯到前400年至前200年。許多學者表示它在周朝時期流行,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樂譜可追溯到漢朝。 其的創製來源並不清楚,傳說有伏羲造琴、神農造琴,但無考古支持。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與琴相似的最古實物是曾侯乙墓中的築和十弦琴。築長度與現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長度是現代琴的一半,琴體較厚,琴面不平,無徽位。戰國中期和西漢則有比現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線,琴頭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翹,下有一足,很像單足的夔,有禮器的象徵。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弦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大概是以散音和泛音為主,表現力局限。西周時的鍾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

漢魏六朝
東漢至魏晉時期,有音樂家、音樂理論家蔡邕和嵇康。據蔡邕著作《琴操》所述,現代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蔡邕作有琴曲5首,合稱「蔡氏五弄;又傳他曾用灶余焦木製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傳為蔡邕女兒蔡琰作,實則《大胡笳》和《小胡笳》皆為唐人借題所作。嵇康流傳有琴曲4首,合稱「嵇氏四弄」;現存同名琴譜載於明代琴譜,可能並非原作;還著有《琴賦》、《聲無哀樂論》等著。琴曲《廣陵散》也在此時廣為流傳。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南朝隱士丘明留下了文字譜《碣石調·幽蘭》。

隋唐
隋唐時期,琴曲創作進入第二個高峰,如董庭蘭擅彈《胡笳》等曲,流傳作品有《頤真》;其他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環佩」為傳世名琴。唐代減字譜逐漸成熟,成為了記錄琴音樂主要譜式。

自唐朝以來文人雅士將琴尊為四藝之一,沈括將其描述為「九客」之一時,琴後來演變成與古代仕紳階層高度相關的一種樂器。

宋元明清
宋元時期,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第一個琴派浙派出現於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作《瀟湘水雲》)等。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現存最早的琴歌。明清時期,琴流派紛呈,大量刊印琴譜,第一部琴譜《神奇秘譜》(朱權,1425年)保存了眾多古曲。清朝後期,琴藝術相對衰落。

近代
清末至1950年代,全國能琴者僅約百餘人。20年代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編印的《今虞》琴刊是惟一的盛事。[20]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查阜西帶領的琴調查小組在中國琴人聚集的地區進行了普查,並造訪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錄音資料,整理出版《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琴曲集成》等參考資料,為琴藝術的復興奠定了基礎。琴逐漸納入音樂專業教育體系,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傳授琴。琴家們除了恢復古曲之外,也嘗試創作新曲。

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3-7-12 14:30:27 | 顯示全部樓層
樂器

587px-Qin_part_names_full_zh.png
從左至右為琴的琴面、琴腹(內部)和琴底。

形制
琴長約3尺6寸5分(約122-125厘米),寬約6寸(約20厘米),琴體厚約2寸(約6厘米),由琴體和琴弦構成。琴體由弧形的面板和平直的底板膠合而成。面板琴首嵌有用於穿弦的「承露」、支撐琴弦的「岳山」,琴尾嵌有支撐琴弦的「龍齦」。琴面一側沿琴弦方向嵌有用於標示泛音音位的十三個圓點,稱為「徽」。底板上有用於安放「琴軫」的「軫池」,中部以下嵌有用於支撐琴身和纏弦的「雁足」。底板有兩個出音孔,通常為長方形或橢圓形;靠近中部的一個較大,稱為「龍池」;靠近琴尾的較小,稱為「鳳沼」。琴面板內部與龍池、鳳沼相對有隆起的結構,稱為「納音」,有改善音色的作用。琴腹內有兩個音柱(天柱和地柱),連通琴面和琴底,可以使音量增大,同時也作防塌腰裝置。琴弦共有七根,從外(近徽側)向內、從低到高,為一弦至七弦,琴弦一端搭在岳山上,用控制弦音高的線繩「絨剅」拴住,絨剅穿過承露上的弦眼系在琴軫上;琴弦的另一端繞過龍齦,纏在雁足上。

琴式
琴式為琴的形狀的特定的名稱,見下列表(「式」字省略,以音序列)。琴身各部件都以人體和自然事物命名。而對人體美的不同看法也影響琴的外觀,如唐宋人以豐滿為美,唐宋琴也較為圓潤。

此君
鳳勢
伏羲
鶴鳴秋月
焦尾
蕉葉
連珠
列子
伶官
靈機
落霞
霹靂
神農
師曠
響泉
宣和
亞額
月型
仲尼
子期

仲尼式和伏羲式最為常見。

800px-ZhongNiShi.jpg
仲尼式琴

材質
琴身
琴身材質是影響琴音色的首要因素。琴的面板一般為桐木或杉木製,底板為梓木或楠木制。木材必須風乾,否則木質會開裂起翹,且音色不好。木料自然風乾需要很長時間,因此斫琴者常搜羅各種陳年古木,如古宅樑柱(陽木)或古墓敗棺(陰木)來斫琴。

琴的面板和底板以魚膠膠合。面板上先要用漆灰作一層灰胎,以保護木質鬆軟的琴面,最常用的是鹿角霜和生漆調和而成的鹿角灰。琴表面塗以漆,大多數情況下用黑色,少數用硃色、褐色和紫色。待漆干透後,用油石蘸水細磨琴表面。

配件
岳山、承露、龍齦、雁足、琴軫等則用硬木、玉石等堅硬材料製成。琴徽共13個,多用螺鈿或玉石製成。

126px-Yuntao_Mingquan_inscription.jpg
雲濤鳴泉琴龍池銘文

398px-Hewu_Longxiang.jpg
琴底銘文:鶴舞龍翔

486px-HWLX_seals.jpg
鶴舞龍翔琴背的篆刻印

280px-Duanwen.jpg
斷紋:依次為:流水行雲紋、蛇腹斷、冰裂紋。

琴絃
傳統的琴弦為絲絃,20世紀50年代吳景略與查阜西與上海音樂學院樂器廠研製成功了尼龍鋼絲弦(俗稱鋼弦),21世紀初福建龍人公司研製成功了尼龍弦。

古代絲絃是將規定數目的絲線扭成一股,然後繞在框架上浸入裝有絃膠的缸內,以使絲絃不會再鬆散。一段時間後取出晾乾,然後截成合適的長度。絲絃共有三種規格,「太古」為標準絃,「中清」最細,「加重」最粗且弦外纏絲。按《與古齋琴譜》所述,「中清」琴絃最佳,因為其音色最為細膩清脆。絲弦音色古樸獨特,但音準不穩定,易磨損。現在蘇州、香港和日本都有幾家絲弦工坊。尼龍鋼絲弦是在鋼絲外包裹尼龍層製成的,具有音量大、強度高、音準穩定的優點,逐漸取代絲線成為主流。有人認為鋼絲弦的金屬音色過重,絲絃獨特的音色是無可取代的。龍人的尼龍弦則全由尼龍製成,音色介於絲弦和鋼弦之間。

琴的傳統上弦法中,先將琴弦右端用繞在琴軫上的絨剅拴住,向左拉過岳山、面板直至繞過龍齦纏在琴底的兩個雁足上。如果要調節音高,則通過旋轉琴軫來調節絨剅長度來控制弦的張力實現。 為了上弦便利,現代出現了一種琴上弦器,可以卡在雁足上,然後用調音扳手擰緊,與古箏的琴釘類似。上弦器對於力氣小,拉緊琴弦纏在雁足上有困難的人是很方便的。但是這種上弦多顯累贅,並未普及。

裝飾
琴常配有多種裝飾,最常見的是絨剅上系有軫穗。也有在琴體上雕花、鑲嵌玉石等。
另一類特別的裝飾是文墨篆刻。斫琴家和琴的主人常喜歡在底板上、龍池、鳳沼內鐫刻別名、詩詞、方印等內容,可反映琴的歷史。

斷紋
長時間彈奏下面漆所產生的裂紋。通常以形態命名,有「蛇腹斷」、「冰裂紋」、「牛毛斷」、「流水紋」、「行雲紋」、「龜背紋」、「梅花斷」等。琴鑒賞家非常青睞斷紋,因為斷紋可反映琴之久遠歷史,而且體現出一種蒼古美。而不影響彈奏的斷紋不用修復,現代斫琴者會人為的製造斷紋。

Jade_Tuning_Pegs.jpg
玉制琴軫

Traditional_stringing_method.jpg
用傳統上弦法上好弦的琴

New_Tuning_Device.jpg
新式上弦器:將上弦器卡在兩個雁足上,然後用調音扳手調音。螺桿可以伸縮以調整音高,卡在雁足上的長旋桿可以更為理想的調音。

音色

Qin_note_range.png
琴的音域

按照目前通用的正調定弦法,琴的常用音域為一弦散音C到七弦一徽泛音d3,共四個八度加一個大二度。琴在全部音域範圍內音色良好,既能保持均勻,又能形成對比。

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種音色,傳統琴學中以泛音代表天,散音代表地,按音代表人,象徵「天地人和」。

散音( 試聽(說明·資訊)),即空弦音,奏法是右手撥弦,左手無動作,可聽到較長時間的餘音。

泛音( 試聽(說明·資訊))的奏法是用左手一指或多指正對徽位輕點琴弦,一觸即起,同時右手撥弦,發出清越的琴音。琴有119個常用泛音。

按音( 試聽《佩蘭》(說明·資訊)),又稱案音、實音、走音,奏法是左手將弦按在琴面上,右手撥弦出音;繼而左手揉弦以產生吟音,或移向其他音位產生滑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12 14:42:2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7-12 14:42 編輯

演奏

彈法
通常置於專用的琴桌上彈奏,琴額向右,琴軫懸垂於桌外,用右手在岳山附近撥弦出聲,左手則按弦取音。琴演奏通常用真甲。右手撥弦手指留有適度指甲,以利發音清晰。左手則不留指甲,便於按弦。

右手撥弦有8種基本指法:
內向指法(向身體一側撥弦)
勾(中指)
抹(食指)
劈(大指)
打(名指)

外向指法(向琴徽一側撥弦)
踢(中指)
挑(食指)
托(大指)
摘(名指)

右手的組合及特殊指法:
歷(快速連挑兩弦)
撮(同時「挑勾」兩弦為小撮,「托勾」兩弦為大撮)
輪(快速連續「摘踢挑」)
背鎖(「踢抹挑」順次彈奏,擴展為短鎖「抹勾踢抹挑」或長鎖「抹勾踢抹挑抹勾」)
雙彈(快速連踢、連挑相鄰兩弦)
撥剌(食中名三指同時向內撥相鄰兩弦為「撥」、反向為「剌」)
滾拂(從高到低連摘數弦稱為「滾」,從低到高連抹數弦稱為「拂」)
左手按音常用大指和名指,低音弦也用中指和食指,按弦走音指法有上、下、綽、注、吟、猱等。此外,左手也可撥弦出聲,常見技法有罨(大指擊弦出聲)、掐起(大指按弦撤離出聲)和帶起(名指按弦撤離出聲)等。左右手指法可以進一步組合形成固定節奏型的「掐撮三聲」等。 下列是四種指法的圖示:

Qintech_Tiao.png
〈挑〉

422px-Qintech_Gou.jpg
〈勾〉

435px-Qintech_Pi.png
〈劈〉

424px-Qintech_Bo.jpg
〈撥〉

共有大約1070種有名或無名的指法,現代有50多種指法在演奏中常用。關於罕用指法和文字譜的資料散見於古代琴譜和琴書,近代則出版了幾種整理性的論著。

弦式
主條目:古琴弦式
參見:十二律及五聲調式
琴演奏時,須將七根弦散音調成一定的音階,稱為弦式。大多數琴曲使用正調弦式;20世紀50年代後琴界傾向於將正調為F調,即一弦至七弦音名是 C-D-F-G-A-c-d,首調唱名是 sol-la-do-re-mi-sol-la。按十二律,以第一弦為黃鐘,第三弦為仲呂(作五聲音階的宮音),一弦至七弦音名為「下徵、下羽、宮、商、角、徵、羽」。正調弦式又稱「仲呂均」。而在正調弦式上可以「借調」演奏其他宮調的作品。為使散音適應不同調的作品和按音音位演奏方便,可以在正調弦式基礎上,通過收緊(「緊」)或放鬆(「慢」)一定的弦數,改變宮音位置和弦間關係,成為新調音階弦式。例如,緊五弦使五弦升高半音,得到C-D-F-G-A♯(B♭)-C-D,稱為無射均弦式或緊五調。獨奏定弦時,通常只要校準7弦間的相對音高即可;與其他樂器合奏時,則將正調的五弦定為A(四徽泛音為a1,440Hz)。琴的定弦法有散音法、按音法、泛音法。

記譜
琴記譜法有文字譜、減字譜,簡譜、五線譜和混合記譜。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碣石調·幽蘭》
文字譜是琴最早的記譜法,是用文字詳細敘述全部演奏指法動作,因此是一種指法譜。現存僅有的文字譜是南朝梁代的《碣石調·幽蘭》,傳自隱士丘明。丘明先生是會稽人,梁朝末年隱居在九嶷山,擅長彈奏楚地曲調,尤其《幽蘭》一曲更是精妙絕倫。其唐代抄本百年前藏於日本國京都神光院,近年移到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為日本「國寶」,列品號碼為TB1393。光緒10年黎庶昌在日本編錄的《古逸叢書》曾依唐本影抄該譜,現東京大學有三冊分藏於三個圖書館。楊時百《琴學叢書》中有從文字譜《碣石調·幽蘭》翻譯的減字譜。

減字譜於晚唐出現,簡化文字譜以提高效率。減字譜使用減筆字組合來記錄琴曲的指法、弦序和徽位。清代《大還閣琴譜》開始採用徽分記譜法,將相臨徽間十等分,按音音位記成「幾徽幾分」,提高了音位準確度。減字譜在傳統琴譜中廣泛採用,並沿用至今。

楊宗稷於1910年代至1930年代編寫的《琴學叢書》中,將減字譜和工尺譜結合使用。王光祈的《翻譯琴譜之研究》採用羅馬數字和阿拉伯數字書寫琴譜。1962年由許健和王迪主編的《古琴曲集》開始將實際音高和節奏以五線譜與提示指法的簡化符號結合記錄樂曲。
琴譜現存有150多部,包含着3000多首流傳下來的琴曲。近年出版的琴書中的琴譜一般是減字譜與簡譜,或者減字譜與五線譜的合譜。

傳世琴譜有:
神奇秘譜
悟雪山房琴譜
琴學叢書
碣石調·幽蘭

Youlan.jpg
文字譜《碣石調·幽蘭》

Shenqi_Mipu_vol_3_pg_1.jpg
明代《神奇秘譜》

598px-QXCS_tab.jpg
《琴學叢書》

打譜
是琴家按照減字譜把琴曲彈出的過程。由於減字譜並未記錄琴曲節奏等音樂細節,因此打譜者需要反覆記錄修改,不斷彈奏,並在此過程中揣摩原曲的氣質和意境,最終使樂曲清晰流暢、結構完整。各個時期的打譜者有意追求琴曲的古風,同時又隨自己的藝術趣味對原譜潤色增刪,因而同一首琴曲在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風貌,不同的審美傾向。

聲像
古代琴書中有對於音樂表現形式的分析,稱為聲像,以解釋琴曲中表現的情緒或主題的單字。聲像的數目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只有4種,有人認為是13-16種,也有人認為總共超過24種。在某些琴譜中,對每種聲像都有詳細的描述。

虞山派的「清」、「微」、「淡」、「遠」是用來描述琴音樂的代表性聲像。琴學著作《谿山琴況》對24種聲像都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述,其中解釋了演奏技法、裝飾音和音樂本身,並闡述了演奏者和樂器之間的聯繫,以及演奏者是怎樣達到「琴人合一」的境界。

音樂
特徵
使用走手音是琴音樂一個重要特徵。一方面,滑音和吟音產生一種韻腔,是中國音樂的重要審美特徵。另一方面,過長的走手音曲調產生的擦弦音能創造出「空」、「虛」之感。例如,在琴曲《平沙落雁》的第2段中,起始幾個小節中左手「猱」以發出輕微的顫音,接着是一個樂句的擦弦音,琴音輕微,難以聽清。( 《平沙落雁》中的擦弦音。(說明·資訊))一些琴人認為自然的擦弦音是琴音樂的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質;而現代部分琴人則傾向於將長句的走手音曲調的某些音彈出,以避免節奏過於鬆散。

從走手音的使用情況來看,琴音樂在不同時代表現出不同的特徵。明代之前的琴曲,右手指法繁複,左手吟猱較少,形成「聲多韻少」的特色,代表性曲目如《廣陵散》《酒狂》等。明代之後,右手指法大大簡化,左手吟猱則變化多端,形成「韻多聲少」的特色,如琴曲《平沙落雁》《良宵引》等。

大量使用泛音是琴音樂的另一個特徵,而且常使用同一個音在不同弦上的重複。這種演奏法使得同音重複保留了餘音共鳴,產生和諧的效果。( 請注意聽《梅花三弄》起始兩個樂句的最後三個音。(說明·資訊))這種手法在很多琴曲中以不同的形式運用,為琴音樂增加一種和諧美。

琴曲與琴歌
琴曲通常由幾個段落連綴而成,長度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沒有嚴密的格式。除了演奏保留曲目和古代作品外,個別演奏者也會作曲或是即興演奏。 琴家多寄情山水,此等題材的琴曲層出不窮(《洞庭秋思》、《瀟湘水雲》、《漁樵問答》等),當然也不乏閨怨(《長門怨》)、敘事(《廣陵散》)等傳統詩詞題材的作品。還有具有儒家思想的作品,如《文王操》,也有將民歌小調改編彈奏的《四大景》等。多數琴曲有明確的標題,提示了作品的內容和意境。表現佛家感情的曲目很少,常見的有《釋談章》(《普庵咒》)等。

琴音樂中另外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是琴歌,最傑出的代表作包括《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關山月》、《鳳求凰》、《古怨》和《秋風詞》等,其中現存最早的琴歌曲譜是宋代姜夔的《古怨》。琴歌的歌詞大多是唐詩體,因此吟誦起來琅琅上口。琴人在彈唱琴歌時一般不會採用美聲或者民歌唱法,而是常用一種較為沉厚的唱腔低聲吟唱。

下列是部分琴曲名(以音序列):
欸乃
白雪
碧澗流泉
滄海龍吟
楚歌
春曉吟
搗衣
洞庭秋思
風雷引
風雲際會
鳳求凰
高山
孤館遇神
古琴吟
關山月

廣陵散
100.jpg

歸去來辭
胡笳十八拍
獲麟操
極樂吟
酒狂
慨古吟
孔子讀易
離騷
良宵引
流水
龍翔操

梅花三弄
200.jpg

墨子悲絲
鷗鷺忘機
平沙落雁
普庵咒
泣顏回
樵歌
秋風詞
秋江夜泊
秋塞吟
秋夜長
山居吟
神人暢
石上流泉
雙鶴鳴泉
天風環佩
韋編三絕
烏夜啼
湘江怨
瀟湘水雲
陽春
陽關三疊
憶故人
幽蘭
漁歌
漁樵問答
玉樓春曉
長門怨
長清
雉朝飛
醉漁唱晚
佩蘭

梧葉舞秋風
300.jpg


當代的琴作品有:
春風
蘭陵王
樓蘭散
梅園吟
三峽船歌
山水情
勝利操

合奏
琴的音色清、微、淡、遠,因此極少用於合奏。如果要用於合奏,所用樂器的聲音不能淹沒琴音。在古代,琴只與琴簫或者瑟合奏。琴簫合奏是目前常見的合奏形式,所用的琴簫是一種音域較窄、音量較小的簫。在日本也常用尺八來合奏。

當代演奏家和作曲家們進行了許多嘗試,現在已經有塤、琵琶、笛子等其他民族樂器與琴合奏的試驗性作品出現,也出現了琴和大民族樂隊或管弦樂隊的協奏曲。

禮樂
參見:雅樂
琴是東亞重要的禮樂樂器之一,在禮儀音樂,特別是雅樂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在清代畫作《雍正祭先農壇圖》(1723年-1735年)中可以發現琴的身影。雖然到了現代,在雅樂的故鄉中國,其樂譜中絕大部分已經失傳,不過在日本、韓國和越南,雅樂得以較完整地流傳下來。至今,韓國國立國樂院仍在用琴瑟演奏僅存下來的1116年宋徽宗時代的兩首孔廟雅樂,而越南雅樂亦於2003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聲學和律學
美國作家羅伯特·鄧波爾(Robert K. G. Temple)所說,琴在中國人理解音樂本質的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對古琴音色產生的原因而作出的研究,大大加深了中國人對聲音的本質是振動這個事實的理解。」這類對音色、泛音和諧聲的研究最終使朱載堉在世界上第一次發明了十二平均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12 14:4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7-12 14:49 編輯

文化

01300000158980121419478160971.jpg

地位
琴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古時文人心中視琴為高雅的代表,琴古時也常作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臺也被視為友誼的象徵。

01300000044935120461320053945.jpg

形體象徵
琴長3尺6寸5分,象一年365天;面版弧形,象徵「天圓」,琴底為平,象徵「地方」。13徽象一年12個月及閏月。琴最初有五根弦,象着「五行」金、木、水、火、土。傳說周文王為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而增加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添一根弦,所以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01300000044935120461346720941.jpg

琴人
參見:近現代古琴家列表
參見:近世已故琴人
古代文人雅士、貴族子弟多數能琴,其中以琴著稱的有:伯牙、蔡邕、嵇康、阮籍、劉琨、師曠、釋空塵、王賓魯、吳灴、汪明辰、徐常遇、徐祺、徐青山、徐天民、徐元白、嚴澂和雍門周等。近現代琴人請見近現代古琴家列表和近世已故琴人。

琴派
琴派是古代由於地域限制而形成的具有某種藝術風格的流派,故而多以地區命名。有明確師承關係的琴派始於南宋的「浙派」,而「琴派」之稱始自明末的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和清代的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下列是主要琴派(以音序列):
泛川派
廣陵派
金陵派
九嶷派
嶺南派
梅庵派
閩派
浦城派
山南派
紹興派
蜀派
松江派
吳門派
吳派
虞山派
浙派
諸城派
近現代由於地域文化之間交流融合,現當代琴家往往取法多個琴派,師承關係複雜;更由於社會政治等因素,琴人在各地遷移,從而使得地域性琴派變得越來越模糊。

3.jpg
宋徽宗(1082年-1135年)名畫《聽琴圖》

琴社
參見:古琴社團列表
琴社是琴人以琴會友、談樂唱酬的古琴社團,常會舉辦雅集以交流琴藝術,有時也會攜琴於自然美景之處一起彈琴論樂,有時也參加競賽和研究會。琴社並不是一個規章制度嚴格的組織,而是有共同趣味的人們自願結成的,其主要目的是促進琴音樂的發展。琴社亦是人們接觸高水平演奏者、互相學習、答疑解惑的平台。

在古代,琴派和琴社主要都在中國發展,日本等國雖然從中國傳入了琴文化,但傳播規模較小,代表性的有東皋心越禪師東渡日本所傳《東臯琴譜》(1676年)。北京大學於2002年成立了第一個高校琴社——北京大學古琴社,之後清華大學和南京大學等的琴社逐步成立,現在主要高校都有琴社活動。

雅集
在古代,雅集指的是文人階層的小型的聚會,通常是一起賞景、彈琴、吟詩、作畫,參加者是少數的朋友或同僚。現在的雅集常常規模較大,又由於有琴愛好者和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人參加,而成為一種小型的演奏欣賞會。很多琴社都定期舉行雅集,方便琴愛好者的交流及娛樂。

01300000359596123796200310136.jpg

琴書
參見:古琴文獻列表
琴書包括琴論和琴譜,主要內容有闡述琴音樂的特點、樂理、演奏技巧和歷史,這些書籍可分為哲學思想類、文藝理論類和演奏技法類。

影響

文學
《詩經》
《關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女曰雞鳴》「琴瑟在御, 莫不靜好」
《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常棣》「妻子好合, 如鼓琴瑟」
唐詩
李頎《琴歌》「主人有酒歡今夕, 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 霜淒萬木風入衣, 銅鑪華燭燭增輝, 初彈淥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 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餘里, 敢告雲山從此始。」
劉長卿《彈琴》「泠泠七弦上, 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 今人多不彈。」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緑綺, 西下峨嵋峯, 爲我一揮手, 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 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 秋雲暗幾重。」
王維《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 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 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 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 漁歌入浦深。」
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霄勞夢想。」
王昌齡《琴》「孤桐祕虛鳴,樸素傳幽真。彷彿絃指外,遂見初古人。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高宴未終曲,誰能辨經綸。」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經常有彈奏琴的情節出現,如曹雪芹的《紅樓夢》就有「黛玉論琴」、「妙玉聽琴」等場景。

影視與流行文化
在當代,為了刻畫傳統文化,古裝或古代情節的電影電視藝術中會使用琴,其中不乏誇張之作,如在電影《英雄》中,琴家徐匡華扮演了盲人琴師,演奏了自己所斫周代形制琴,配樂是由譚盾作曲,而實際用於電影中的原聲為曾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的劉麗演奏的現代鋼弦琴。而《功夫》中所謂「琴」實在並無此器。電影《六指琴魔》中的琴並不是實際生活中使用的瑤琴。

01300000359596123796157024044.jpg

琴作為重要樂器出現或用琴配樂的影視藝術作品舉例:
電影《秦頌》。琴師高漸離和秦王的故事。配樂為李祥霆即興演奏。
電影《知音》。蔡鍔和小鳳仙的故事。使用了琴曲《梅花三弄》,李祥霆演奏。
動畫片《山水情》。配樂為金復載創作的同名琴曲《山水情》,龔一演奏。
電影《赤壁》。配樂為趙家珍創作和演奏的即興短曲。
1977年,現代著名琴家管平湖演奏的《流水》作為中華音樂文化的代表入選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上載有的旅行者金唱片中,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送入太空。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陳雷激演奏王鵬仿製的唐代名琴「太古遺音」。

漢族以外
少數民族
宋季金元時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貴族的文人間廣為流傳。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的玄琴(거문고)與琴也有聯繫,據《三國史記》記載,玄琴是由高句麗第24任君主陽原王的宰相王山嶽根據琴發明。

日本
遣唐使時代琴從中國傳到日本,《宇津保物語》的主人公和《源氏物語》中的光源氏等人都會在重要場合攜琴演奏。平安時代中期以前,在《日本三代実録》《吏部王記》《御堂関白記》《御遊抄》《枕草子》等中都有琴的少量記載,是日本雅楽的重要組成部分,然後後來逐漸中斷。之後到江戸時代時東皐心越來到日本弘揚琴道,熊沢蕃山、荻生徂徠、浦上玉堂等文人非常愛好。之後又衰微,近現代則由岸辺成雄教授再次弘揚。

日本現存最早的琴是、是正倉院寶物「金銀平文琴」、法隆寺獻納寶物的「開元琴」(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蔵、國寶),以及、厳島神社蔵的伝平重衡所用的法花(重要文化財)、尾張・徳川義直的老龍吟、紀伊徳川家伝來的唐琴・冠古(別銘「梅花斷」、《集古十種》所載)、谷響、幽蘭(寛政年間)、天明三年無銘琴(4張都在國立歴史民俗博物館蔵)。

最早的文字譜《碣石調幽蘭第五》蔵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為日本國寶。減字譜琴譜則很多,如朱權編《神奇秘譜》明・洪熙乙巳年。彥根井伊家、徳川田安家有荻生徂徠所著楽書《幽蘭譜抄》。

東南亞及亞洲以外
民國時琴隨文人出洋而流傳到東南亞和歐美澳洲,尤其是在近二十年大規模華人在海外的情況下,迄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和瑞典等都有琴師和琴社。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12 14:50:03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2 14:54:15 | 顯示全部樓層
瑤琴一曲奏新腔, 琴的地位在中樂中很重要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2 15:13:26 | 顯示全部樓層
琴喺中國文化歷史上有重要地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2 15:27:24 | 顯示全部樓層
古琴源遠流長....國樂既智慧,音色優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7-12 17:14:29 | 顯示全部樓層
7k7k 發表於 2013-7-12 15:27
古琴源遠流長....國樂既智慧,音色優美

yes. it is the historical musical equipment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3 09:28:27 | 顯示全部樓層
六指琴摩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6 04: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