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878|回覆: 25

明代航海技術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6-29 22:27: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代航海冠絕全世界,鄭和下西洋更是壯舉,我試下整理資理同大家分享~~~~
-------------------------------------------------
寶船


寶船,又名寶舟、寶舡,是鄭和下西洋時的船隻。

第一手文獻資料,來自隨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馬歡所著《瀛涯勝覽》的現存內容比較完善:

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長,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明羅懋登《西洋通俗演義》對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有較詳細的敘述,鄭和船隻,最大的一號船,上有九桅杆,名為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共36號:二號船立八道桅杆,名為馬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共700號;三號上立七桅杆,船名為糧船,,長二十八丈,闊一十二丈,共240號;四號船上立六桅杆,名為坐船,長二十四丈闊九丈四尺,共300號,五號船上立五桅杆,名為戰船,長一十八丈,闊六丈六尺,共180號。

費信《星槎勝覽》:「永樂七年己丑,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統領官兵,駕使海船四十八號,往諸番國開讀賞賜。是歲秋九月,自太倉劉家港開船,十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泊。十二月,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

1434年隨鄭和下西洋的龔珍在《西洋番國志》中記錄:「其所乘之寶舟,體勢巍然,巨無以敵。蓬、帆、搖櫓,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明祝允明《前聞記》記載,鄭和下西洋所用的海船,有一號二號等,有清和號、惠康號、長寧號、安濟號、清遠號等,有以船上用櫓之大小,分別為大八櫓、小八櫓。

《明史·兵志》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伊本·白圖泰《遊記》記錄,宋元時代中國海船,大者張12帆,載1000人,其中六百名水手,400名士兵弓箭手等。大船用20至30搖櫓,每櫓15至30人搖,單是操作搖櫓,需要300至900人。

2010年,由中國南京鄭和寶船廠所製造的一艘可進行遠洋航行的仿明代鄭和寶船的寶船主體,經已完成三分一;該船長逾71米,排水量達一千六百噸,自上而下共五層。寶船以中國的傳統工藝方式建造,預料於2011年完成船體的安裝,2013年進行航行試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D%E8%88%B9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哥倫布的船和鄭和寶船模型.jpg
船廠出土的船舵.jpg
複製品甲板.jpg
寶船.gif
寶船複製品.jpg
 樓主| 發表於 2013-6-29 22:28:5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龍江船廠


龍江船廠,是明朝官營的一間船廠。

洪武初年,明室於江蘇南京龍江關(今南京北郊)建造龍江船廠。船廠隸屬工部,其規模宏大,分南北兩處,南稱前廠,北稱後廠。船廠越過秦淮河,直達下保、中保、上報村及三汊河地區,內設提舉司、作房、分司、篷廠、指揮舉,分工嚴格。而各廠有溪口通向龍江。基於造船的需要,船廠另外設有風篷、細木,艙作(修船)、鐵作、索作、纜作、油漆等工作坊。船廠最初專為打造戰艦而設,其後就兼造巡邏船和其他類型的船舶。龍江船廠按城市居民的坊廂編制,朝廷將工匠分編為四廂,而四廂再分作十甲。每個甲均有一個甲長。一廂有船木梭櫓索匠;二廂有船木鐵纜匠;三廂有念匠;四廂有棕篷匠。一般而言,船匠皆兼營農業,並非只負責造船。

龍江船廠經營超過一百年,在嘉靖後期,船廠開始衰落。工匠被降為二百四十餘戶,他們大多不諳祖業,懂得造船工藝的人實所剩無幾。明代中葉李昭祥所著的《龍江船廠志》記載,洪武初年,政府向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及直隸等地調取四百戶船工到南京造船。該400戶船工被分為四廂,每廂共有一百戶。他們分別製造木梭櫓、木鐵錨,修補舊船及製造棕蓬。永樂年間,鄭和乘坐的寶船由龍江船廠轄下的寶船廠建造,所以該船廠對鄭和下西洋作出重大貢獻。據顧起元《客座贅語》中記錄,「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可見當時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的規模之大。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學院教授席龍飛指出:「很多學者把寶船廠遺址混淆於龍江船廠。龍江船廠建於明洪武初年,因為有一本《龍江船廠誌》,很是有名。不過書中有廠圖,其廠址在城壕與秦淮河之間,深闊尺度只有354丈、138丈。由於廠址遠離長江,所造船舶只能由秦淮河北上才能達於長江。」由此反映寶船廠與龍江船廠的位置不一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 ... F%E8%88%B9%E5%BB%A0
龍江船廠.jpg
龍江船廠工人.jpg
龍江船廠圖.jpg
龍江船廠遺址.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9 22:40:5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導航技術


過洋牽星術


過洋牽星術是中國在漢代已有牽星導航技術。在《漢書·藝文志》已記載《海中星占驗》、《海中五星經雜事》、《海中五星雜事》、《海中五星順逆》、《海中二十八宿國分》、《海中二十八宿臣分》、《海中日月慧虹雜占》等海上觀星導航術的書籍。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朱彧在他的《萍洲可談》中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可知中國的航海家很早就利用天文觀察來導航了。到了明代觀星技術更進一步發展成為定量測量——過洋牽星術,普遍用於航海導航。明、清的海道針經多包括用過洋牽星術測量的星座高度。

過洋牽星術中的基本工具是牽星板。明萬曆二十五年李詡在所著《戒庵老人漫筆》一書中寫道:「牽星板一副,十二片,烏木為之,自小漸大,大者長七寸余。標為一指、二指,以至十二指,俱有細刻,若分、寸然。又有象牙一塊,長二寸,四角皆缺,上有半指、半角、一角、三角等字,顛倒相向,蓋周髀算尺也。」

牽星板的使用法:手持一塊牽星板在一定距離,對準水平線上方天體,以牽星板底線對水平線(「平水」),以上端對準天體為度,如果用的某指牽星板,天體高度便是某指。

一指還可細分為四「角」。一指合今日1度36分,一角合24分。

  • 1指 水平線上 1度36分
  • 2指 水平線上 3度12分
  • 3指 水平線上 4度48分
  • 4指 水平線上 6度24分
  • 5指 水平線上 8度0分
  • 6指 水平線上 9度36分
  • 7指 水平線上 11度12分
  • 8指 水平線上 12度48分
  • 9指 水平線上 14度24分
  • 10指 水平線上 16度0分
  • 11指 水平線上 17度36分
  • 12指 水平線上 19度12分


明代過洋牽星術常用的星座包括北辰星、織女星、布司星、水平星(船底座α星)、北斗星、華蓋星、燈籠骨星等。

《鄭和航海圖》中有四幅過洋牽星圖。其中一幅題為「忽魯謨斯國回古里國過洋牽星圖」。

「忽魯謨斯回來沙姑馬開洋,看北辰星十一指(水平線上17度36分),看東邊織女星七指為母(水平線上11度12分),看西南布司星八指平(水平線上12度48分)丁得把昔,看北辰星七指(水平線上11度12分),看東邊織女星七指為母(水平線上11度12分),看西北布司星八指(水平線上12度48分)。沙姑馬開洋看北辰星十一指平水(17度36分)。丁得把昔過洋看北辰星七指平水(水平線上11度12分)。」

另外,據林荃考證,《武備志》中收錄的《鄭和航海圖》及所附四幅“過洋牽星圖”,即:古裏往忽魯謨斯過洋牽星圖;錫蘭山回蘇門答臘過洋牽星圖;龍涎嶼往錫蘭山過洋牽星圖;忽魯謨斯回古裏過洋牽星圖。雖說只有四幅圖,但足以看出鄭和船隊在遠洋航行中如何解決正確判斷船舶位置與方向,準確確定航線等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從而為後世留下了中國最早、最具體、最完備的關於牽星術的記載。
  
林荃舉例說,鄭和船隊在橫渡孟加拉灣和印度洋時,由於海域遼闊,水天相接,沒有陸上物標可循,只有依靠羅經和天體導航。在七下西洋中,鄭和船隊以“過洋牽星圖”為依據,“惟觀日月升墜,以辨東西,星斗高低、度量遠近”,結果收到了“牽星為準,所實無差,保得無虞”的出奇效果。這種航海技術是鄭和船隊在繼承中國古代天體測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應用於航海,從而形成了一種自成體系的先進航海技術,從而使中國當時天文航海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這個水準代表了十五世紀初天文導航的世界水準。

海道針經


海道針經又稱針路,是明代航海導航手冊,包括每一條航線的羅盤導航、天文導航和地文、水文記錄。

元、明、清用於導航的羅盤是24方位水羅盤。這種技術利用8個天干(10個天干減去位於中間的「戊」和「己」)、12個地支、及八卦的四個方位,將航海羅盤圓周分為24等分,使方向能夠準確地指示。

下表將明代航海羅盤用度數表示。

  • 子 正北 0 度
  • 癸 15 度
  • 丑 30 度
  • 艮 東北 45 度
  • 寅 60 度
  • 甲 75 度
  • 卯 正東 90 度
  • 乙 105 度
  • 辰 120 度
  • 巽 東南 135 度
  • 巳 150 度
  • 丙 165 度
  • 午 正南 180 度
  • 丁 195 度
  • 未 210 度
  • 坤 西南 225 度
  • 申 240 度
  • 庚 255 度
  • 酉 正西 270 度
  • 辛 285 度
  • 戌 300 度
  • 乾 西北 315 度
  • 亥 330 度
  • 壬 345 度


單針羅經只用一個方位,並冠以「單」字,例如:單辰針(120 度),單酉針(正西 270 度)。有的航海圖用「丹」字代替「單」字,丹酉針同單酉針。例如《鄭和航海圖》中「太倉港口開船用丹乙針」就是說「太倉港口開船用指南針105度方向航行。」

關於雙針羅經用於航海的記錄,最早出現在元代周達觀所著的《真臘風土記》:「自溫州開洋,行丁未針,歷閩、廣海外諸州港口,過七洲洋,經交趾洋,到占城……又自真蒲行坤申針過崑崙洋入港。」

明代海道針經種絕大多數情況下用雙針羅經表示航行方位,當羅針擺動在兩個方位之間,用相鄰二方位表示其平均值,例如乙辰針(=105度和120度的平均值=112.5度)。明代掌管船上航行方向的火長巧妙地利用雙針羅經把24方位羅盤變成48方位羅盤(方位度數差為7.5度)

  • 子癸 7.5 度
  • 丑癸 22.5 度
  • 丑艮 37.5 度
  • 艮寅 52.5 度
  • 甲寅 67.5 度
  • 甲卯 82.5 度
  • 乙卯 97.5 度
  • 乙辰 112.5 度
  • 辰巽 127.5 度
  • 巽巳 142.5 度
  • 丙巳 157.5 度
  • 丙午 172.5 度
  • 丁午 187.5 度
  • 丁未 202.5 度
  • 坤未 217.5 度
  • 坤申 232.5 度
  • 庚申 247.5 度
  • 庚酉 262.5 度
  • 辛酉 277.5 度
  • 辛戌 292.5 度
  • 乾戌 307.5 度
  • 乾亥 322.5 度
  • 壬亥 337.5 度

    海道針經中另一種常見的術語是「對坐」,指地理標誌甲和地理標誌在羅盤上兩個相對180度方位。

    明代航海圖中的時間間隔用「更」來表示。一晝夜有十更,一更=2.4 小時,用燃香測量時間間隔。

    航速估計法: 從船頭扔下一木片到海中,人往船尾走,如果木片與人同時到達船尾,船速就是標準速度,然後再根據水流訓逆修正。

    《鄭和航海圖》中「太倉港口開船用丹乙針一更平吳淞江,用乙卯針一更到南匯嘴。」就是說「太倉港口開船用105 度方向,一更(2.4小時)時間到吳淞江,再往97.5 度方向航行,一更時間到南匯嘴。」

    海船航路上危險地帶的水深、海船停泊處的深淺對舟師也十分重要。

    宋代舟師已經作水文測量。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寫道:「過七洲洋,舟中測水,約七十餘丈」,測水深時附帶檢驗海底的狀況是沙底還是泥底:「凡測水之時,必須視其底,知道是何等沙泥。」

    明代海道針經中的測水法和宋代一脈相承,測水深使用長几十丈的繩索,吊一鉛球從船邊放下水中測量。長度單位用托;「長如兩手分開為一托」,約合1.5 米。測量水深時必須從船左和船右取數。鉛球底部塗蠟,可供水底泥沙的取樣。

    「福州五老虎門 打水六七托,過淺取官塘行船。」

    「淡馬錫門 打水三十托。」 「鎮海衛生太武山,打水二十托。」

    明代《順風相送》、《指南正法》、《東西洋考》等文獻都有大量針路記錄。

    廣東往磨六甲:南亭門放洋,用坤未針 (217.5°)五更船取烏頭山。用單坤針(西南 225°)十三更取七洲洋。坤未 (217.5°)針 七更船平獨豬山。……乾亥 (322.5°)針五更船平昆宋嶼,單亥針(330°)五更船取前嶼,乾(315°)針五更取五嶼;沿山使取磨六甲。

    台灣往日本從大港出。東南風可用丁未 (202.5°)及單未 (210°)過茄老灣線。南到青水烏水乾,可牽舵及用壬(345°)及壬子(352.5°),轉變取澎湖東過。

    七洲洋用坤未針,三更取銅鼓山。

    另外《鍼位》,全書已失,僅明黃省曾撰《西洋朝貢典錄》中有若干條摘錄。《渡海方程》明嘉靖十六年吳朴著,已失;明刊本《鹽邑志林》中有書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 ... 3%E9%92%88%E7%BB%8F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F%87%E6%B4%8B%E7%89%B5%海道針經E6%98%9F%E6%9C%AF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 ... 50505/12289857.html


海道針經.jpg
牽星板.jpg
過洋牽星圖之一.jpg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29 22:4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merrychristmas #3 的帖子

第一次在此出帖,如有不善,請指點。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6-30 06:29:0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good info for all of u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6-30 12:45:04 | 顯示全部樓層
內容豐富,大開眼界!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6-30 14:35:03 | 顯示全部樓層
明朝開始已經好勁啦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 03:4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可惜冇咩作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 05:51:07 | 顯示全部樓層
Hope China will reclaim its spot soon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 12:37:0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merrychristmas #1 的帖子

明朝的航海有鄭和的推展
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海域擴展最強的一個朝代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1 13: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漢威武,大明威武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2 08:38:54 | 顯示全部樓層
Very good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 Great job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5 14:27:29 | 顯示全部樓層
工業革命以前, 中國的科技一直都係比西方優勝
宋代有火藥, 明代有航海
工業革命才令西方大幅度發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6 21:31:42 | 顯示全部樓層
可借被儒家思想影響
不重視商業
沒有物慾的推動
技術的進步及重視都比西方追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7-9 12:43:19 | 顯示全部樓層
有學者指出鄭和有可能比哥倫布更早到達過美洲。
1.論航海技術,明朝勁過西方多多聲。船隊亦較龐大
2.根據歷史紀錄,哥倫布拿了地圖去「發現」美洲。
3.哥倫布在美洲看到中國人。
4.根據古地圖證明1428年以前已有全世界地圖,證明哥倫布根本不是最早發現美洲的人。
5.加拿大蘇人,Cree Orjibwa人種的DNA,包含來自東方的成分。
6.今天美國南卡羅萊那州、北卡羅萊那州的明和人(Ming Ho)、新墨西哥州的納瓦霍人、佛羅里達州的莫斯庫克人(Moskoke)是鄭和船員的後裔。
但鄭和大部分記錄被戰火燒毀,故此無法印證猜測。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8-2 19:5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若非皇帝無遠見 明朝時繼續發展早可稱霸全球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8-4 12:30:05 | 顯示全部樓層
D圖好正!! THX FOR SHAR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8-6 09:42:46 | 顯示全部樓層
明代航海業奠定了往後漕運的輝煌發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8-6 18:01:18 | 顯示全部樓層
China may be better if without Ching dysnasty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8-8 08:5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pacerchan #21 的帖子

絕對同意
清朝鎖國鎖到癲
所謂的三代盛世同明朝宋朝的科學發展比較簡直係垃圾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9-23 11: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