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MILY =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今天是世界家庭日(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Family),是聯合國在1993年倡議設立的,目的在提醒世人家庭的重要性,並重視各種家庭問題。
筆者所任教的高補程度通識教育科 - 人際關係單元,裡面有一整個單元與家庭有關。這幾年間,筆者認識不少家庭的現象和趨勢。
定義
家庭是由血緣、姻親、收養關係等親族關係連帶的群體,是很基本的社會組織單位,並且承擔了將兒童社教化的重要角色。按照聖經,上帝創造亞當以後,已認為他「獨居不好」,於是為他預備妻子夏娃,並吩咐他們要生養眾多。可見家庭的歷史十分悠久。
功能
家庭具備十分重要的功能,包括生育功能、社教化功能(以家庭教養促進兒童的發展,將其融入社會生活)、經濟支援功能(提供食物、衣著及居所)、情感功能(得到歸屬感、愛、接納、認同、 安全感)等等,在個人和社會間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
社會學中的家庭關係
在社會學的觀點,大部分人均經歷一些基本家庭關係: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entation),即由血緣關係所聯繫的親屬。簡單點說就是一個人出生的家庭,一般包括父母、祖父母、兄弟姊妹、叔伯、姑嬸、姨舅、表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等。而延生家庭(family of procreation)指由透過婚姻關係,令自己隸屬或延伸至另外一個家庭。
家庭類型
家庭的類別十分複雜,可按不同的角度分類。例如因居住的方式而分為隨父居、隨母居、分別居等;因權威的歸屬而分為父權、母權、平權等;因婚姻形式分為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等;因成員關係的組合而分為核心家庭和擴大家庭等。
最後的分類十分常見,值得詳細解釋。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由成年的父母和無謀生能力的子女所組成;擴大家庭(extended family),包括了核心家庭以及其他親戚,例如祖父母、孫子女、叔姪等。
在香港,大部分家庭為傳統家庭:以丈夫為經濟支柱,母親為傳統的家庭主婦,育有小孩。小部分為單親家庭,即父或母單獨一人和未成年子女同住的家庭。
為有一些是重組家庭,即家庭中父母雙方,至少一方曾經結婚,並帶同之前婚姻所生之子女一起居住。極小部分為三代家庭:父或母因離婚、分居或配偶死亡等成為單親家庭,並由父或母帶其子女與祖父母同住。
香港的家庭趨勢
核心家庭增多,家庭人數減少:這因為香港家庭與祖父母的關係較疏離,反而普遍以子女為中心,而且傳宗接代觀念減輕。1991年的核心家庭比率為61.6%,2001年的數字已上升至66.2%。1976年,香港平均每戶人口為4.2人(包括1.3名子女),2001年僅為3.1人(及0.5名子女)。那祖父母去了哪裡?當然是自組家庭,所以獨居長者數目由1991年的61000個上升至115000個。整體來說,1991年香港有158萬個家庭,2006年已升為231萬個。
由父權家庭趨向平權家庭:男女兩性地位趨向平等,家庭亦然。
雙職家庭(dual-career family):即父母都有全職工作,這歸因於女性就業機會增加,家計趨向共同負擔。已婚女性的勞動率由1991年的52.2%上升至2001年的59.6%;而1996年僅有31萬個雙職家庭,2006年則有35萬個。不但如此,工時也增加了,家庭工時每周超過60小時的,由1991年的43100個上升至2006年的88400個。
單親家庭比率增加:家庭糾紛較常透過離婚解決,提高了離婚率和再婚率。香港的單親住戶由1991年的32900個上升至2006年的78800個。
家庭問題(一):跨境家庭
1986年的全港婚姻總數中,只有16451宗跨境婚姻。時至2007年已升至26203宗,佔當年的39%;而且在2007年,全港出生嬰兒(70,394名)中,40%(27,574名)為內地婦女所生,可見跨境家庭的上升趨勢。
跨境家庭大多只有父親外出工作,母親擔任家庭主婦,而母親平均較父親年輕7歲(全港平均值為3歲)。
按社聯的調查,在2006年80%的跨境家庭的入息低於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數($17250),當中更有一半的家庭低於$8600。
跨境家庭所引申的問題,包括學童跨境上學問題、語言問題、歧視問題等,有機會再詳細探討。
家庭問題(二):低收入家庭
「低收入家庭」的定義:住戶收入少於或等於全港相同人數住戶的入息中位數(2007年為$17250)的一半。按社聯的調查,在2006年,全港有50萬個家庭在此類別,佔22%。按統計處的調查,收入少於$8000的家庭,由1996年的16.5%,增加至2001年的18.2%及2006年的21.3%,情況越加惡化。
家庭問題(三):家庭暴力
根據警方的數據,1996年的家庭暴力個案為1251宗,2006年為4704宗,升幅驚人。虐待配偶則由2001年的2433宗,升至2007年的6404宗:虐待兒童則由1996年的2433宗,升至2007年的944宗,情況實在相當嚴重,而且還有很多是隱瞞未報的。
經常聽說家庭在崩潰、家庭在哭泣。特別是西方社會,倫理價值開放,以致家庭的觀念亦日漸消磨。但筆者對香港的家庭還是抱有樂觀的態度。無論社會如何開放,每個人總需要被愛、被照顧,以及充足的安全感,甚至還要肯定這些需要不是暫時性的。觀乎整個社會,只有家庭所提供的關懷能符合這些條件,所以筆者還是蠻有信心的。
今年主題:推進社會融合和代際團結
今年是聯合國確立的第20個“國際家庭日”。今年“國家家庭日”的主題為“推進社會融合和代際團結”。然而,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壓力導致的生育養育問題、少子化和老齡化帶來的家庭養老問題以及流動帶來的外來家庭多重發展問題已經成為上中國很多家庭面臨的三大主要問題。提醒社會大眾重視、關愛家人及重視家庭問題;家人能否團結一心、互相扶持與鼓勵,已關系到整個社會能否融合。如儒家倡導“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是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句話。反映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有著這樣淒涼的境況:同樣吃飯,父母在說話,子女卻在玩手機。不少人歸咎於科技進步拉開親子距離,其實不然。不少父母為口奔馳,難得聚在一起,也很少與子女閑談;缺少情感交融和溝通,親情自然越來越淡薄。面對父母,子女反而感到陌生與尷尬,無話可說。換言之,即使沒有手機、平板電腦,也會用其他方式排解情感空虛和待際尷尬。
吸毒、燒車、援交、搶劫等青年犯罪案中,不少青年都稱自己心靈空虛、寂寞得不到就贖。青年犯罪案件多引起社會指責與標簽,“九十後”屬“物質至上的一代”、“浮躁的一代”、“沒有思想的一代”、“不讀書的一代”……然而,社會、家庭又有否反思如何與子女、青年溝通?有否代位思考,了解他們的壓力?一面倒的批評與歧視,只會加劇彼此間的厭惡與憎恨。能否推進社會融合和代際團結,在乎溝通與關懷!
專家建議,家庭政策制定應從只面向問題家庭的剩余型家庭政策,轉化為面向多數家庭的普惠型家庭政策。社會發展要求現代家庭更加註重家庭教育與父母素質,包括優生優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更加關註生育、養育、培育“三育”服務和全面提升生育、生命、生活“三生”質量,要積極營造尊敬老年人的社會氛圍,重視流動人口與居住地城市社區戶籍人口的文化融合。
推動婚姻家庭社會化工作,發展婚姻家庭專業社會服務組織,刻不容緩。同時大力培養專業的家庭社會工作者,包括婚姻心理咨詢師、婚姻家庭咨詢師、婚姻家庭律師、社工師以及高級家政員、家庭護理員等,全面推動家庭服務業發展,不斷提高人們家的責任感和歸屬感,才能享受真正的現代文明帶來的幸福感。
歷屆國際家庭日主題
· 2012年:工作與家庭-兩者兼顧
· 2011年:面對家庭貧困和社會排斥
· 2010年:移徙對世界各地家庭的影響
· 2009年:母親和家庭:變化世界中的挑戰
· 2008年:父親與家庭:責任和挑戰
· 2007年:家庭與殘疾人
· 2006年:變化中的家庭:機遇與挑戰
· 2005年:艾滋病毒/艾滋病與家庭福祉
· 2004年:國際家庭年十周年:一個行動框架
· 2003年:籌備2004年國際家庭年十周年紀念活動
· 2002年:家庭和老齡化:機遇與挑戰
· 2001年:家庭和誌願者:建設社會凝聚力
· 2000年:家庭:發展的推動者和受益者
· 1999年: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家庭
· 1998年:家庭:人權的教育者和提供者
· 1997年:在夥伴關系基礎上的家庭建設
· 1996年:家庭:貧窮和無家可歸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 1994年:家庭:變化世界中的動力與責任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