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572|回覆: 26

[器皿] [轉載] 歷代茶具欣賞

    [複製鏈接]
簽到
2125
發表於 2013-5-8 00:1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5-8 01:13 編輯

隋唐以前茶具欣賞

青釉盞托
(南朝)


1.jpg

這件(組)器物實際由茶盞、茶託兩件組成。盞中心刻蓮蓬,往上是蓮瓣;托內也飾以蓮瓣紋。釉色瑩潤,青中閃黃,開小紋片。構思巧妙,頗似一盞蓮花燈。東晉、南朝時,在江南及閩、贛等地出產的青瓷器中,已有茶盞、茶託(盤)相配套的用法,這裏的茶託中心下凹,周圍有突起的托圈,用來放置杯盞。

陶  碗
(東漢)


2.jpg

漢代的燒陶工藝吸收了原始瓷器的器表著釉技術,並創制了以銅爲呈色劑的低溫鉛釉陶器,爲我國後來各種不同顔色低溫鉛釉陶器的出現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漢代的日用陶器,有做飯的釜、甑等炊具,有飲食用的碗、缽等器,也有作爲盛物用的甕、罐、缸、壺等。器表裝飾有繩紋、劃紋、弦紋等。彩繪多見於盤、碗、盒、壺、罐等陶器的器表,有朱繪的,也有用紅、青、綠、黃、橙等色繪出線條、幾何圖案和珍禽走獸等到紋樣。

陶碗、陶瓮
(戰國時期)


3.jpg
 
一大一小兩件陶器擺在一起。它們距今約2200年的歲月,而離前述仰紹文化的陶碗、陶瓶少說也要有3000年了!戰國時期的燒窯技術有了很發展。窯床用土坯砌成,煙囪設在窯腔上面或後面,保持燒窯溫度,從而使燒出的陶器質地堅致。另一變化在於裝飾。江南地區的印紋硬陶原産生於新石器時代,但興盛于商周。其拍印紋飾起初是爲了使泥條盤制而成的器體緻密牢固,拍打工具是陶拍。爲了避免拍打時粘上陶土,就在陶拍上系以繩索或刻制花紋。久而久之,古人對花紋的美觀講究起來,印上的紋飾便日漸規整,豐富多樣。這兩件陶器正是印紋陶,此甕或稱爲罐,與後世茶葉罐之害抑或有點聯繫。

陶碗、陶瓶
(仰韶文化時期)


4.jpg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數千年前遠古先民使用的兩件陶器:陶碗和陶瓶。碗用來盛食物或飲水,瓶則是汲水器。

5.jpg

這件陶碗是長江中游重慶巫山大溪文化鮮豔的彩繪陶器,於燒制後再描繪上圖案的作品,其色彩較之燒制前就繪飾的彩陶要容易剝蝕。這件陶碗有圈足和幾何紋飾,距今約6400-5300年。

青釉雞首壺
(晉)


6.jpg

7.jpg

雞首壺,又稱雞頭壺、天雞壺,晉時也稱罌,流行於晉至唐代初年。它的造型一般是:盤口、細頸、鼓腹、平底,肩部有雞頭狀的流,故名。這種器型在三國、西晉時已出現,當時在罌或罐的肩部裝飾一雞頭狀的流,而相對應的另一邊的把則飾爲雞尾。東晉時,這種造型成爲定式。到了隋代,雞頭壺器身由矮胖變爲細高,有柄上端呈螭首狀或有雙雞頭的形式。釉色除青釉外,也有部分黑瓷和少量白瓷製品。而自南朝到隋,實心的雞頭壺少了,多成爲空心雞頭能倒水的實用流。初唐時,雞頭壺還能見到,大體上還是隋朝樣子,。再往後就漸漸少見了。

青釉盞托
(南朝)


8.jpg

這件(組)器物實際由茶盞、茶託兩件組成。盞中心刻蓮蓬,往上是蓮瓣;托內也飾以蓮瓣紋。釉色瑩潤,青中閃黃,開小紋片。構思巧妙,頗似一盞蓮花燈。東晉、南朝時,在江南及閩、贛等地出產的青瓷器中,已有茶盞、茶託(盤)相配套的用法,這裏的茶託中心下凹,周圍有突起的托圈,用來放置杯盞。

黑陶鏤孔高柄杯
(大汶口文化時期)


9.jpg

這是新石器時代飲水杯中較風雅的一種,有點類似今天用的玻璃高腳杯。另一類大汶口文化遺物——彩陶豆。豆本身不是飲器,而是食器,古書上說它是用來放肉的。其形狀與高柄杯有關(有一種高柄豆與高杯杯更像),與後世的盞托也有關。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4000餘年,延續約2000年。其制陶技術較高,陶質有紅、灰、黑、白四類,裝飾上以鏤空和紡織紋爲特色,而高柄杯與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中最具特色的器物。

10.jpg

這件高杯杯系泥質黑陶器具,侈口、深腹、圓形底接高杯,圈足。器壁較薄,似蛋殼,表面烏黑發亮,杯上有七條聯珠狀鏤孔裝飾。器型嚴謹規整,樸素大方,亭亭玉立,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黑陶製作工藝成熟時期的作品。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樓主| 發表於 2013-5-8 00:55:1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5-8 00:58 編輯

隋唐五代茶具欣賞

彩色釉陶貼花龍首執壺

11.jpg

這種類型的器物是唐代特有的一種器式。它通體施黃綠釉彩,口部爲喇叭狀,鼓腹、平底。以龍首爲流,柄呈龍尾狀,從口沿經腹部到壺柄,以一條長龍作爲環繞的裝飾。壺的腹部,以前一後都堆著貼花,左右堆貼著團龍圖案,這也是唐三彩一種器型。唐三彩的胎爲白色,爲了不使胎色影響釉色,有時需要在胎的表面施加一層白度較高的化妝土,在這類器物的露胎部常可見到這些白色化妝土。唐三彩有手制、輪制、模制、雕塑、粘貼等成形手法。施釉是釉直接上在陶胎上,含有不同著色劑的釉漿在胎面巧妙組合,在燒制的過程中,因爲釉的流動,如點彩、貼花、塗彩、印花、刻花等。貼花是這只執壺的一個重要裝飾特點。這種方法是在器胎幹後,用印模印出浮雕狀的圖案薄片,然後把它貼在陶瓷的胎體上。貼花一般在施釉、入窯前進行,後來也有燒成後再貼花的。燒成後貼花露出胎色,呈紅褐色,稱露胎貼花。

掐絲團花紋金杯

12.jpg

這只金杯20世紀70年代出土於陝西。其口沿微微外撇,深腹,圈足。金杯的腹部焊接著四朵扁金絲編成的團花,杯沿與杯底上下各有一朵金絲如意雲。團花本來鑲有珠寶,現已脫落。作爲飲器類的杯,可以是酒具,也可以是茶具,有高足杯、帶把杯等。帶把杯有與衆不同之處:許多杯的把手呈“6”字形,有的杯還有折棱。唐代的文化既汲取了西方的營養,又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有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唐文化是多元的,表現在金銀器上,就是其裝飾紋樣豐富多樣,包括各種禽鳥、花卉、瑞獸、人物故事和日常生活。這裏所用的的團花紋就是一種富有裝飾性的、抽象的花卉紋。另外,唐代金銀器的製作和裝飾技術也很先進。常用的方法有錘、澆鑄、焊接、抛光、鏤空等。這只金杯用的就是焊接法。焊又有大焊、小焊、兩焊之分。焊所用的焊劑爲錫、銅、銀末和松香。宋代書法家蔡襄對茶文化也很有研究I他改了團茶的製作方法,還寫過《茶錄》一書),他認爲茶具以金爲上品,當然,這是對貴族階層而言。

玻璃茶碗、茶託

13.jpg

古代巴比倫人是最早找到玻璃配方的,那是在4500年以前。其後,埃及人、羅馬人繼承前人的這一技術,使之發揚光大。中世紀以後,玻璃製作技術傳到了歐洲,並在這一地區蓬勃發展。傳入中國的時間稍晚,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漢唐時代,因爲有了海上交通和絲綢之路,中西文化得以交融,國人對玻璃的認識更進了一步,但還是把玻璃作爲美玉或藥材看待。直到17世紀末的清代,它的製作技術及配方才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作爲藥材的玻璃記載見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玻璃“本作頗黎。頗黎,國名也。其瑩如水,其堅如玉,故稱水玉,與水精同名”。作爲藥材在水玉(玻璃)是味辛、性寒、無毒的,能治驚悸心熱,安心明目,祛赤眼,治熱腫。在古代中國,由於對玻璃瞭解少,認爲它是與玉石同類,生在土中,由千歲冰所化成,故也有稱爲水日暮途窮的。丹家把它用作煉丹的原料,近代也有人稱之爲料器。

白瓷龍首雙身壺

14.jpg

白瓷在南北明時已開始生産,面真正成熟的白瓷直到隋代才出現。中國白瓷最早産生於北方地區,特別是河北和河南兩地,南方的白瓷經比北方晚近300年。河北內丘邢窯的隋代窯址是目前發現最早製造白瓷的地方。白瓷在隋朝的生産相當普遍,它是在青瓷的基礎上出現的,是在含鐵量最低的瓷胎上塗以透明或乳濁的高溫釉而燒成。工匠們的技藝這時有了很大進步,他們在長期的實踐中掌握了三氧化二鐵的呈色規律,然後有意降低釉中的氧化鐵的含量,最終製成了白瓷。繼隋代白瓷之後,唐代邢窯、宋代定窯、景德鎮窯和明德化窯等都以生産白瓷而聞名,生産的邢瓷、卵白釉瓷、甜白瓷、象牙白等白瓷在中國陶瓷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同時,白瓷也爲青花和彩瓷的發展打下了基礎。隋代墓葬中曾出土不少白瓷器,如北齊武平六年(575年)河南安陽範粹墓,隋開皇十五年(595年)征虜將軍張盛墓、大業四年(608年)周宣帝外孫女李靜訓墓、大業六年(610年)金紫光祿大夫姬威墓等。1982年,內丘與臨城交界的賈村隋代白瓷窯址等出土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白瓷,儘管其中有些屬於早期的白瓷,還有點白中帶青,但其後就無可爭辯的是正宗白瓷了。在李靜訓墓出土的白瓷中,龍柄雙連瓶和龍柄雞首壺堪稱精品。龍柄雞首壺這一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青瓷傳統造型,這次以白瓷的全新面目展現在世人面前。而龍首雙連瓶更是造型別致致、

邢窯執壺

15.jpg

唐、五代時期,白瓷産地主要集中在北方,有“北白”之稱。主要有邢窯、鞏縣窯、曲陽窯,其中以邢窯最爲著名。邢瓷最早在北朝後期已有燒造,隋代進一步發展,到了唐代,邢瓷達到了高峰,但從唐末開始走向衰落。邢瓷在唐肛時,生産和使用都相當普遍,唐李肇的《國史補》記載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作爲茶具,陸羽認爲邢窯稍遜於越窯,稱“邢磁類銀,越磁類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磁類雪,越磁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磁白而茶色丹,越磁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這只是兩在名窯之間隔伯促評說而已。邢瓷作爲地主特産向朝廷進貢,同時也較爲大衆化,不分貴賤,其産品主要是生活用具,有碗、盤、缽、杯,盆、罐、瓶、壺、盒等器型,不少器物的一個特徵是在底部有“盈”字款。碗是唐代白瓷中最流行,出現最早的器型,並且常給人豐潤厚重的感覺。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白瓷茶碗最爲常見。器型一般小而淺,略似斗笠,敞口淺腹,比較厚重,口沿有凸起的厚卷髻,有的還在胎與釉之間施化妝土,有的施滿釉,有的器物外壁施半釉。唐代的白瓷有粗白瓷和細白瓷之分。細白瓷的胎是細而白,大都施滿釉,釉呈半透明,釉聚集較厚的地方還有隱隱的淡綠色。而粗白瓷是粗而灰白求恩,釉色透明,白中帶黃。這只白瓷碗碗身厚重,圈足,斜壁,敞口,有凸起的一圈口沿,胎身施化妝土,碗內施滿釉,處壁施半釉,釉色白中泛青。這種類型的碗當時在國內外都很流行,因爲邢窯碗在當時還遠銷海外,中東及北非地區有些遺址曾有出土即是證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5-8 00:59: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5-8 01:03 編輯

宋元茶具欣賞

官窯粉青葵式碗

16.jpg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人将其列为五大名窑之首,但对于其中的北宋官窑一直有争议。一些著名的博物馆中收藏有北宋青瓷精品,釉色粉青,开大片,部分铁足,过去称其为北宋官窑产品。郊坛下官窑的瓷器在早期多薄胎厚釉,釉色粉青,口沿等釉薄处显出黄褐胎色,釉表面有大开片及疵点;晚期多厚胎薄釉,釉色灰青,釉面有细小开片。品种有碗、碟、盘、洗、海棠瓶、花觚、双耳炉等。修内司官窑产品与郊坛下窑在造型、胎色、釉色上很相似,但该窑粉青、米黄色釉的正烧品极其精致,有玉质感,较之郊坛下窑更胜一筹。

汝窯盞托

17.jpg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 之一。但是,汝窯的傳世品非常少。據統計,目前大約只有九十多件,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多,有二十多件,其他散見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院、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汝窯主要燒制青瓷,並爲宮廷生産禦用瓷。器型主要有碗、盤、碟、洗盆等。它的胎爲淺灰白色,俗稱香灰色;釉色爲淡天青色,且青中帶有微藍,同時還有蛋青、茶青、豆青等其他一些顔色。汝窯瓷器的釉層很薄,有乳濁感,因爲它的燒成溫度只有1200度,假如稍高一些,乳濁釉就會變得透明了。這層薄薄的釉面質地卻較硬,常常有極細的開片。汝窯燒制的時候,下面的支架有兩種形式,有時採用支釘支燒,有時採用墊圈。用支釘的時候,瓷器就可以通體上釉,燒成之後,支釘所接觸的幾個點是無釉的,呈白色,狀如芝麻,叫芝麻釘,這也是鑒定汝窯瓷器的要點之一。

青白釉水波蓮紋渣鬥

18.jpg

渣鬥,又名唾壺,用於盛裝唾吐物。如置於餐桌,專用于盛載肉骨魚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於盛載茶渣,故也列於茶具之中。元人筆記載“宋季大族設席,幾案間必用筋瓶、渣鬥”,即指此物。該器一般中喇叭口,寬沿,深腹,形如尊。有的口較小,或稱該制專用於唾吐,大口者方是渣鬥。宋代許多窯場都燒制渣鬥,北宋越窯、耀州窯、南宋官窯等出品都很著名。明、清時景德鎮窯也有製作,數量較多,有多種色釉和彩繪裝飾,而以郎窯紅等最名貴。此器系北宋景德鎮窯出品,喇叭口,圓鼓腹,圓底,足略撇。口沿內有一道刻劃邊框,內飾蓮花、蓮葉、蓮蓬及水波紋,通體施淡青白釉,色調淡雅。渣鬥也有銀器或漆器,堪與名窯瓷器比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5-8 01:07:5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5-8 01:09 編輯

宋代名窯

雨过天青话汝窑

21.jpg

22.jpg

北宋徽宗大觀元年(西元1107年)創建的禦制官窯,是當時的“五大名窯”之一。過去一直以爲汝窯窯址在臨汝縣境內,然而1986年底,在考古工作者經過大量調查和發掘工作仍然未找到的情況下,卻在與臨汝相鄰的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發現了汝窯窯址,並出土了宮廷使用的完整瓷器22件,從而揭開了汝官瓷之謎。寶豐縣在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是宋代爲滿足宮廷特殊需要而設立的窯場,又稱爲汝官窯。汝窯是一個受越窯影響較大的、以燒青瓷爲主的窯。所燒制的瓷器,不論是胎骨、瓷釉,還是在製作方面都非常精細、規整,達到了相當高的技術水平。汝窯的特點是胎質細膩,俗稱“香灰胎”,釉色天青,開有細小紋片,通體施釉,底部有用細釘支燒的痕迹。傳世的汝窯器常見器型有碗、盤、洗、瓶、尊等日用品。盤有大小深淺之區分,以卷足者爲多,也有的臥足。洗有敞口和直口兩種,前者圈足外卷,後者口與底垂直,至近底處則爲內斂平底,其中有橢圓形的四足洗,這類洗在其他窯尚未見過。汝窯製品素身多,極少以花紋作裝飾。造型端莊,釉色晶瑩似玉。汝官窯的燒制時間短,一直都作爲貢品,所以民間流傳甚少,南宋時已屬“難得”之物,視爲珍品。清雍正前後有仿汝器出現,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時古雅大方。爲了區別寶豐和臨汝兩地産品,現稱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爲汝窯或汝官窯,而後者稱爲臨汝窯。

如玉似冰哥窑瓷

103.jpg

104.jpg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哥窯在浙江省龍泉縣,確切窯址不詳。相傳爲南宋時章氏兄弟所創,分別爲“哥窯”及“弟窯”(弟窯又稱龍泉窯)。屬於青瓷系的哥窯器,以釉色取勝。鑒定哥窯瓷主要從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著眼。哥窯器在胎骨、瓷釉、造型等方面均似宋官窯,胎質呈黑色,細膩、堅實。哥窯瓷器的特點是裏外披釉,均勻光潔,晶瑩滋潤,不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撥大方,輪廓亦柔和流暢。60年代時,浙江省文物考古單位曾對龍泉大窯等幾處窯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不少黑胎片紋青瓷,大部分爲日常生活用瓷。但與另一部分傳世的哥窯器物相對照,這二種哥窯的造型、胎色、釉面和紋片均有不同之處。爲此,文物界將這些原藏於宮廷、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及流散於民間和國外的這類哥窯器稱之爲“傳世哥窯”。傳世哥窯瓷以仿古代青銅器造型的器物爲主。如魚耳爐、乳釘五足爐、膽式瓶、八方穿帶瓶、弦紋瓶等,也有盤、碗、洗之類。它的胎骨較厚、胎質細膩,胎色呈黑灰、深灰或土黃不一。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米黃等。釉面滋潤,多有縮釉小坑,開有不規則的細紋片,紋片呈黑、黃二色,俗稱“金絲鐵錢”。燒煉時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釘,而目前發現的龍泉哥窯是不用支釘燒成的。這一聞名世界的傳世哥窯的産地迄今還未發現,尚待文物考古學者的分曉了。

紫口铁足宋官窑

063_small.jpg

066_small.jpg

宋“五大名窯”之一,迄今尚未發現窯址,是專供宋朝官僚階層及大內用瓷的名窯。又分爲“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西元1127年,宋室南遷臨安(今杭州)後,爲了滿足宮廷和達官貴人的用瓷需要,先後建立了修內司官窯和效壇官窯。歷代對官窯評價很高,清代陳瀏在《陶雅》中讚美道:“宋官窯者絕不經見,世人罕有識之者。”北宋官窯創建于大觀元年,燒制瓷的時間很短。胎骨與汝瓷極似,精細堅密,分爲深、淺灰色。釉面光潤,釉下並有一層深醬色“護胎釉”。南宋官窯,製品造型端莊,線條挺健,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黃等多種,以粉青爲上,渾厚滋潤,如玉似冰。其釉面上佈滿紋片,這種釉面裂紋原是瓷器上的一種缺陷,後卻成爲別具一格的裝飾方法,因而名噪一時。紋片形狀有冰裂紋、流水紋、魚子紋、百圾碎等,以冰裂鱔血紋爲上,梅花片、墨紋片次之。這種瓷器的底足部爲鐵褐色,口部隱呈紫色,稱爲“紫口鐵足”。典型的官瓷,坯體的厚度僅爲釉層的三分之一左右,坯薄釉厚。釉層中還攢聚著無數微小如珠的氣泡,行家稱之爲“聚沫攢珠”,這是鑒別南宋官窯的重要特徵之一。官窯器物除了碗、盤、瓶、洗、爐外,仿商、周、秦、漢銅器及玉器者甚多,這是受北宋徽宗提倡的仿古復古風氣的影響。這類仿古器物是宮廷的陳設和觀賞品。由於修內司官窯迄今尚未發現窯址,有的古陶瓷學家認爲,傳世哥窯就是南宋修內司官窯産品,這一論斷有待於進一步證實。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5-8 01:10:30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5-8 11:13:02 | 顯示全部樓層
相信觀賞多過實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5-8 11:50:29 | 顯示全部樓層
siaoneu 發表於 2013-5-8 11:13
相信觀賞多過實用

yes. as they are the historical cup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5-8 12:57:24 | 顯示全部樓層
siaoneu 發表於 2013-5-8 11:13
相信觀賞多過實用

咁名貴,用一件少一件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5-8 13:06:10 | 顯示全部樓層
大白菜 發表於 2013-5-8 12:57
咁名貴,用一件少一件喎

We must collect them la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5-8 13:21:10 | 顯示全部樓層
SL888 發表於 2013-5-8 13:06
We must collect them la

我比較喜歡收集囡囡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5-8 13:36:42 | 顯示全部樓層
大白菜 發表於 2013-5-8 13:21
我比較喜歡收集囡囡

Hahahaha~~any target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5-8 19:34:17 | 顯示全部樓層
精彩既介紹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5-8 23: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古玩不懂得喎, 咁多貢品, 好難分真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5-8 23:37:58 | 顯示全部樓層
好似进化史般的在变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5-8 23:52:52 | 顯示全部樓層
你係賣古物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5-9 00:10:49 | 顯示全部樓層
奇形怪狀樣樣有..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5-9 01:16:5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依家用緊嗰隻碗300年後都會變成好值錢嘅古玩!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5-9 02:53:16 | 顯示全部樓層
白瓷龍首雙身壺好特別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5-9 06:48:17 | 顯示全部樓層
E十收藏係冰間博物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5-9 09:05:05 | 顯示全部樓層
歷代茶具發展.....果真源遠流長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8 21: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