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3-5-2 18:31:29
|
顯示全部樓層
孫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是孫祿堂先生以自己參考了武式太極拳的理法,
融會形意拳、八卦拳之精義,而創立的一門以完備人的良知良能為目的的太極拳學術體系。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 原網址。
1、拳理特徵:以儒(以《易經》為主)、道(以《道德經》、《丹經》為主)、
醫(《黃帝內經》為主)三家學說為理論基礎,構成中和內勁理論(形而上),
動靜合一理論(形而下),皮球動力模型理論(技術形態)。
2、技術特點:松、空、圓、活,精剛之至,以式達理,中和含蓄。
是於松、空、圓、活之中含有精剛之至之意。以式達理是拳式與道理的統一。
該式能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並用,具有丟而不丟,頂而不頂之能,達勁力完備之效。
孫氏太極拳每一拳式,都能一式含多式,吸收多種拳術技法,演化為多種打法。
同時各式一理貫通,又能多式化一式。
構成、特點提要如下:
(1)三維中樞軸:發現並修為主導人體動力的三維中樞軸。
(2)十字運動面:重心移動的水平面和勁力作用的垂直面。
(3)中和勁力球:由中樞軸、運動面的圓研中和狀態,構成形圓意直的中和勁力球。
(4)連續動力源:開合功與鼓盪勁,一氣貫串,神行不斷。
(5)運作形態:身體形態一三體式。身步法要一形意拳、八卦拳之法。勁意狀態一蓄神松空。
(6)結構特徵:整體協同慣性力與瞬時拱效應的絕對統一,即鞭勁與架勁的絕對統一。
(7)作用機制:圓研之理一構成完備的適應機制:瞬時自動反饋調節機制,即植物神經與中樞神經的高度協同。
(8)作用效果:能丟而不丟,頂而不頂,三拳合一之效。
(9)主要基本功:無極式、三體式、活步左右互換車輪手。
(10)散手訓練特點:由觀形、得意、罩神,而意在彼先,至神知。
融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之意並用,勁備法全。得神知,合三拳之意,
則能神行機圓、動靜合一。產生丟而不丟、頂而不頂、不打而打、
打若未打之能。從而完備身心適應機制。不僅能以靜制動,還能以動制靜,
更能以動制動。其所以然之理,在於孫氏太極拳之身步有修為動靜合一之效。
是為孫氏太極拳技擊訓練之要。
(11)推手步驟與特點:
一。 定步單推手,沾字訣:手接外門、聽彼意、串重心。
手隨身動,以胯帶肩。其意如山溪中之水草,而非水池中之浮萍,此為入門之法。
二。定步雙推手,控字訣:即制其向、管其節、串其中軸、摧其根。
手隨身動、勿自曲伸,以神接意,得意控形。又云:形、意、神三心調運方法。
三。活步四正雙推手:有順步、合步兩種方法。
四。活步四隅雙推手:採捌肘靠走四角法。
五。大捋,粘控訣:罩其神、聽其意、控其形,走切化弧。
是自他共榮、主彼合一的走化方法。非以放人為能事。
六。散推:蓄以形意勁、施以八卦法、用以太極意的散手活步控人方法。以車輪手為其基礎。
3、運作要訣:動中求靜、抱圓守一,順中用逆、逆中行順,一氣貫穿、連綿不斷、純以神行。
4、太極式之意:遵易經說,天地左旋右轉,其內結構已具。
故此式有氣之升降,勁之圓研,虛實陰陽轉換之理及其作用機理已由此式萌發。
所謂起點之意即由上面兩式萌發,至起式完成,是為起點之意。
孫祿堂老先生指出:“拳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原妙也。
”認為太極拳是“將其起點中和之意,逐漸推之,貫於周身,無微不至。
”故孫氏太極拳是一套邏輯貫通、學理確切、結構開放、體用完備的學問體系,
構成了以東方傳統哲學思想為指導的、以完備人的良知良能為目的的修身實證體系。
5、簡述無極式與中樞軸:
劍雲老師曾說:“無極式、太極式、三體式三式,本是一個學問中的三個步驟,
不是並列關係。無極式:遵易經說宇宙有天軸,人亦有先天之軸,即是先天之軸,
非後天努力有意所為,故站無極式要無思無相,
開始練習時,唯將百會、氣海中心與足跟相關照而已。
此種關照亦是有意與無意之間,非強為而成。
日久三點自然連成一無形之軸,身上感覺確切,上下一氣貫通,身體動止無不自然以此軸為樞。
如此,則無極式已可稱始入門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