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全球首位,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4%,成為國民經濟重要先導性、支柱性產業。這一表述,讓政協委員們十分振奮。但是,另一個事實又讓人必須保持清醒,我國還不是制造業強國,在世界經濟低迷、出口放緩態勢下,美國等發達國家提出“重返制造業”,一些跨國公司開始把制造環節轉向東南亞等國家,同時,人力成本上升、資源約束趨緊等正擠壓中國制造的利潤。面對國內外“兩頭擠壓”的狀態,如何塑造中國制造業新優勢,參加兩會的政協委員們給出怎樣的答案呢?
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理事長兼總裁王新奎委員——
抓住世界經濟格局重構機遇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理事長兼總裁王新奎長期從事經濟全球化與全球貿易體制的研究。他表示,中國制造業要關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正在發生的重大變化。王新奎委員指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發展表現出3大趨勢: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發達國家的制造革命,出現了智能化制造和數字化服務相結合的新的制造業發展模式;二是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布局正在悄然生變,全球的產業布局模式從原來的離岸轉移向近岸轉移轉變,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研發、銷售中心、資產管理中心向靠近市場的地方轉移;三是與上述變化相適應,國際貿易和投資的規則也正在發生變化。”他指出,這些變化對我國開放型經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他建議,要推動本土的全球跨國企業的發展,“從目前來看,全球性跨國公司多數在發達國家,新一輪全球貿易規則制定的主導權還在發達國家手中,因為發達國家的全球性跨國公司還在全球貿易和投資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他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積極創造條件鼓勵企業參與到全球貿易規則的制定中去,在全球貿易和投資規則的制定過程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
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王計委員和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委員——
制造業要走自主創新之路
由於來自企業界,全國政協委員、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王計十分關注自主創新。
“制造業要向高端走,裝備制造業企業要在打造核心競爭力上下功夫!”王計委員說,以前,我們是向國外買技術,隨著中國制造業不斷做強做大,已很難買到甚至買不到核心技術,必須走自主創新的路子。過去,企業是在接了訂單後才能獲取資金支持搞研發,這種研發是被動的,不可能走到市場的前面。“希望國家對企業的自主創新給予稅收上的支持,同時搭建一個平台,讓創新者找到創新資源的支持,創新資源與制造資源有效結合。”王計委員說。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委員坦陳,中國制造業騰飛以往多依賴於國外的大企業、大品牌到中國設廠,但這種優勢很容易丟失,現在,中國制造的成本已經比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高。他建議,政府要出台更多鼓勵政策,培養更具創新能力的企業及更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企業要具有創新能力,具有生產制造能力也非常重要。PC行業過去這些年裡失去了創新的火花,就是因為這些品牌廠商和生產制造完全分開了,不直接與上游零部件廠商接觸,對於創新的方向失去敏感度。到最後,不但是生產制造外包了,連研究開發也外包了,與市場需求脫節了。聯想始終不放棄生產制造,但我不做百分之百的生產制造,我做一半的自主制造,一半的外包,這使得聯想既有靈活性和低成本,同時又不失去創新優勢的原因。”楊元慶委員說。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委員——
中國制造業優勢仍在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表示,要實事求是地分析我們面臨的挑戰。目前,我國的發展成本在上升,有些是剛性的,比如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中國制造業的優勢在弱化,跨國公司轉移到東南亞等制造成本更低的國家是很正常的,“我們不必驚慌,我國的勞動力素質比東南亞等國家要高,我國仍具備勞動力優勢。”
他說,“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這對我們既是挑戰也是啟示。我國仍處於工業化中期,要在2020年達到基本實現工業化,還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我們要轉型升級,從低端轉向高端,從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增強、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轉方式、調結構要有緊迫感,要注意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雖然我們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但中低端並不意味著落後,我們的一些產品品種、質量、品牌在國際上有相當的競爭力,而且高科技的產品也逐漸成為主導,在出口產品中,機電產業已占到三分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