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3-3-9 20:59:04
|
顯示全部樓層
【習氣】
猶言習慣,系長期養成的難以改變的行為、語言和意向。如宋•蘇軾《再和潛師》詩:“東坡習氣除未盡,時複長篇書小草。”陸遊《抄書詩》:“書生習氣重,見書喜欲狂。”“習氣”多含貶義。如謂“官僚習氣”、“流氓習氣”等。“習氣”一詞出於梵語Vasana, 謂現行的煩惱曆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包括“名言習氣”、“我執習氣”等。
正如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所說:“言習氣者,心現行氣分重習所成。”習氣相續到成熟時,能招生死果報。法相宗認為:斷除了煩惱的“種子”,伏除了煩惱的“現行”之後,還存在煩惱的“習氣”。“習氣”在煩惱中程度較輕微,但是難以斷除。隋•智顗《四教儀》卷八謂:“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習氣究竟盡也。”這就是說,二乘羅漢還有“習氣”,只有佛才能完全斷除“習氣”。
【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指物體若分若合或人際關係即不親熱也不疏遠。出於《圓覺經》卷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不即不離”猶言不一不異,“即”謂融合,“離”謂分別。“圓覺”是真性,“眾生”是妄相,當然是有分別的,所謂“不即”;然而歸根結蒂,妄相亦是真性的顯現,二者是融合的,所謂“不離”。猶如波不就是水,但也離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達方式,除此之外,還可舉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去不來”等。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謂見到似乎是怪異的現象,不大驚小怪,安然不動,自然無事。本見於禪宗典籍。如《五燈會元. 泐潭英禪師法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後俗語中多用作“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牛鬼蛇神】
牛鬼,傳說為地獄中的牛頭鬼卒,又稱阿傍。或連稱為牛頭阿傍。《楞嚴經》卷八謂:“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刹。”又《五句辛經》謂:“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說“天龍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羅迦,相傳它是人身蛇首的樂神,護衛佛法。
後在俗語中衍為“牛鬼蛇神”一詞,最早見於唐代杜牡對同時代詩人李賀的評價:“鯨吸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李長吉歌詩序》)比喻詩文、作品的虛幻怪誕。又如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牛鬼蛇神,紛然滿紙,不復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門邪道、陰暗醜惡的東西。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至於外省那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無般不有,這都是我領教過的。"
【火中生蓮】
比喻雖身處煩惱中而能得到解脫,達到清涼境界。源出佛教《維摩詰經. 佛道品》:“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在俗而行禪,稀有亦如是。”謂火中生蓮是難得的,在有俗的世間行禪亦是難得的。俗語中常比喻稀有難得的事物。唐. 羅虯《比紅兒》詩之三五:“常笑世人語虛誕,今朝自見火中蓮。”宋. 蘇軾《陸蓮庵》詩:“陸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蓮。”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淨的本心譬為蓮花,故名“心花”。《圓覺經》:“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刹。”唐譯《華嚴經》卷六六:“又如滿月出現虛空,令可化者心花開敷。”南朝梁簡文帝《又請禦講啟》:“俾茲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樹,共轉六塵。”後來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開朗愉快。
【正宗】
佛教禪宗稱初祖達摩所傳的嫡系學派為正宗。宗,指禪宗。禪宗自稱“宗門”、“宗下”,稱其他佛教流派為“教”。《雲峰悅禪師語錄序》:“不受然燈記莂。自提三印正宗。”宋陳師道《清岩化禪師疏》:“紹雲門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後泛指學業技術的嫡傳正派。
【功德無量】
佛家泛稱念佛、誦經、佈施、持戒、了生死、度眾生等一切善事為功德。惰慧遠《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別》解釋:“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雲功德。”如請僧人做佛事,稱為“做功德”;護法神吉祥天女,稱為“功德天”;禮敬佛、法、僧“三寶”,稱為“種功德田”等。一樁善事圓滿結束,稱為“功德圓滿”。
【本來面目】
指不加飾偽的真相。“本來面目”原是禪家語,源於《壇經行由品》,謂六祖惠能接受衣缽後,南行到大庾嶺,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聲明“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先讓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然後,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大悟。“本來面目”在禪門中指真心、本性;見到“本來面目”也就是“明心見性”。從《壇經》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惡,一念不生,即所謂“本來面目”。
【因果】
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繫、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Kal《摩訶止觀》卷五之下謂:“招果為因,克獲為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
佛教的因果說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師地論》卷三八)是因果說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今廣泛運用因果一詞,泛指原因和結果及其內在聯繫。如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不但懂得現狀,而且明白因果。”
【導師】
最早見於佛經,其本義是引路人。如《百喻經殺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須導師,然後可去。”佛為讓眾生迷途知歸,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大導師”。正如《佛報恩經對治品》所說:“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磐經,使得無為,常得安樂。”菩薩亦可稱“大導師”。如《華嚴經》謂:“一切菩薩為大導師,引諸眾生,入佛法門。”今通常指在學校中負責指導學生學習和教育的老師。
【劫後餘生】
佛教認為世界經歷一次“成住壞空”的迴圈,為一大劫。在“壞劫”之末,世界將發生大火災。此時,地獄、人間等下界眾生均修習“無覺無觀”而躲避到色界三禪天──光音天。於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曠,七日並出,劫火從地獄一直燒到色界二禪天。待世界進入新的一輪迴圈又重新生成時,光音天的部分眾生陸續進入下界,地獄、人間等重又充滿了各類眾生。這就是佛經所描繪的“劫後餘生”的。圖景。
【別具隻眼】
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與眾不同,俗謂之“別具隻眼”。如宋•楊萬里《送彭元忠》詩:“近來別具一隻眼,要踏唐人最上關。”“別具隻眼”顧名思義,就是比常人多了一隻眼。在佛書上,指的“色究竟天”,天主摩醯首羅(Mahes-vara)豎生在額頭上的那只“頂門眼”。《在智度論》卷二描繪道:“摩醯首羅天,秦(漢)言大自在,八臂三目騎白牛。”神話小說中“灌口二朗神”的三隻眼的形象,當源於此。那只“頂門眼”不是肉眼而是“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大智度論》卷五)。意即超塵脫俗、非同一般的。
【忍辱】
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又名六波羅密),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這在佛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維摩詰經•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淨土。”《法華經•序品》說:“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這就是說,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象《大集經》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
俗話說:“逆來順受”(語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十二),也就是這個意思。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於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產生煩惱。這就沒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係到他一生修持的成敗。今引申為有事業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擊和困難而不能忍受,則將一事無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見《論語•衛靈公》)。忍辱一詞在《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中引申為“忍辱負重”,形容一個人忍受屈辱並承擔重任。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語,謂停止作惡,立成正果。後成為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夫佛法廣大,容人懺悔,一切惡業,應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聞之乎”原來,在宋代的禪宗“燈錄”中,已經廣泛引用這句俗諺了。最初,《景德傳燈錄》卷二五謂“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
到了《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改成了“颺下屠刀,立地成佛。”意義升格了。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涼譯出的《涅槃經梵行品》:“波羅倷國有屠兒名曰廣額,于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為“不殺生”。佛教認為殺生屬於應受地獄報應的最大惡業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殺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惡業。不造一切惡業,就能得到種種福報,進而擺脫輪回,直至成佛。禪宗好談立地成佛,同慧能所傳頓悟之法有關。“立地”是唐宋時的口語,猶言立刻,當下。
【單刀直入】
禪宗高僧啟發學者須直截痛快,斬盡“葛藤”(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景德傳燈錄》:“靈佑曰:‘單刀直入,則凡聖盡露真諦。’旻德曰:‘若是作家戰將,便須單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以後常用來比喻說話、辦事直接了當,不兜圈子。
【淨土】
“土”即國土、世界。佛教認為,“土”是由“心”而現的,心穢則現“穢土”,心淨則現“淨土”。一類業報相類似的眾生共同感現一個國土,稱為“依報”。眾生的心識和業報千差萬別,因此,國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無窮無盡。淨土相對於穢土而言,其間沒有生死煩惱、污濁痛苦。也稱為佛土、清淨世界。
經上說到的淨土很多,如西方淨土、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影響最大的是西方淨土,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般所說的淨土,即特指阿彌陀佛依其 “四十八願”所建立的西方淨土.《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經中還描繪了西方淨土的勝妙景像。
唐白居易《畫西方幀記》也說:“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淨土思想從漢末即傳入中國。東晉慧遠在廬山創建蓮社,弘揚淨土法門。後形成淨土宗,專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淨土,是流行最廣的宗派。俗語中或把未受到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稱為淨土。
【現在】
《俱舍論》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時,名為現在。”意謂事物正在發生作用的刹那間,謂之“現在”。《維摩詰經• 弟子品》謂:“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謂:“現在心不可得。”無住、不可得,均指出“現在”的特點是刹那變遷,不可滯留。佛教還有“三世”之說,即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百喻經• 煮黑石蜜漿喻》:“受苦現在,殃流來劫。”今常用“現在”一詞,泛指目前、此刻。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于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已的親身經歷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釋迦牟尼說法之初,便講“苦諦”。佛教認為,眾生在“生死輪回”中,遭受著種種“苦報”;生死之苦茫茫無邊,稱為苦海。《法華經• 壽量品》謂:“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海。”佛教為了救渡眾生出於苦海,指出了一個超越生死的“彼岸”作為修行的歸宿。苦海是由無數惡業造成的。那麼,要出離苦海,到達彼岸,就要回頭修一切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民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正是勸人去惡向善的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