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075|回覆: 13

原來這些詞語出自佛教

[複製鏈接]
簽到
103

122

主題

329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

發表於 2013-3-9 20:5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佛教作為一種曾經幾乎成為我國全民宗教信仰的文化,傳播時間縱達兩千多個春夏秋冬,範圍遍及大河上下、長城內外,對我國的語言辭彙必然會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們現在所經常使用的很多詞,如“獻身”、“習氣”、“方便”、“障礙”、“一刹那”……本來就都是佛教名詞。成語是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語言精華,是我國辭彙寶庫中的明珠。在璀璨奪目的成語之中,竟有200多條是與佛教有關的!

【味同嚼臘】
《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臘。”謂修行人清心寡欲,淡於世味。後世以此比喻寡淡無味,了無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後,味同嚼蠟。”

【單位】
指禪林僧堂中,僧人坐禪的座位。在座位上方貼有各人名字,故稱單位。如《敕修百丈清規•日用軌範》謂:“昏鐘鳴須先歸單位坐禪。”此詞以後用於計算事物數量的標準。如“米”為計量長度的單位,“時”為計算時間的單位,“克”為計算重量的單位,等。機關、團體或其所屬的某一部門稱為工作單位。


【空中樓閣】
出於《百喻經三重樓喻》:謂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樓。木匠依吩咐,開始在地面上砌磚。富翁驚問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樓呀!”富翁急忙說:“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層!”木匠不勝驚異,說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層的道理。但是,富翁還是執迷不悟,引來了眾人的嘲笑。佛教用這個比喻說明修行者應築好根基,循序漸進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虛幻的東西或空想。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于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已的親身經歷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皆大歡喜】
原為佛經結束語中的習慣用語。如《維摩詰經• 囑累品》:“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又如《法華經• 普賢菩薩發品》:“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雲。”謂參加法會的大眾聽佛講經說法後,都感到身心愉悅,無比欣喜。後泛指大家都很高興。


【掛羊頭賣狗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曾說到:“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頭於門而賣馬肉於內(市)也。”但形成現代流行的這則(掛羊頭,賣狗肉)諺語,則是佛教禪宗。《五燈會元• 衛州元豐院清滿禪師》說:“有般名利之徒為人天師,懸羊頭,賣狗肉,壞後進初機,滅先聖洪範。你等諸人,聞恁麼事,豈不寒心?”後來用“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好的名義做招牌來兜售低劣的貨色。


【順水推舟】
順著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順應某種形勢而說話、辦事。原為禪語,見《續燈錄》卷七:“到這裏喚著順水放船。”又如金•萬松老人《從容錄》:“本要以毒攻毒,長慶只解順水推船。”“順水推舟”在禪宗那裏比喻隨順眾生的機緣,開示說法。


【看風使帆】
原為禪語,意為隨緣,對機。語本《五燈會元》卷十六:“看風使帆,正是隨波逐浪。截斷眾流,未免依前滲漏。”這是法雲法秀禪師上堂開示的法語。法秀屬禪宗雲門宗門下。該宗祖師文偃有“雲門三句”,名噪叢林,即“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看風使帆”是解釋“隨波逐浪句”的。後變為“隨風倒舵”、“看風轉舵”、“見風轉舵”等,比喻順著勢頭行事,多含貶義。


【前因後果】
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關係。同時,佛教又說因果必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世”。如《因果經》說: “欲知過去因者,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在因。”《涅槃經•陳如品》說:“善惡之報,如影取形,三世因果,迴圈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這就是說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報,有原因必有結果。後來以“前因後果”指事情的整個過程。


【借花獻佛】
佛說法時,諸天散花。佛國淨土也有晝夜雨花的祥瑞。釋迦佛涅槃時,大眾持香花、寶幢等供養。以獻花、焚香禮敬佛等三寶,稱為“香花供養”,是佛門習見的儀規。“借花獻佛”典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釋迦佛過去世為善慧仙人,聞普光佛出世,欲覓名花供養。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蓮花而過,蓮花感善慧之誠,踴出瓶外,青衣大驚。善慧“為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眾生”,願以五百錢購取五支蓮花。青衣見其誠心,即以五花相贈,願結生死之緣,又“請寄二花以獻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願”。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莖,皆住空中,化成台;後散二莖,亦止空中,夾佛兩邊”。普光佛懸記善慧當來作佛,號釋迦牟尼。後因以“借花獻佛”比喻借別人之物去做人情。


【家賊難防】
本為禪語,見《五燈會元•梁山緣觀禪師》:“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按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指內六賊而言,謂六根的貪欲。如《雜阿含經》卷四三謂:“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 六內賊者,譬六愛欲。”六根以其內在的貪欲,追逐聲色等塵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稱“家賊難防”。後因以指家庭內部的小偷或內奸最難防範。


【森羅萬象】
即紛然羅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萬物。如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在宇宙的森羅萬象中,我的胃痛當然不過是小事,或者簡直不算事。”森羅萬象一詞出於三國時譯出的《法句經》:“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這兩句經偈怎麼理解呢?

原來,森羅萬象是“色”,即一切物質現象,而物質現象是刹那生滅、虛幻不實的。馬祖道一禪師指出:“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燈會元》卷三)所謂“一法”,即指能現森羅萬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張“三界唯心”,反對“心外取法”。 “森羅萬象”也作“萬象森羅”。


【聚沙成塔】
把細沙聚成寶塔,也作“積沙成塔”。語出佛典。《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於小孩子做遊戲,也能聚沙為佛塔。象這樣的各種與佛結下善緣的人都已註定將成就佛果。後比喻積少成多,常與“積腋成裘”合用。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積腋成裘的道理,注意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滴油。


【醒醐灌頂】
“醒醐”是從牛乳中反復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視為“世間第一上味”,而且認為它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大涅Pan”、“佛性”等。至於“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徵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統治權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She黎(規範師)時,“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見《大日經疏》卷十五)後來,詩文中多以“醒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佛性,除卻疑慮,從而心地清涼。如唐.白居易《嗟落發》詩:“有如醒醐灌,坐受清涼樂。”又如《西遊記》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便好似醒醐灌頂,甘露滋心。”


【鏡花水月】
亦作“水月鏡花”。《大日經》等佛經載有十喻:幻、陽炎、夢、影(謂鏡中之形像)、乾達婆城(海市蜃樓)、響、水月(水中所現之月影)、浮浪、虛空花(病眼昏花,於空中所見的種種花狀幻象)、旋火輪。密宗以此十喻觀想此世界虛幻不實,而離貪染執著。故此中“鏡”乃指鏡像,“花”指虛空花。《景德傳燈錄》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後來人們多解作鏡中花,水中月,用來比喻詩文中空靈的境界。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鸚鵡學舌】
《景德傳燈錄.藥山惟儼和尚》:“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由無智慧故。 ’”禪宗強調直指人心的“頓悟”,反對在語言文字上拾人餘唾。“鸚鵡學舌”,即使學得維妙維肖,也無補於事。後因以“鸚鵡學舌”比喻人云亦云,沒有自已的見解。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良傳統。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餘,不但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勞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幹過雜活。正式創立農禪制度的是唐代百丈懷海 (720-814) 禪師。
懷海,福州長樂人,出家後師從馬祖道一,在江西弘揚禪宗二十多年。他制了禪寺中的集體勞動制度,稱為“普請”法。懷海以身作則,帶領僧眾參加勞動。執事僧見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農具,請他歇息。懷海一時找不到他的農具,竟然不肯吃飯。“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事見《五燈會元》卷三。
懷海之後,農禪之風盛行禪林,禪宗認為,穿衣吃飯、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可使得心境溶為一體,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於寺院經濟的自給自足,增強僧侶的勤勞習慣。此外,勞動能夠活動筋骨,益壽延年。懷海本人活到九十五歲的高齡,便是明證。


【一報還一報】
中國古代原有“報應”之說,謂上天能夠降福罰禍。如《荀子•宥坐》說:“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這種觀點本於“天人感應”的理論。道教亦有“受天報施”(《太平經》)之說。然而,“報應”之說盛行民間,當在漢末佛教傳入以後。佛教把“報應”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礎上,與中國傳統的 “報應”說不同。

佛教認為:各人所受的報應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罰。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種因果報應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民間根據佛教的說法,而有“一報還一報”之說,如《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只因柳翠宣教不行陰騭,折了女兒,此乃一報還一報。”意為做了怎樣的事,就有怎樣的報應。


【一刹那】
時間極短暫,謂之“一刹那”“刹那”,梵語ksana,“時極短者,謂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一刹那”短到什麼程度呢?據《仁王護國經》卷上的說法是:“九十刹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經九百生滅。”佛家用“刹那”這一概念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連續性和迅速性,謂之 “刹那無常”。如《景德傳燈錄•僧那禪師》:“無一塵許間隔,末嘗有一刹那頃斷續之相。”


【十惡不赦】
“十惡”是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十惡”的具體內容,如《未曾有經》說:“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說要受大苦報。

如《南史•高逸傳論》指出:“今則十惡,墜及五無間地獄,刀樹劍山,焦湯猛火。”與“十惡”相反的,稱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標,所謂“行十惡者,受於惡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

我國古代刑法中出現“十惡”的名稱,始見於《隋書•刑法志》,晚於佛教。刑法“十惡”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十條重罪,不在論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惡及故犯者不赦。”因此,俗有“十惡不赦”之說,謂罪大惡極,不可原宥。


【三頭六臂】
佛經上所說的天神和阿修羅(意譯非天,貌醜好鬥,有福無德)往往有種種異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騎白牛”(見《大智度論》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頭六臂擎天地”(《景德傳燈錄》卷十三)。阿修羅的形象是:“體貌粗鄙,每懷嗔毒,稄層可畏,擁聳驚人,並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雲”(《法苑珠林》卷九)。後來,人們就用“三頭六臂”來形容神通廣大,本領非凡。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22

主題

329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13-3-9 20:59:04 | 顯示全部樓層
【習氣】
猶言習慣,系長期養成的難以改變的行為、語言和意向。如宋•蘇軾《再和潛師》詩:“東坡習氣除未盡,時複長篇書小草。”陸遊《抄書詩》:“書生習氣重,見書喜欲狂。”“習氣”多含貶義。如謂“官僚習氣”、“流氓習氣”等。“習氣”一詞出於梵語Vasana, 謂現行的煩惱曆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包括“名言習氣”、“我執習氣”等。
正如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所說:“言習氣者,心現行氣分重習所成。”習氣相續到成熟時,能招生死果報。法相宗認為:斷除了煩惱的“種子”,伏除了煩惱的“現行”之後,還存在煩惱的“習氣”。“習氣”在煩惱中程度較輕微,但是難以斷除。隋•智顗《四教儀》卷八謂:“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習氣究竟盡也。”這就是說,二乘羅漢還有“習氣”,只有佛才能完全斷除“習氣”。

【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指物體若分若合或人際關係即不親熱也不疏遠。出於《圓覺經》卷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不即不離”猶言不一不異,“即”謂融合,“離”謂分別。“圓覺”是真性,“眾生”是妄相,當然是有分別的,所謂“不即”;然而歸根結蒂,妄相亦是真性的顯現,二者是融合的,所謂“不離”。猶如波不就是水,但也離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達方式,除此之外,還可舉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去不來”等。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謂見到似乎是怪異的現象,不大驚小怪,安然不動,自然無事。本見於禪宗典籍。如《五燈會元. 泐潭英禪師法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後俗語中多用作“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牛鬼蛇神】
牛鬼,傳說為地獄中的牛頭鬼卒,又稱阿傍。或連稱為牛頭阿傍。《楞嚴經》卷八謂:“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刹。”又《五句辛經》謂:“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說“天龍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羅迦,相傳它是人身蛇首的樂神,護衛佛法。

後在俗語中衍為“牛鬼蛇神”一詞,最早見於唐代杜牡對同時代詩人李賀的評價:“鯨吸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李長吉歌詩序》)比喻詩文、作品的虛幻怪誕。又如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牛鬼蛇神,紛然滿紙,不復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門邪道、陰暗醜惡的東西。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至於外省那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無般不有,這都是我領教過的。"


【火中生蓮】
比喻雖身處煩惱中而能得到解脫,達到清涼境界。源出佛教《維摩詰經. 佛道品》:“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在俗而行禪,稀有亦如是。”謂火中生蓮是難得的,在有俗的世間行禪亦是難得的。俗語中常比喻稀有難得的事物。唐. 羅虯《比紅兒》詩之三五:“常笑世人語虛誕,今朝自見火中蓮。”宋. 蘇軾《陸蓮庵》詩:“陸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蓮。”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淨的本心譬為蓮花,故名“心花”。《圓覺經》:“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刹。”唐譯《華嚴經》卷六六:“又如滿月出現虛空,令可化者心花開敷。”南朝梁簡文帝《又請禦講啟》:“俾茲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樹,共轉六塵。”後來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開朗愉快。


【正宗】
佛教禪宗稱初祖達摩所傳的嫡系學派為正宗。宗,指禪宗。禪宗自稱“宗門”、“宗下”,稱其他佛教流派為“教”。《雲峰悅禪師語錄序》:“不受然燈記莂。自提三印正宗。”宋陳師道《清岩化禪師疏》:“紹雲門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後泛指學業技術的嫡傳正派。


【功德無量】
佛家泛稱念佛、誦經、佈施、持戒、了生死、度眾生等一切善事為功德。惰慧遠《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別》解釋:“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雲功德。”如請僧人做佛事,稱為“做功德”;護法神吉祥天女,稱為“功德天”;禮敬佛、法、僧“三寶”,稱為“種功德田”等。一樁善事圓滿結束,稱為“功德圓滿”。


【本來面目】
指不加飾偽的真相。“本來面目”原是禪家語,源於《壇經行由品》,謂六祖惠能接受衣缽後,南行到大庾嶺,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聲明“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先讓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然後,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大悟。“本來面目”在禪門中指真心、本性;見到“本來面目”也就是“明心見性”。從《壇經》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惡,一念不生,即所謂“本來面目”。


【因果】
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繫、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Kal《摩訶止觀》卷五之下謂:“招果為因,克獲為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

佛教的因果說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師地論》卷三八)是因果說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今廣泛運用因果一詞,泛指原因和結果及其內在聯繫。如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不但懂得現狀,而且明白因果。”


【導師】
最早見於佛經,其本義是引路人。如《百喻經殺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須導師,然後可去。”佛為讓眾生迷途知歸,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大導師”。正如《佛報恩經對治品》所說:“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磐經,使得無為,常得安樂。”菩薩亦可稱“大導師”。如《華嚴經》謂:“一切菩薩為大導師,引諸眾生,入佛法門。”今通常指在學校中負責指導學生學習和教育的老師。


【劫後餘生】
佛教認為世界經歷一次“成住壞空”的迴圈,為一大劫。在“壞劫”之末,世界將發生大火災。此時,地獄、人間等下界眾生均修習“無覺無觀”而躲避到色界三禪天──光音天。於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曠,七日並出,劫火從地獄一直燒到色界二禪天。待世界進入新的一輪迴圈又重新生成時,光音天的部分眾生陸續進入下界,地獄、人間等重又充滿了各類眾生。這就是佛經所描繪的“劫後餘生”的。圖景。


【別具隻眼】
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與眾不同,俗謂之“別具隻眼”。如宋•楊萬里《送彭元忠》詩:“近來別具一隻眼,要踏唐人最上關。”“別具隻眼”顧名思義,就是比常人多了一隻眼。在佛書上,指的“色究竟天”,天主摩醯首羅(Mahes-vara)豎生在額頭上的那只“頂門眼”。《在智度論》卷二描繪道:“摩醯首羅天,秦(漢)言大自在,八臂三目騎白牛。”神話小說中“灌口二朗神”的三隻眼的形象,當源於此。那只“頂門眼”不是肉眼而是“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大智度論》卷五)。意即超塵脫俗、非同一般的。


【忍辱】
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又名六波羅密),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這在佛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維摩詰經•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淨土。”《法華經•序品》說:“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這就是說,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象《大集經》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

俗話說:“逆來順受”(語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十二),也就是這個意思。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於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產生煩惱。這就沒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係到他一生修持的成敗。今引申為有事業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擊和困難而不能忍受,則將一事無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見《論語•衛靈公》)。忍辱一詞在《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中引申為“忍辱負重”,形容一個人忍受屈辱並承擔重任。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語,謂停止作惡,立成正果。後成為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夫佛法廣大,容人懺悔,一切惡業,應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聞之乎”原來,在宋代的禪宗“燈錄”中,已經廣泛引用這句俗諺了。最初,《景德傳燈錄》卷二五謂“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

到了《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改成了“颺下屠刀,立地成佛。”意義升格了。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涼譯出的《涅槃經梵行品》:“波羅倷國有屠兒名曰廣額,于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為“不殺生”。佛教認為殺生屬於應受地獄報應的最大惡業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殺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惡業。不造一切惡業,就能得到種種福報,進而擺脫輪回,直至成佛。禪宗好談立地成佛,同慧能所傳頓悟之法有關。“立地”是唐宋時的口語,猶言立刻,當下。


【單刀直入】
禪宗高僧啟發學者須直截痛快,斬盡“葛藤”(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景德傳燈錄》:“靈佑曰:‘單刀直入,則凡聖盡露真諦。’旻德曰:‘若是作家戰將,便須單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以後常用來比喻說話、辦事直接了當,不兜圈子。


【淨土】
“土”即國土、世界。佛教認為,“土”是由“心”而現的,心穢則現“穢土”,心淨則現“淨土”。一類業報相類似的眾生共同感現一個國土,稱為“依報”。眾生的心識和業報千差萬別,因此,國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無窮無盡。淨土相對於穢土而言,其間沒有生死煩惱、污濁痛苦。也稱為佛土、清淨世界。


經上說到的淨土很多,如西方淨土、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影響最大的是西方淨土,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般所說的淨土,即特指阿彌陀佛依其 “四十八願”所建立的西方淨土.《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經中還描繪了西方淨土的勝妙景像。


唐白居易《畫西方幀記》也說:“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淨土思想從漢末即傳入中國。東晉慧遠在廬山創建蓮社,弘揚淨土法門。後形成淨土宗,專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淨土,是流行最廣的宗派。俗語中或把未受到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稱為淨土。


【現在】
《俱舍論》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時,名為現在。”意謂事物正在發生作用的刹那間,謂之“現在”。《維摩詰經• 弟子品》謂:“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謂:“現在心不可得。”無住、不可得,均指出“現在”的特點是刹那變遷,不可滯留。佛教還有“三世”之說,即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百喻經• 煮黑石蜜漿喻》:“受苦現在,殃流來劫。”今常用“現在”一詞,泛指目前、此刻。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于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已的親身經歷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釋迦牟尼說法之初,便講“苦諦”。佛教認為,眾生在“生死輪回”中,遭受著種種“苦報”;生死之苦茫茫無邊,稱為苦海。《法華經• 壽量品》謂:“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海。”佛教為了救渡眾生出於苦海,指出了一個超越生死的“彼岸”作為修行的歸宿。苦海是由無數惡業造成的。那麼,要出離苦海,到達彼岸,就要回頭修一切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民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正是勸人去惡向善的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91

主題

7202

回帖

6萬

積分

超級元老

小小的心

積分
61247
發表於 2013-3-9 23:58:24 | 顯示全部樓層
依稀記得「一絲不掛」好似都同佛教有關,唔知有冇記錯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276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13-3-10 00: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佛教果然是博大精深!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7102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玄機妙算」勳章「友誼大使」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論譠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3-3-10 01:57:53 | 顯示全部樓層
littleheart 發表於 2013-3-9 23:58
依稀記得「一絲不掛」好似都同佛教有關,唔知有冇記錯呢?

是的,一絲不掛也是佛經故事,表示自己一絲兒掛慮也沒有!
Life is wonderful but life is short, so make the most out of it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800

主題

8945

回帖

11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10

百萬富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友誼大使」勳章

發表於 2013-3-10 08:19:4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天窗 #1 的帖子

有深遠思想.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3-10 10:19:22 用手機發表 | 顯示全部樓層
成日聽到大師唸阿彌陀佛,唔知又係咩意思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867

回帖

4328

積分

論壇元老

積分
4328
發表於 2013-3-12 02:59:15 | 顯示全部樓層
大道無情,亦是來自佛經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329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13-3-14 15:22:4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c0179614 #6 的帖子

謝謝鼓勵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329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13-3-14 15:46:36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rabbit2000 #7 的帖子

阿弥陀佛,号甘露王如来,又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无量清净佛、弥陀佛等;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认为他是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弥陀佛,而净土宗则以专心信仰阿弥陀佛为其主要特色。

据记载,在很古的时候,他原是世自在王佛时的法藏比丘,受到世自在王佛的教化,自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极乐净土),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发了四十八誓愿,因此成就了他成佛的愿望,而成为阿弥陀佛,现在仍在弥陀的西方净土说经法,据说遇到他大慈光的人,能够避免一切痛苦。

  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随着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间相互问候语。

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教主,以无尽愿力誓渡一切众生,不舍悲愿,以无量光明照独行者,业障重罪皆可消减,凡持其名号者,生前获佛护佑,消除一切灾祸业苦;死后更可化生其极乐净土,得享一切安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3-14 21: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窗 發表於 2013-3-14 15:46
回應 rabbit2000 #7 的帖子

阿弥陀佛,号甘露王如来,又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无量清净佛、弥陀佛等;在 ...

多謝師兄詳細介紹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329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13-3-15 09:04:0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rabbit2000 #11 的帖子

不客氣,我也是借花獻佛,一起學習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70

主題

724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友誼大使」勳章論譠元老勳章

發表於 2013-3-29 09:06:44 | 顯示全部樓層
學習了,長見識了,頂頂樓主,謝謝樓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22

主題

329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

 樓主| 發表於 2013-3-29 13:22:32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xixihahaysys #13 的帖子

不客氣,借花獻佛而已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2-2 08: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