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948|回覆: 4

佛教僧人為何多高夀

[複製鏈接]
簽到
103
發表於 2013-2-25 15:5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長壽是千百年來人類探索和追求的目標。秦始皇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續,派術士徐福率到東海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古代的方士為了延年益壽,隱居山林煉食仙丹;世間的芸芸眾生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探求著長壽的秘訣。長命百歲一直是世人所希求的,表現了人類對生命永恆的嚮往。

  佛教追求解脫,不追求長壽,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侶、居士多高夀。據《歷代名人生卒年表》(清未民初梁庭燦著):自西元232年(三國)~1884年(清朝)的1652年間,生活在全國各地的571個高僧平均壽命達76.4歲,比歷代皇帝的平均壽命高36.1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能達到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實屬奇跡。就近現代而言,高夀的僧人、居士也比比皆是,清定上師世壽97歲、廣欽老和尚世壽95歲、趙朴初居士世壽93歲、李柄南居士世壽96歲。可以說,這些高僧大德,全是以高齡之相示寂。

  佛家的壽命超出皇帝和一般人,可見佛法中隱藏著長壽的因數,這種因數在滋養著佛教信徒的身心,最終使他們的普遍高夀。下面就這方面的問題作些探討,以解析與探秘僧人高夀的原因。

  在探討僧人長壽之謎之前,先讓我們看一看世界公認的十大長壽之道。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曾對世界五大長壽地區――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爾的比爾卡班巴、格魯吉亞的阿布哈吉亞、中國新疆的和田及廣西的巴馬進行探訪。他們通過對500名百歲老人的跟蹤與研究,發現長壽者有如下生活特徵:一是心胸開朗,慈善寬厚,知足溫和;二是飲食以五穀雜糧為主,不偏食,不暴食;三是無不良習慣,少喝酒,不吸煙,適量飲茶;四是熱愛勞動,勤快好動;五是生活起居有規律,堅持早睡早起;六是家庭和睦,與子孫關係融洽;七是鄰里團結,樂善好施,深受尊重和愛戴;八是居住環境好,無污染,空氣新鮮,飲水潔淨;九是一生中沒有患過大的疾病,有病能及時得到治療;十是家族有長壽史,胎次靠前,多為長子長女。

  以上十大特徵是不是與佛教文化的某些內涵殊途同歸呢?通過研究發現,世俗社會的長壽之道與僧人的禪修生活及所遵從的清規戒律確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下面逐一分析。

  一、 慈悲為懷――以善立世的人生理念

  佛家宣導“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即以悲憫之心來善待眾生。2006年8月,美國密西根大學曾對130名自願者進行跟蹤研究,這些自願者利用假期在孟加拉的加爾各達救助窮人和殘疾者,這期間,他們對自願者的唾液進行抽樣分析,發現在自願者的唾液裏免疫球蛋白A的數量比一般要高11個百分點,而這種抗體功能能防止呼吸道感染,增強人的免疫系統。他們在另一項實驗中還發現,一個常常對他人懷著敵意的人,其心臟冠狀動脈堵塞的程度往往較大;視別人意見為敵,一觸即暴跳如雷的人,血壓較容易處於高峰狀態。也就是說,一個心胸狹窄,心懷惡意,沒有慈悲心的人,生命最容易夭折。佛家“慈悲為懷,以善立世”,可以說與世界衛生組織“十條長壽之道”的第一條“心胸開朗,慈善寬厚”不謀而合。

  二、 素食文化――低熱量的清淡飲食

  素食是我國漢傳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佛教的素食是指不食葷腥。其中葷是指蒜、蔥、小根菜、韭、興渠等五種氣味強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動物的肉。不食前者是為了清淨身心,不熏擾他人,不食後者是出於佛教的“不殺生”。佛教的素食文化也是長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臺灣台大醫院的陳瑞三教授曾經花數年的時間對臺灣49座寺院裏249位出家人做各項身體檢查和血液分析,並選出1057名葷食者來做比較,研究結果是:素食者體內膽固醇含量非常低,而低膽固醇者正是少發“高血壓、心臟病或其他血管方面的疾病的群體。世界五大長壽區的飲食也屬於低熱量飲食,他們的主食以粗制米麵及薯類為主,副食多吃蔬菜水果。該地區死於心肌梗塞的比例比其他地區低24%。研究表明:素食,攝取低能量食物有利於長壽。佛家的素食文化,乃長壽飲食文化。

  三、 禪茶一味――清火降脂的益壽飲品

  佛教僧人都喜歡飲茶。史籍《南部新書》記載: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有個130歲的和尚來到洛陽,宣宗問其長壽之道,和尚答:少時家貧,無藥可服,一生惟愛喝茶,日飲百碗亦不厭多。趙州禪師甚至把飲茶上升到“禪”的高度。創立了“禪茶一味”之說,意指禪味與茶味相通。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老更愛喝茶,曾詩雲:“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並曾多次將此詩寫成條幅贈人或賀會,以啟發人們去繼承和體會“茶禪一味”的旨趣。茶具有清火、解毒、抗癌、消炎、止渴、利尿等功能,口感清新芳香,提神醒腦而不興奮,茶葉中的茶多酚還具有很強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所以茶被稱為長壽飲品。大凡百歲老人,很少有不良習慣。基本是“少喝酒,不吸煙,適量飲茶”。尤其是生活在中國的百歲老人,都有飲茶的習慣。僧人多高夀,與愛飲茶不無關係。

  四、 農禪並舉――一張一弛的禪院生活

  《百丈清規》中有“農禪並舉”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戒規。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良傳統。在傳統佛教中,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餘,不但要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勞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幹過雜活。禪宗認為,穿衣吃飯、砍柴挑水,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並舉,一靜一動,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還能使佛法、世法相融合。勞作有利於健康,調查表明,長壽地區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少都做力所能及的勞作,中國廣西巴馬的百歲老人――黃卜新,每日不是上山放牧,就是下田耕作,過吊橋比一些年輕人還快;施媽球已是101歲的老婆婆,每天自己摘菜做飯,動作乾淨俐落,令人瞠目結舌。“熱愛勞動,勤快好動”是長壽區老人的長壽之道。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動靜結合,長命百歲”。 佛家“農禪並舉” 既活動筋骨,又鍛煉體質,正是長壽之方。

  五、 晨鐘暮鼓――有規律的作息制度

  僧人的生活很有規律。早上五點打板起床 (晨鐘)。五點半上早殿,齊集大殿誦經(做早課)。六點半早齋(早餐)。早齋,餐後是工作時間,根據分工不同,務農、看護殿堂、接待香客、遊人等。十一點半過堂(午餐),休息兩個小時後繼續工作。下午四點半上晚殿,誦經一個小時左右(做晚課)。下午五點半藥食(吃晚飯)晚上九點暮鼓,暮鼓後,打板熄燈休息。有規律的生活是長壽的根本。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皮層是各種生理活動的最高調節器。它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條件反射。人們長期信守有規律的條件反射,會使身體各組織器官趨向規律化,這樣能使大腦在生活中產生預見性和適應性,而預見性和適應生對保證身體健康、獲得最佳的生理效應十分重要。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都有體會:如果生活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就會感到疲憊和勞累,並且抵抗力下降,易生病。眾多調查表明,凡是長壽者都有一條共同的秘訣,那就是生活的高度規律化。僧人的長壽與他們晨鐘暮鼓式的生活分不開。

  六、 六和共住――和諧的生活圈子

  佛家講求“和”。“和尚”的本意就是“和合為尚”的意思。佛教“和”的精神具體體現在“六和敬”裏,即“身和共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敬”在本質上所宣導的即是人際關係的和諧。它是僧侶之間彼此共住、共事的原則,也是僧人長壽的因素之一。生命科學已經證明,和諧的人際關係能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情緒穩定。相反,不良的人際關係則會干擾人的情緒,使人產生焦慮、不安和抑鬱,嚴重的會使人驚恐、痛苦、憎恨或憤怒,特別嚴重的人際關係還會使人失去安全感。經常處於憂慮、擔心、害怕狀態的人容易產生內分泌紊亂,精神分裂。和諧能降低人們的心理壓力,化解心理障礙,有利於心理健康。佛家的“六和敬”精神,為僧人的長壽奠定了優良的人際環境。

  七、 深山古寺――優良的居住環境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裏。那兒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山清水秀、空氣新鮮”對長壽有特殊的功效。現代科學檢測發現,森林中、流水旁空氣中的陽離子要比其他地方多得多。2006年,英國民間環保組織測定:在人造山林中,每立方釐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在18000個左右;在原始山林中,每立方釐米的空氣中的負氧離子達30000個左右,而城市中,每立方釐米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才2000個左右。負離子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強健神經系統、提高免疫能力的功效,被稱為空氣中的“長壽素”。寺廟處在山林裏,就是處在充裕的“長壽素”之中,對僧人的身心非常有利。另外,“壽與綠伴”。美國哈佛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通過跟蹤園藝工人,證明在物質生活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常年忙碌于綠葉紅花叢中的花匠,比居於花木稀少、空氣污濁鬧市的人平均多活7年。僧人長年生活在山林裏,以綠色為伴,無形之中,就增壽不少。此外,山泉也在起著作用。許多僧人喝的是山泉水,山泉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這也是他們長壽的一大因素。

  八、人天師表――受人尊重的高尚職業

  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愛戴,也是長壽的秘訣之一。英國前首相、著名政治家邱吉爾,享年91歲。英國皇太后伊莉莎白二世,生於1901年,2002年出世,享年101歲;宋美齡作為第一夫人,享年106歲。這些人在世時,廣受世人尊重。據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受尊重的重要之處在於,這種尊重有助於建立內心的力量,非常有利於長壽。”也就是說,他們的長壽,與得到廣泛的尊重不無關係。高僧大德,普遍都受到信徒的尊重。他們作為出世聖賢、人天師表,一方面戒守清規,精進苦行;一方面上堂說法,領眾薰修;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不僅受到信徒的膜拜,也受到世人的廣泛頌揚。一生受到眾人的尊重與愛戴,也是僧人長壽的一大因素。

  九、 心無掛礙――與世無爭的空靈心性

  佛教認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風”都是虛幻的,因此“心無掛礙”成為僧侶的心靈追求。唐代六祖慧能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北宋無門慧開禪師詩偈“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涼風,秋有月,若無閑串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都表現了佛家“一切法都是相上有,性上空,空有不二,當體即空,了無所得”的思想。“淡泊者健,寧靜者壽”。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對5萬名自願者進行跟蹤調查,在對51-60歲、61-70歲的兩檔人群調查發現:兩檔人群的死亡率近乎相等,而61-70歲的人比51-60歲的人快樂率卻高得多。他們的結論是:前者雖處人生鼎盛期,但浮躁、憤怒、焦慮和沮喪,損害他們的肌體;後者雖孤獨,但清淨、安逸。這項實驗驗證了“淡泊壽自長”的道理。佛家的“空心無掛”還表現在與世無爭上。佛教史上最一個著名的公案《寒山問拾得》。一天,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笑道:“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佛家就是這樣“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夠做到與世無爭,自然就能夠“無爭自安,享命百歲”了。

  十、習書作畫――養神靜氣的業餘愛好

  自佛教傳入中國,僧人、禪師在讀經之余常揮毫抄寫所讀經文,以此來傳播佛教的教義和擴大佛教的影響;尤其是在印刷術出現之前,抄經與繪製壁畫是佛教徒很大的一項工作,一些僧人甚至一生都在抄經與畫畫。因為這個緣故,僧人就與書法、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甚至出現了智永、懷素、石濤這樣的僧人書法家和畫家。我國的書法,在世界上被公認為是一種奇妙高超的傳統藝術。有陶冶情操、延年益壽的作用。書畫家長壽,可以從歷代書畫家的壽命記載中得到證明。唐代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都活到80多歲;明代的文征明90歲。現代書畫家中,80已屬“小弟弟”,年愈90者大有人在,如黃賓虹、何香凝、齊白石、林散之、肖嫻等都在90歲以上;百歲開外的也不乏其人,如孫墨佛、蘇局仙、馮鋼百等!僧人都有習字作畫的習慣與愛好,他們的壽命普遍高於世人,與常常習字作畫不無關係。

  僧人多高夀,有許多人以為他們有什麼“法力”和“神通”。其實,僧人也是人,他們的長壽也遵循著科學的養生之道,只是他們的養生之道,不是刻意追求來的,而是依佛奉行。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長壽之道涵蓋在博大精深的佛學裏,涵蓋在世人不太瞭解的佛法裏,涵蓋在僧人們所遵從的清規戒律裏,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滋養了他們的身心,使他們的壽命普遍高於了世人。當然了,也有一些僧人世壽不是太高,但不能因個別僧人的早逝,而否定佛教文化中所蘊含的養生長壽之法,因為決定一個人生命長短的因素畢竟不是單方面的,它還與人的遺傳基因有關,與個人的身體素質有關,與自身的修持有關。總的來說,佛教文化是一種長壽文化,以上十大因素帶給僧人們帶來了健康與長壽。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3-2-25 16:37:29 | 顯示全部樓層
多謝師兄詳盡分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2-25 20:18:0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天窗 #1 的帖子

I want to be a monk.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3-1 12:25:01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hyugakojiro #2 的帖子

不客氣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3-1 12:2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應 c0179614 #3 的帖子

爲了高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11-25 20: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