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3-2-3 13:26:35
|
顯示全部樓層
日食之最及常識
~ 日全食有記錄的持續時間最長是7.5分鐘
~ 日食發生的規律
每年日食最多出現5次,如果出現5次的話,一定都是偏食。
地球上每年至少有2次日食。
在北、南極地區只能看到日偏食。
日全食大約1年半發生一次。
每次日食都是在日出時從某一點開始,然後沿著日食帶在日沒時結束。從開始點到結束點大約繞地球半圈。
~ 日食帶及月球影子
由于月亮的影錐又細又長,所以當它落到地球表面時,所佔的面積很小,至多不會超過地球總面積的萬分之一,它的直徑最大也只有二百六十多千米。當月球繞地球轉動時,影錐就在地面上自西向東掃過一段比較長的地帶,在月影掃過的地帶,就都可以看見日食。所以這條帶就叫做“日食帶”。帶內發生日全食的,就叫全食帶;帶內發生日環食的,就叫環食帶。
食帶總是由西向東掃過地球,因為月亮在其軌道上以3,400km/h的速度向西運行,而赤道附近地球由西向東的旋轉速度為1,670 km/h,所以月亮影子的移動速度為1,730 km/h由西向東.
日食帶(月球影子)在赤道地區每小時移動約1,100英里,兩極則達到每小時5,000英里。
最寬的日全食帶為167英里。
在日全食經過的地區,可以看到偏食的範圍最高達3,000英里。
日全食帶一般經過的地區是在海洋或荒無人煙的地方。
~ 日食發生時的影響及現象
發生日全食時,光線穿過樹葉的縫隙投影出新月的影子。
發生日全食時,動物常常準備睡覺,或行為異常。
發生日全食時,當地的溫度通常會下降至少20度以上。
當99 %的太陽表面被覆蓋時,能看到的晨昏蒙影現象。
在日全食期間,地平線的周圍會有一個窄的光帶,這是因為觀察者並不是直接站在月亮的影子下面,地球和月亮有一定的距離。
在現代的原子鐘出現之前,天文學家通過對日食的古代記錄進行研究,發現地球旋轉的周期每個世紀變慢了0.001秒。
~ 日食的“季節”
日食的發生必須是滿月出現在黃白交點的一定界限之內,這個界限就叫做“食限”。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8度左右的範圍內,就可能發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6度左右的範圍內,則一定有日食發生。黃道、白道的交點有兩個,這兩個交點相距180度,故一年之中有兩段時間可能發生日食,這兩段時間都稱為“食季”,它們相距半年。黃道是指太陽在天空移動的軌跡,並不是我們平常認為的一天移動一周,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移動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引起的,黃道是由于地球的公轉引起的,一年移動360度。而白道則指月亮在天空移動的軌跡。
太陽在黃道上每天向東移動約1度,由于日食的食限為18度左右的範圍,太陽從黃道和白道交點以西的18度運行到黃道和自道交點以東的18度,大約需要36天,也就是說日食的每一個食季為36天。
~ 一年中發生的頻率
日食的一個食季是36天,比一個朔望月的平均長度29.53天要長。因此在一個日食的食季內必定會發生一次日食,也可能發生兩次日食。一年之中有兩個日食食季,所以在一年之內至少有兩次日食發生,也可能有四次日食發生(如果每個食季中都包含兩個朔日的話)。
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黃道和白道的交點會不斷地沿著黃道從東向西移動,每年移動約20度,方向與太陽沿黃道運行的方向相反,因此太陽在黃道上 連續兩次通過同一交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這個間隔叫“食年”)比一年(365.2422天)要短,只有346.62天,要約少19天。
這樣就會產生兩種情況︰
1)一年365.2422天之內,包含了兩個完整的食季和一個不完整的食季。比方說第一個食季開始1月初,那麼經過346.62天一個食年之 後,第三個食季就會在同一年的12月中旬開始,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發生五次日食(不會六次,因為第三個食季不完整);
2)一年365.2422天之內,包含了兩個不完整的 食季(一個在年頭,一個在年尾)和一個完整的食季,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發生四次日食。
所以,一年中,發生日食最多的次數是五次。
一年中日、月食最少有兩次,而且這兩次都是日食;
一年中可能一次月食都不會發生(如1980年);
一年中日、月食最多可以有七次︰五次日食和兩次月食(例如1935年),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例如1917年和1982年)。
一般說來,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年中有四次日、月食︰兩次日食和兩次月食。
上面這些情況只是對全地球來說的。至于對地球的某個地點而言,一年內能看到日、月食的機會就要少得多。
金星凌日
天文學家對日食之談
觀測日全食,「焦點」是看太陽、看月亮、看星星,看它們和平時有什麼不一樣。
先説看太陽,要著重看色球、日冕和日珥。平時,亮度相對很低的太陽色球、日冕和日珥完全「淹沒」在太陽的散射光之中,人們無法看見。而在日全食期間,色球表現為一層頗為美麗的玫瑰紅色輝光。色球上常見日珥現象,它其實是太陽上經常發生的物質拋射現象。日珥表現為從光球邊緣向外伸出,呈火紅色,但並無確定的形狀。日冕是太陽的最外層大氣,溫度高達幾百萬攝氏度,而密度卻比人類所能製造的真空還要空,除非採用專業儀器,日冕只有日全食時才觀測得到。
日牙
日食期間還會出現有趣的「日牙」現象。平時,太陽在樹陰下的投影都是圓形的。而隨著日食過程的開始,原本圓形的太陽投影像會逐漸虧缺,成為月牙狀,並越來越細,而且在時間上,所有投影像的這種變化是完全同步的。進入全食階段時,它們便同步隱匿不見。生光時刻之後,大批細月牙狀的太陽像再次在地面上同時顯現,並漸漸變得越來越「胖」,當太陽復圓時它們也就同步復圓了。
再説看月亮。觀月的關鍵是關注鑽石環和貝利珠。在太陽發光圓面即將被黑色月球完全遮去之際,也就是日全食到來前的幾秒鐘內,行將消失的最後一抹陽光,可能會在月球的邊緣突然表現為一段形如鑽石戒指般的短弧狀光芒,看上去頗為耀眼,並給觀賞者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這就是鑽石環效應。差不多與此同時,消失中的太陽光還可能沿著月球邊緣形成一連串明亮的小光點,就像一串發光的珍珠高懸于天空中,但顯露後不久旋即消失。這一現象稱為貝利珠。
最後説看星星。日全食發生的時候,由於太陽的光芒被遮擋,周圍的天空瞬間黑暗下來,雖然還達不到夜間那般黑暗,卻已能夠在太陽的周圍展現出一幅星空的景象。7月22日的日全食屬于太陽被遮擋程度較重的一次,人們有理由期待在太陽周圍出現比較迷人的星空景象。屆時,水星、金星、火星將同時出現在太陽的周圍,還可看見天狼星、畢宿五、參宿七等亮星。
多謝欣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