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3-1-20 23:37:4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四天 德欽—芒康
清晨,飛來寺眺望梅里雪山的雲海中的身影之後上路。飛來寺出車,沿著山梁在梅里雪山的對面行進。 120公里之後到達鹽井,芒康縣的是真正進入的西藏境內的第一站。芒康縣是一個充滿神奇、靈性的淨土,境內雪山林立,江河縱橫,原始森林郁鬱蔥蔥,自古就是西藏的東南大門,古老的茶馬古道從這裡進入西藏。鍋莊舞和弦子舞是這條古道之上的絕妙神韻,縱然藏區很多地方都有弦子和鍋莊,但獨有芒康被尊馳為“弦子的故鄉”。
()
尼果寺的僧房
芒康還有神奇的尼果寺,山上之上跑著岩羊、雪雞、雉鶉與僧眾親近相處;高原湖泊莽措湖,也是野生飛禽類的繁衍之地;紅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存著滇金絲猴;橫斷山脈的奇峰,達梅永峰;鹽井鹽田展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曬鹽方式;曲孜卡溫泉,堪稱神奇的理療中心。
五十三座寧瑪、噶舉、薩迦、格魯教派和西藏唯一的天主教的千年古剎鑲嵌在雪域高原,芒康的雪山、林海、草原之間,具有三味真修、奧義、儀軌的神迷色彩。
鹽井是溝通西藏和中原的古代主道之一——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雖然鹽井已屬西藏,但是滇藏分界的標牌卻是在幾十公里。到芒康縣之前的路況沿可,山路下便是奔騰的瀾滄江看起來還是有些刺激。盤山翻越紅拉山口,這裡是滇金絲猴保護區。下山之後,沿芒康河一路前行到達芒康縣城,這是進入西藏後的第一個縣城,
芒康縣城海拔為3780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在此區域近幾百公里的範圍內呈平行竟流之勢,構成所謂“兩壁夾三江”的三江地區。芒康是川藏南線和滇藏線會合的匯合點,小鎮的西面有一條路通向巴塘進入四川,絕對稱得上是交通要道。
鹽井,以出產井鹽而得名。據歷史記載,早在唐朝時期這裡就開始曬鹽。目前,納西民族鄉一些村莊的群眾在江邊的沙灘和懸崖陡坡上建有3000多塊鹽田,年產各類鹽達數百萬斤,成為村民的一項重要經濟收入。
路上不能錯過的風景
鹽井 進藏門戶
有西藏境內的惟一的教堂,世界矚目的江鹽生產地,大片的鹽田沿江而建,成就獨特風情。鹽井縣城的加加面,在全國的麵食領域獨具一格,每碗一筷子麵,邊吃邊加,據說最多能吃一百多碗。曲孜卡溫泉在江邊,建起幾家大的溫泉賓館,環境不錯,風景很美,值得停留。
芒康弦子舞 古道神韻
在西藏,弦子舞是芒康唯一特有的民族舞。芒康弦子舞歷史悠久,據考證唐朝時期芒康就有跳弦子舞的歷史,但那時的弦子舞是個單一的拉唱為主,家庭形式的小型歌舞。唐朝時期“茶馬古道”的開發,使得芒康弦子舞聲名遠播,芒康人又在與其他民族和周邊地區的交往融中吸收了大量元素,逐漸形成歌舞相結合,弦子伴奏歌聲縈繞舞蹈相隨的形式。弦子舞藏語稱為“蕃諧羌”,“蕃”藏語為藏族,“諧”為歌舞,“羌”為跳。弦子叫“白央”,也就是以當地老百姓自己發明的一種二胡,比起其它地區的二胡短而粗,在歷史書中稱為“胡琴”。跳弦子舞不受任何限制,不管人有多少,場地大小,或台上台下,均可以跳弦子舞。跳弦子舞一般都圍著篝火圓圈起舞,人多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分開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頭,帶領人群拂袖起舞,時而圓集,時而散開,時而繞行而舞,邊唱邊跳,唱詞為“諧”體的民歌,也可即興創作,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落,藉以抒發內心的情感。跳舞的節奏快慢都以男子拉弦子的音樂節奏為準,每首歌舞的節奏一般都是先慢後快,在悠揚緩和的弦子中開始,流暢而歡快之中表現,升騰而在熱烈中結束。在芒康的村莊和旅遊目的地能看到弦子表演,若是逢年過節,觀賞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
維色寺 縣城內古寺
維色寺就在芒康縣廊城所在地嘎托鎮上,是藏區十八呼圖克圖之一,昌都地區三大呼圖克圖之一,活佛轉世現已有十五世。每年都舉行跳神、酥油燈會等宗教活動,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宗教文化價值,是全縣黃教寺廟中較大的一座, 是歷史上的母寺,下轄二十座子寺,分別在芒康境內和左貢縣境內。維色寺佔地總面積為11817 平方米,每天清晨和傍晚,寺院煨桑煙起,穿著傳統藏裝的老人轉著大殿轉經,紅色的建築,開闊的寺院,已是濃濃的西藏風情。
莽措湖 野生動物樂園
自然風景區位於芒康中部莽嶺鄉境內,國道214線往北66公里處,距芒康縣城90公里。湖面海拔4313米,水域面積20多平方公里。堆確島、堆房島是莽措湖上兩個有個性特色的島嶼。湖周綠草茵茵,遠處雪峰重疊,宛如畫境。湖中的草魚悠然自得,成群翔遊。黑鸛、白鸛、水鴨、黃鴨等飛鳥翩翩起舞、翻飛嬉鬧。
傳說莽措湖曾住著一位心地善良的莽女,在一個乾旱的季節,她放牧時看到一頭白色犏牛翻開一塊扁平的石頭飲水的情景;為了使廣大牧民和牲畜都能飲到水,她就打開了這塊石頭,石頭下面立即冒出了水,水越冒越多,充滿了整個草場。她只好趕著牲畜往山上跑,水跟著她往上漲,她跑累了,只好把衣服一件件脫下來繼續跑,最後只留下了圍裙,當她脫下圍裙一扔,水立即就停止了往上漲。現在的莽措湖的形狀就像藏式圍裙的形狀。從此當地的老百姓也把莽措洞當作自己的“神湖”從而加以敬奉。去往莽措湖途中,還可參觀果南寺(黃教)和扎頂寺(花教),這里高僧修行得道的遺跡和傳說甚多。
莽措湖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4月份氣溫較低,夏秋平均氣溫8~15.4℃,早晚凍、午間熱,10月下旬後下雪,可觀賞雪景。遊客應按季節和氣候特徵備足必要的衣物。
尼果寺 仙居之地
尼果藏語就是神山之冠的意思。尼果寺位於芒康縣宗西鄉境內,距縣城東北70 公里處,海拔4250米,紅教寧瑪教派。該寺有九層(每層有4 米)多高的蓮花生大師的佛像和他的靈塔。
公元十七世紀初,喇嘛米帕來到這一帶的山洞禪修, 據傳他在山洞內圓寂後,軀體變成了五光十色的彩虹,把整個山洞內照得通亮,從此當地人把此洞取名為彩虹洞。喇嘛米帕在這個山洞禪修時期發現此地安祥,是誦經、修煉佛法的最佳之地,便生起修建一座佛堂的念頭。直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該寺由喇嘛吉尊曲扎加措創建,至今已有200 多年的歷史。後來著名的紅教派系高僧逐漸對此寺進行了擴大。喇嘛仁增頓鄧多吉修建了一座佛堂(如今除遺址外全在文革期間被毀), 而後喇嘛仁增龍薩寧布用神功法力修煉了一尊蓮花生大師的佛像, 同時還修建了一座規模比較小的佛堂,如今還能看到神功法力修煉的此佛像。
十八世紀,喇嘛達夏多吉把這座山和所有的佛、堂、經等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善住(在智慧壇場中為佛像、靈塔、經典等灌頂,迎神安住的儀軌)。十七世紀末喇嘛仁增曲扎加措的轉世喇嘛德慶修建了有九層( 36 米)多高的蓮花生大師的佛像和佛堂,如今喇嘛德慶的轉世已發展到第五世,也是該寺最高的喇嘛。可惜在文革時期除現在所能目睹的嘛呢堆外,以前的佛、堂、經全被毀掉。現在的尼果寺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進行修復的。
尼果寺的嘛呢堆規模很大(方圓兩三公里),內容豐富,歷史悠久,雕刻藝術高超,具有一定的歷史、考古研究價值,至今還有人在不停的雕刻嘛呢。由於尼果寺是藏傳佛教著名派係紅教高僧修煉之地,宗教遺跡遺存較多,有很多自然形成的高僧佛像、大師寶座、經文、白度姆、蓮花生大師佛像、腳印、過去佛的神馬、梅里雪山十四歲時候的腳印等佛像法印集。寺院周邊還棲息著幾千隻岩羊、雪雞、雉鶉、藏馬雞等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僧尼每天都用鹽井鹽田的鹽、青稞等食物餵養牠們,寫就了完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像。
食宿芒康:
三江源賓館:在芒康縣汽車站邊上,也是出城的必經之地,方便乾淨。對面有一個老鴨湯店做了數年一直都在,味道很不錯。
芒康縣賓館:好像是縣城設施最好的酒店,有標間。賓館院內的餐館以川菜為主,非常地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