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3-1-3 01:54:41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芭蕾發展史上,主要有兩種美學觀點一直在起作用。
一種觀點認為,芭蕾是"純粹的舞蹈",
16世紀的意大利舞蹈教師、《王后的喜劇芭蕾》的編導博若耶認為芭蕾是
"幾個人在一起跳舞的幾何圖案組合"。
這種觀點完全著眼於芭蕾的形式美,幾乎完全不考慮芭蕾的內容或情節,往往導致單純追求技巧的高超、華麗。18世紀中葉以前,這種觀點在芭蕾創作中居統治地位。
另一種觀點強調芭蕾是"戲劇性舞蹈",諾韋爾的"情節芭蕾"理論最集中地代表這種觀點。
他認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上述兩種主要觀點至今仍在起作用,
不少編導致力於創作戲劇性的或有情節的芭蕾作品,
也有的編導熱衷於無情節芭蕾,注重形式美,
兩類作品中的優秀劇目都是觀眾所欣賞的,並作為保留劇目經常上演。
20世紀以來,各種文藝思潮對芭蕾創作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出現了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創作一部芭蕾作品,編導是關鍵人物,他根據文學劇本
(或一個故事、一首詩、一部音樂作品)構思出舞劇結構或舞蹈結構,再由演員來體現。
編導和演員都必須掌握芭蕾語言(或芭蕾語彙)-- 芭蕾技術技巧,
以及運用芭蕾語言表現特定內容或情緒的能力,
編導應該深諳它們長於表現什麼,不能表現什麼;
而演員則應該訓練有素,能適應並創造性地體現編導的構思,
只有具備這些基本條件,芭蕾創作才能進行和完成。
芭蕾結構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
編導運用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間舞蹈)、現代舞等,
按上述形式可以編出多幕芭蕾(分場或不分場,如《天鵝湖》)、
獨幕芭蕾(如《仙女們》)、芭蕾小品(如《天鵝之死》)等。
芭蕾的這種結構形式在19世紀後期發展到高度規範化和程式化,
以致影響和限制了芭蕾的發展。
在20世紀編導創作的大量芭蕾作品中,
這些規範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斷出現新的探索和創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