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ring
聖誕送禮令人頭痛,若從經濟及心理角度分析,開宗明義問對方要甚麼禮物,又或自己開口講明想要甚麼,能達到雙方期望之餘,又能減少浪費,是雙贏的好事。
又到聖誕,不少人花錢及時間挑選聖誕禮物,但有學者提出送禮有學問,送禮及收禮者期望不同,禮物會被貶值,價錢與收禮喜悅度也未必掛鈎。而將禮物轉贈趨普遍,更有地方設禮物轉贈日。
聖誕節是消費旺季,節日氣氛加上鋪天蓋地的廣告和宣傳,令購物慾大升,豪花購買聖誕禮物,變得理所當然。
英國早前有網站進行調查,英國人平均一生人度過50個聖誕節而花掉的應節開支逾2萬英鎊,平均約等於打工仔一年薪金。
至於香港人今年的聖誕消費額亦上升,樹仁大學早前調查指市民預計今年聖誕平均消費約2,295元,較去年升14%,主要花在用膳、購買衣服及禮品等。
各有期望 說出所想締雙贏
在節日花錢買禮物送親友,是表達心意方式,但錢花掉了,這份心意,對方是否「照單全收」呢?
原來送禮也有學問,明尼蘇達大學的沃德弗格教授(Joel Waldfogel),在其著作《送禮經濟學》(Scroogenomics︰Why You Shouldn't Buy Presents for the Holidays)指出,節日商品化催生「送禮經濟」,送禮者對禮物價格滿意甚至覺超值才買,還加上對送禮的美好感覺,但對收禮者而言,尤其當禮物不合心意,其心中對禮物價值便降低,造成「浪費」,對送禮及收禮者都不符合經濟效益,即是「唔抵」!
《實驗心理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上月發表的研究也指出,禮物本身比心意更重要,即使送禮者花心思揀選,但不符合收禮者期望,那倒不如送一份對方想要的禮物,可令他更開心。
雖然傳統觀念上,開宗明義問對方要甚麼禮物,或自己開口講明想要甚麼,被視為不合禮儀,但若從以上經濟及心理角度分析,也不失為雙贏的好事。
送禮者與收禮者的期望出現落差,不難理解。香港家庭教育學院本月一項調查便指,本港3成中小學生最想收到的禮物是電子產品及電腦遊戲,但只有約15%的家長打算送出有關產品。
送出不合心意的禮物,若對方收到後再隨手放一邊沒有用上,則浪費程度更升級。
捐款轉贈代替 施比受有福
外國近年愈來愈多人認同轉贈禮物的做法,有調查指出今年近三分之二加拿大成年人不想收聖誕禮物,寧願親友以他們的名義捐錢給慈善機構。滿地可銀行哈里斯私人理財(BMO Harris Private Banking)的調查也發現,78%受訪者考慮捐錢給慈善機構,不送禮物。
由非牟利機構營運的禮物轉送網站regiftable.com曾進行調查,也指25%被訪者認為轉送禮物能夠節省假日開支,14%認為是環保做法。2006年起regiftable.com便發起以每年12月的第3個星期四,作為「全國轉送禮物日」(National Regifting Day),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州,2008年正式設立「全國轉送禮物日」,建議在這天互贈禮物,慳荷包又可環保。
在這普天同慶節日,如果你會收到很多堆放在一旁的禮物,不若也從今年開始,反思如何才可送出一份最好禮物?
施比受更有福,有不少機構已呼籲市民在節日捐錢代送禮,以親友名義捐款,將捐款對象及內容以心意卡告知;另外,也可直接購買禮物或轉贈禮物予慈善機構。
當然,對至愛親友送禮始終難免,但明白對方心意才送上合適禮物,則可減少浪費,又或送上自製聖誕卡、小禮物也令人窩心,最佳禮物有時就是如此簡單!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