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539|回覆: 36

宋朝雜樂百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2-8 21:2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朝雜樂百戲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宋朝民間百姓的休閒生活之所以多采多姿,主要是因為宋室的積弱,對外的關係活動規模也較小,也無法如漢唐般的神氣。而自唐末五代後接連的動盪不安,使得許多宮廷的雜技藝人流落到了民間,只有少數的藝人被宋室宮廷收錄。到了南宋中期,教坊被廢後,雜技藝人幾乎全數流落民間,更促進了民間技藝的發展。當時在杭州的街頭,雜耍、特技(當時稱之為百戲)是街頭表演的重頭戲。

  《文獻通考》記載:宋朝雜樂百戲,有踏球、蹴球、踏蹺、藏挾、雜旋、弄槍、鋺瓶、齪劍、踏索、尋橦、觔斗、拗腰、透劍門、飛彈丸、女伎,百戲之類,皆棣左右軍而散居,每大饗宴,宣徽院按藉召之。

  其它還有像水嬉、角觝、催眠、幻術等算得上是應有盡有。而其它雜技則包括了投壺、煙火、擎戴、踢弄、弄斗、相撲、喬相撲、鼓棒等。


蹴球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蹴球」是從古代秦、漢初蹴鞠直接發展而形成的一項雜技。在唐代康駢(劇談錄‧潘將軍)中,一位十七、八歲梳著三鬟的女俠,就露了一手蹴鞠的絕技。蹴球有單人表演和雙人表演。單人表演時,可使出渾身解數,使球從頭、肩、背、胸、腹、膝、足上跳動、轉動、滾弄,使球「繞身不墮」(宋朝陳元靚【事林廣記】)。雙人表演稱作「白打」,還可以數人圍成一個圓圈,使出各種花招來互踢。元末明初人羅貫中(水滸傳)中的高俅,就因一個偶然的機會露了一手球技,被宋徽宗趙佶看中,後來官高爵顯升為太尉(掌管軍事工作的副宰相)。

傀儡戲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弄槍」實際上是從古代的「弄丸」、「弄劍」衍化出來的。由於槍身比較長,槍尖又為純鋼打造非常鋒利,因此藝人練起來不僅有危險性,而且難度較大。在表演時,為了增加危險的氣氛,藝人往往赤裸著上身,手中握一卷狀物如筒,有數人持槍矛站在離他不遠處,朝他身上投擲,他從容地用筒將槍接入筒內,與唐朝禳旻舞劍有些相似。近幾年在京劇(鐵弓緣)和川劇(九美狐仙)中女演員用腳踢槍,用護背旗碰槍,似與宋人的弄槍是同一個原理。

水嬉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水嬉」又作「教水族」,俗稱水族戲。在漢人張衡(西京賦)中蹼記有「蟾蜍與龜,水人弄蛇」事,李尤(平樂觀賦)中記有「龜螭蟾蜍,摯琴鼓缶」事,在康代魏徵等撰(隋書‧音樂志)中雖有「黿鼉魚鱉,水人出魚」的記載,但只是漢代「魚龍蔓延」的路子,其中水族是由人扮演的,或道具模擬的,不是真正的水禽戲,而真正的「水嬉」雜技始於宋代。宋代的「水戲」最著名的叫「七寶之戲」。宋高宗趙構偏安以後,曾詔選雜技藝人趙喜入皇宮表演「七寶之戲」。趙喜將馴養的黑魚、白魚、泥鰍和甲魚等七種大小族放入水桶車,一面敲著鑼,一面呼喚著各種水族的名字,聽到呼喚的水族不僅能立浮於水面,有的還能戴假面道具在水中嬉戲。每種水族演過之後,便自動沈到水底,以示表演完畢下場。據清代潘永從宋人稗史筆記分類整理的(宋稗類鈔)載,宋代的杭州馴龜、馴魚「水戲」比較風行。馴龜疊塔的雜技,在元代仍極風行。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卷廿二「禽戲」條載,他年經時至杭州,還親眼看過這種表演。

  「幻術」在宋代有了新的發展,在吞刀吐火吃針和藏挾的小搬運的基礎上,在吸收了"道","釋"兩門幻術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這項雜技藝術,形成了「手彩」「撮弄」「藏挾」「大套幻術」四大種類。

手彩
實際上是對幻術基本功訓練的表演,它不需要繁雜的道具,也不靠機關道具來遮人眼目,僅憑藝人雙手的靈敏動作,使較小的東西隨意變出或變去,給人以神妙的感覺。

撮弄
是一種小幻術。撮弄亦名手技,即俗語所謂的變戲法。它實際上與手彩接近,也靠手技表演,所不同的是,它有時要用一些帶有機關的道具,出奇致制勝令人讚嘆。

藏挾
這類的表演,往往將要變的東西藏在身上,使觀眾看不見,而靠眼明手快從身上取出,不讓人看出破綻。"藏挾"與"撮弄"相近似,只不過再表演時,除靠手技外,還需要一些能掩人眼目的小道具。表演者或將所要變的東西藏在身上,隨變隨取,彷彿空手拈來,有時也藏在道具的夾層內,靠小機關隨意變幻,讓人覺得莫測高深。

大套幻術
這種雜技早在漢魏六朝之際就已經出現了,如三國時左慈的遁術,唐朝羅公遠的遁術,到了宋代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著名的大套幻術師 "杜七聖",他發明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七聖法」轟動了數百年。《東京夢華錄》卷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載,在「爆仗響」聲,在「煙火」之中,湧出七名「披髮紋身」的人,他們各持著「真刀,互相格鬥、擊刺」,並作「破面剖心之勢,謂之『七聖刀』」。在元末明初人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廿九回「王太尉大舍募緣錢,杜七聖狠行續頭法」中有詳載:

    杜七聖道:「我在東京上上下下,有幾個一年。有曾見的,也有不曾見的。我這家法術,是祖師留下幅火燉油,熱鍋鍛碗,喚做續頭法....。」

這類表演因為受佛教、道教的影響,往往在解說上或表演上帶有神怪迷信的色彩,有人稱為法力、神通,有時被人誣為左道、邪術。

宋代陶俑七聖刀玩具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擎戴」是從漢代壁畫中描繪的拿頂技巧和北魏倒立、柔軟體操、唐人「疊置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新的獨立節目。宋朝人的擎戴是由雙人表演對手拿頂,(東京夢華錄)卷六「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中記載,有一藝人以兩手握住鐙褲,以肩膀靠著鞍橋,「雙腳直立」在馬背上倒立拿頂。拿頂講究腰、腿、筋斗、頂,用現代科學說即要掌握著力學原理,因此要比較全面訓練及掌握擎戴的技巧,是頗為困難的。
       
  「踢弄」包括踢碗和拶球兩類。踢碗,就是今日說的蹬技。在漢代以來的百戲中,雖然種類很多,但所重視的多為手技,只有在爬竿和拿頂中才以腳輔助手的動作,它並未獨立成為一種專門的足技表演項目。在先秦、兩漢的蹴鞠遊戲中,曾特別顯示出足技的特色。到了宋代,藝人們在繼承前代雜技的基礎上,突出了腳上的功夫,後來成了蹬技。在(都城紀勝)、(武林舊事)、(繁勝錄)等書中,也有「踢弄」的記載,其中著名的藝人有亞金腳、耍大頭、吳鷂子等人。蹬技是由藝人仰臥在特製的座子上或地上,用雙腳表演舞弄承接各種道具的技巧,在宋代有蹬瓶子、盤子、鐘等內容。在元代末年朝鮮人邊暹等編輯的(樸通事諺解)一書,是朝鮮人學漢語的古課本,其中記載了在元大都勾欄中藝人表演蹬技的情況。那位藝人「脫下衣裳,赤條條地仰臥」著,雙腳向上,將「一托來長短、亭柱來粗細、油紅畫金的棒子」,放置在腳心上、腳背上、腳趾上旋轉,「掉下來,踢上去」,百般撥弄,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蹬技在明清之際,得到進一步發展。


吞刀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抖空竹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弄斗」為至今仍在民間流行抖空竹的早期形式,它是繼古代民間玩「陀螺」的遊戲逐漸發展衍變而來的。玩陀螺的遊戲,在世紀五十年代初,仍風行於民間,它是用鞭子不時地抽打著陀螺,使之不停旋轉。這種古老的遊戲,在宋代曾改革為不落地,在繩上、空中、棍上旋轉,稱作「弄斗」、明代改稱作「空鐘」,清代以後漸漸又改稱作「抖空竹」。空竹,是將寸把寬的竹圈,兩側封上木板,製成一個空心圓輪,輪周開有幾方形哨口,把兩個圓輪膠黏在一個細腰木軸就成了「雙輪空竹」,如果只在橡軸的一端裝上圓輪,另一端製成錐形,就成了「單輪空竹」。也有人抖壺蓋、抖嘟蘆(一種上小下大的瓷製酒瓶)、抖大蓋(銅製壺蓋式樣的道具)、要求動作準確、靈巧、嫺熟。可以表演拋高、串菀、撲蝴蝶、腰串、對轉、小釣魚、黃瓜架等動作。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天橋、白塔寺、護國寺、隆福寺集市和廟會上,還有賣空竹的小販。六十年代後隨著廟會的消失,這種玩具也漸漸難尋了。

散樂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鼓棒」是在先秦、兩漢和隋唐的「弄丸」、「弄劍」的雜技藝術基礎上,推陳出新,衍出的新節目。鼓棒與「弄丸」、「弄劍」一樣,是表演拋接器物的手技,要求手、眼、身、耳、步的高度統一,給人以藝術般欣賞。由於它將鋒利的短劍改為五花十色的鼓棒,在表演時不僅少了危險性,還能增加優美繁難的動作,給人以純藝術美的感受,所以比起古老的弄丸、弄劍的技藝,更能吸引觀眾。據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載,有些寺院在辦佛事時,由和尚耍鼓棒以增加人們的興致。元代李有(古杭雜記)中稱鼓棒為「花鼓棒」,由一位僧人作表演。他將三、四個鼓棒拿在手中,「輪轉拋弄,諸婦人竟觀之以為樂」事。在宋元間,人們在舉辦喪事時,都要請僧人表演拋接鼓棒的雜技,可見鼓棒在當時的「瓦舍」、「勾欄」或「村落百戲」中,甚至在社會生活中,是個為時人喜聞樂見的節目。

打花鼓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宋雜劇」的出現,是由於繁盛的商業造就了都市的興起,使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便會想到要追求精神上享受,在宋代除了夜市的出現,坊市藩籬的破壞,瓦舍勾欄的興起等,這些直接、間接都造成了雜劇與其它娛樂文化的產生。其中最重要的是瓦舍勾欄所帶來的影響,常年的演出不僅招徠了大批穩定的觀眾,還吸引了一批沒能進入官場的民間文人-「書會才人」(書會是文人行會的組織)。於是在各種技藝的薈萃、交流、融合的基礎上,及經過文人、弄藝人的努力創造下,宋雜劇便因此脫穎而出。

宋雜劇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宋雜劇」的樣式是: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乃「艷段」「正雜劇」(兩段)和「雜扮」,實際上為四個段落。「艷段」為開場,目的在於招徠觀眾,安定劇場。「正雜劇」為主體,是經過悉心安排欲警戒和諫諍於滑稽表演的雜劇正文。「雜扮」為「正雜劇」後的玩笑段子,用以送客。宋雜劇的角色一般有五個,即:末泥、引戲、副淨、副末、裝孤。

  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列舉的雜劇名目為二百八十種,如滑稽戲、傀儡、皮影、說唱、歌舞、雜技、武術等,他們中有許多是以滑稽調笑,諷刺戲謔為要旨的短劇。或抨擊統治者的倒行逆施,或針砭嘲諷醜物的世態人情,比參軍戲更為恣肆、勇敢、大膽。譬如著名的『二聖環』『三十六髻』等,由伶人演來既諷刺又勢利,伶人們不怕權貴,彈譏時政,說出了老百姓心中的說話。

  「宋雜劇」中有不少劇目是以歌舞為主體來敘事的。所用的曲調有大曲、法曲、曲破、諸宮調、辭調等。另外還有以『爨』為名的如:《天下太平爨》《百花爨》《三十六拍爨》等,爨是指簡短的歌舞段子,又叫『踏爨』。

  「宋雜劇」和「金元本」雖然具備了基本的戲劇型態,但只保留下來一些名目,還未發現完整的劇本。我國最早有劇本保存下來的是宋元南戲。因此有人認為南戲是中國最早成熟的戲劇。


元代雜劇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南戲」是東南沿海一帶土生土長的民間戲劇,又叫『戲文』。一般都認為它首先是在溫州一帶產生的,因此又叫『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

戲文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宋時南遷,溫州一度成為南宋的臨時首都,當作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溫州一帶好巫風,尚歌舞,里巷歌謠、村坊小曲、民間小戲極為豐富,社會活動相當興盛,為南戲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基礎和良好的條件。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早期的「南戲」結構靈活,形式自由,不太講究宮板和格律,曲調婉轉清柔,主要在溫州一帶民間社會活動中大顯身手;後來經文人加工,流傳到城鎮和都市,受到「宋雜劇」的影響,又廣泛吸收了唐宋以來各種音樂歌舞、說唱藝術的營養,形成由歌、念、誦、舞蹈組成的綜合藝術。通過人物的裝扮,能夠表現複雜而完整的故事。

南戲《殺狗記》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南戲《洗馬橋》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鍾馗出巡 (大花臉)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南戲」萌芽於北宋末年,盛行於南宋,至元代廣泛流傳開來,並和新興的「北曲雜劇」崢嶸競秀。當時江南有很多撰寫劇本的民間創作團體,集中了富有演出經驗的老藝人和落拓失意的文人,他們共同創作為「南戲」提供了大量的劇本。「南戲」存目約有一百八十個左右,而有全本流傳的僅十七本,且大多經過明人修改。「南戲」的代表故事有『荊、劉、拜、殺、琵』,即:『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琵琶記』等五大本。

元代戲曲 (琵琶記)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元代南戲劇目刻本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時至今日,元曲和雜劇仍有現代化藝術的傳承,並繼續受到欣賞中國傳統戲曲人仕的歡迎。

溫州南戲博物館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南戲(張協狀元) 木偶場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新編南戲 (荊釵記)造型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多謝欣賞 !!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發表於 2012-12-8 23:39:1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Wanbaolung #1 的帖子

有冇遊戲機打架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8 23:46:20 | 顯示全部樓層
流存至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8 23:53:16 | 顯示全部樓層
唔講唔知,宋朝都有好多娛樂坃意!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8 23:55:09 | 顯示全部樓層
馬拉人(native Malaysian)現在還有踢藤球(現代版的蹴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8 23:58:05 | 顯示全部樓層
三色台慶都不及多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8 23:59:42 | 顯示全部樓層
charlie26 發表於 2012-12-8 23:58
三色台慶都不及多

以前 D 人生活同要求刀好簡單, E + D 人就著重物質生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9 00:05:22 | 顯示全部樓層
真係唔識,對南戲冇乜研究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9 00:13:22 | 顯示全部樓層
流存至今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01:17:00 | 顯示全部樓層
leekf333 發表於 2012-12-8 23:39
回復 Wanbaolung #1 的帖子

有冇遊戲機打架

企地興打獵, 即係同動物打真 war game, 唔打機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2-12-9 01:19:50 | 顯示全部樓層
lomei 發表於 2012-12-8 23:59
以前 D 人生活同要求刀好簡單, E + D 人就著重物質生活

佢地都鍾意娛樂吓嘅 !! 多謝欣賞.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9 01:55:45 | 顯示全部樓層
呢樣嘢您都有研究~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9 01:57:51 | 顯示全部樓層
而家嘅人只會對住手機同電腦...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9 02:34:47 | 顯示全部樓層
Wanbaolung 發表於 2012-12-8 21:27
宋朝雜樂百戲

有點重溫文學的感覺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9 04: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粵劇聽得多,南戲真係未聽過,多謝分享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9 04: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宋朝生活都好多姿多彩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9 05:44:20 | 顯示全部樓層
以前啲幻术就系现今啲魔术~~~~~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9 06:57:50 | 顯示全部樓層
南戲真係未聽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9 09:32:10 | 顯示全部樓層
宋朝既學術,真係幾繁盛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12-9 09:4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開始有很多......新鮮玩意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9-24 03: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